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4405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激振刚体,所述壳体内部被隔板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激振刚体连接在连接杆的下端,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置于上腔体和下腔体内且连接杆置于上腔体的一端外套接有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套接有弹簧限位块,采用该结构不存在外部施力部件,整体结构简单。

A single impact hamm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ingle impact exciting hamm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n exciting rigid body arranged in the shell. The shell is divided into an upper cavity and a lower cavity by a diaphragm. The exciting rigid body is connect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rod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upper cavity and the lower cavity, and the connecting rod is arranged in the upper cavity. One end of the body is sleeved with a spring,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sleeved with a spring limit block. There is no external force applying component in the structure,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is sim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
本技术涉及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
技术介绍
在对振动、波动的测试中,冲击弹性波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方式。其中,激振对测试信号,即产生的冲击弹性波有着直接的影响。冲击弹性波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外力击打产生和物体内部破损发生。冲击锤打击或刚球落下是最一般的外力击打激振方式。外力击打又可分为人工激振和自动激振:(1)人工激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型号锤,施加相应力度,人为施加一个力,使锤与测试物体碰撞接触产生冲击弹性波。(2)自动激振:使用自动激振装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力度大小。其根据原理不同又可分为惯性式、电动式、电磁式、电液式等。其中,人工激振的方式虽然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成本低,但稳定性差。对于没有经验的现场人员,采用人工激振的方式非常不稳定。因此,自动激振逐渐成为更加理想的激振方式。自动激振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施加力后输出端直接与测试物体接触产生冲击弹性波;(2)施加力后,通过向独立带弹簧的杆体施加力,杆体与测试物体接触产生冲击弹性波。但是,专利技术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不管是人工激振方式还是自动激振方式,都会形成二次激振,干扰测试结果。为了克服二次激振,采用现有的如申请号为201720976526.2的“单冲式激振装置”结构,以避免二次激振,但是采用该结构,其需要外部施压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激振刚体,所述壳体内部被隔板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激振刚体连接在连接杆的下端,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置于上腔体和下腔体内且连接杆置于上腔体的一端外套接有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套接有弹簧限位块。本方案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本方案中激振刚体向下运动的动力不再由外部施加,而是直接来自惯性,因此,与现有结构相比,其不存在外部施力部件,由此简化整体结构。分隔板对弹簧起支撑作用,分隔板与弹簧限位块分别位于弹簧的两端;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置于上腔体和下腔体内,使得连接杆的两端置于上腔体和下腔体的长度可变。本方案的运行原理如下:使用时,整体向接触移动最终接触被测面,壳体停止运动,内部的激振刚体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沿着激振方向运动,最终击打在被测面上,这个过程中,弹簧逐渐被压缩;随后,通过与被测面碰撞产生的反作用力以及弹簧的作用力进行复位,可避免产生二次激振。作为优选,为了保护被测件并提高测试的准确度,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缓冲件。壳体一般采用金属件制得,其直接与被测面接触极易损坏被测面,且两者碰撞产生的作用力极易对激振信号产生影响,故在壳体的下端设置缓冲件,减缓两者碰撞时的作用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涉及的方位词,譬如,上、下均指正常使用时的方位词,也可这么理解,在使用时,激振刚体移动方向端为下,反之为上。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为硅胶垫圈。硅胶垫圈有一定的张力、柔韧性、优良的绝缘性、耐压,耐高温,价格低廉,是综合考虑效果后的最佳材料之一。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操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操控的把手。进一步的,为了实现长距离操作,所述把手为操作杆。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制作,且为了便于操作距离的调整,所述把手与壳体采用螺纹连接。作为优选,为了便于装配,所述弹簧限位块为螺栓。作为优选,所述激振刚体成球状。采用柱状的激振钢体适合锚杆测试,其测试面小,不适用于混泥土的测试。本方案采用球状的激振刚体,其激振频率低,能量大,可测试更深的范围,更适合混凝土的测试。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激振刚体向下运动的动力不再由外部施加,而是直接来自惯性,因此,与现有结构相比,其不存在外部施力部件,由此简化整体结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包括壳体1、激振刚体2、连接在激振刚体2上的连接杆4,壳体1内部被隔板3分隔为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激振刚体2置于下腔体12内,隔板3上设置有孔以使得连接杆4的两端分别置于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内,连接杆4置于上腔体11的一端外套接有弹簧5,连接杆4的上端套接有弹簧限位块6。以图1的状态对本方案的操作过程进行说明:被测面位于单冲击式激振锤的下方,单冲击式激振锤整体向被测面移动并接触被侧面,此时,由于连接杆4或/和激振刚体2未被固定,在惯性的作用下,连接杆4连同激振刚体2继续向被侧面移动以致产生激振,该过程中,弹簧被弹簧限位块6和隔板压缩;激振刚体2击打在被侧面上后,由于被侧面对激振刚体2的反作用力和弹簧对弹簧限位块6的推力,使激振刚体2反向移动而复位,避免二次激振的产生。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上时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缓冲件7,所述缓冲件7为硅胶垫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给出的仅是优选方式,采用其他结构的缓冲件,基于本方案的原理的实例,均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譬如,采用橡胶垫圈。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上时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操控的把手8。把手8可直接采用设置在壳体1两侧的突出结构的形式,也可采用操作杆等结构。为了更符合实际操作的需求,采用操作杆的结构,且操作杆与壳体1采用螺纹连接。弹簧限位块6为螺栓。激振刚体2成球状,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柱状结构。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激振刚体(2),所述壳体(1)内部被隔板(3)分隔为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所述激振刚体(2)连接在连接杆(4)的下端,所述连接杆(4)的两端分别置于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内且连接杆(4)置于上腔体(11)的一端外套接有弹簧(5),所述连接杆(4)的上端套接有弹簧限位块(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激振刚体(2),所述壳体(1)内部被隔板(3)分隔为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所述激振刚体(2)连接在连接杆(4)的下端,所述连接杆(4)的两端分别置于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内且连接杆(4)置于上腔体(11)的一端外套接有弹簧(5),所述连接杆(4)的上端套接有弹簧限位块(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冲击式激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缓冲件(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松雷吴佳晔张磊魏锋王愉龙张亮罗技明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