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1681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包括:斜井主通道,其连通出口;与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且该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斜井主通道和/或出口;和/或连通进出站通道与斜井主通道;以及与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且该救援通道的一端均与同侧地下车站站台连通,另一端连通斜井主通道或与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大型深埋地下车站设计,采用斜井主通道、斜井分通道以及救援通道互通的立体环形结构方式,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将地下车站的人员快速疏散至安全地点;同时,斜井主通道、斜井分通道等在施工期间还可作为施工斜井,以此提供全方位多通道的施工作业面,实现安全快速施工。

Underground station rescue corrid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scue corridor for an underground station, which comprises a main channel of inclined shaft with a connecting outlet, a sub-channel of inclined shaft set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inclined shaft, and the sub-channel of inclined shaft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channel and/or outlet of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platform and inclined shaft on the same side, and/or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channel of entry and exit station and inclined shaft, and an inclined shaft. The rescue channel is arranged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main channel, and one end of the rescue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platform of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on the same side,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channel of inclined shaft or the inclined shaft sub-channel set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inclined shaft.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a large-scale deep-buried underground station,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three-dimensional ring structure of the main inclined shaft passage, the sub-inclined shaft passage and the rescue passage interworking, so that the personnel of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can be quickly evacuated to the safe place in an emergency;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inclined shaft passage and the sub-inclined shaft passage can also be used as the implementa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inclined shaft can provide an all directional and multi-channel construction surface to achieve safe and rapid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车站救援廊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交通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车站救援廊道。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地下车站均属于地铁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布局主要为双层或者三层的整体框架结构。若地铁车站埋设较浅,人员可以通过进出站通道快速疏散,但由于地层深层结构的受力以及地质结构更为复杂,施工难度更高,且到达地面安全地点的距离较长,因此,对于大型深埋地下车站,目前尚无可靠的救援廊道设计方案,不利于紧急情况下快速将地下车站的人员快速疏散至安全地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针对大型深埋地下车站设计,采用斜井主通道、斜井分通道以及救援通道互通的结构方式,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将地下车站的人员快速疏散至安全地点。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包括:位于地下车站一侧的斜井主通道,其连通出口;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且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斜井主通道;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出口;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进出站通道与斜井主通道;以及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且每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同侧地下车站站台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斜井主通道或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优选的,所述地下车站救援廊道还包括: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异侧设置的救援通道,其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且人员可通过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异侧设置的救援通道被疏散至所述斜井主通道所在侧的斜井分通道。优选的,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包括:第一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6%-10%;和/或,第二斜井分通道,其与进出站通道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0.5%-1.0%;和/或,第三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8%-12%;和/或,第四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3%-7%。优选的,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异侧设置的救援通道包括:第一救援通道,其两端分别连通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0.5%—-1.0%;第二救援通道,其一端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救援通道,且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8%-10%,和/或,第三救援通道,其一端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救援通道,且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8%-10%。优选的,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包括:第四救援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4%-8%;和/或,第五救援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4%-8%。优选的,所述斜井分通道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60°,综合坡度为3%-5%。优选的,所述斜井主通道坑底设计标高在地下车站轨道以下0.1-0.3m处。优选的,所述斜井分通道、斜井主通道以及救援通道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断面呈拱形。优选的,所述斜井分通道、斜井主通道以及救援通道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断面采用双车道布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针对大型深埋地下车站设计,采用斜井主通道、斜井分通道以及救援通道互通的立体环形结构方式,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将地下车站的人员快速疏散至安全地点,实现快速无死角救援;同时,斜井主通道、斜井分通道等在施工期间还可作为施工斜井,以此提供全方位多通道的施工作业面,实现安全快速施工。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地下车站救援廊道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斜井分通道、斜井主通道以及救援通道的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包括:位于地下车站一侧(如图1中的北京方向侧)的斜井主通道1,其连通出口100;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如同样在图1中的北京方向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且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与斜井主通道1;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与出口100;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进出站通道300与斜井主通道1;由此,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进出站通道300以及连接所述进出站通道300的设备层400的人员可通过斜井主通道1、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到达出口100;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且每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斜井主通道1或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人员可通过斜井主通道1或者斜井分通道达到出口200,且通过所述出口200被疏散到预定安全地点;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异侧(如图1中的张家口方向侧)设置的救援通道,其连通与其同侧的地下车站站台200’,且人员可通过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异侧(如图1中的张家口方向侧)设置的救援通道被疏散至所述斜井主通道所在侧(如图1中的北京方向侧)的斜井分通道。优选的,所述斜井主通道1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60°,综合坡度为3%-5%(优选为4%);且所述斜井主通道1坑底设计标高在地下车站轨道以下0.1-0.3m(优选为0.2m)处。具体的,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如两者都位于图1中的北京方向侧)包括:第一斜井分通道2,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6%-10%(优选为8%);和/或,第二斜井分通道3,其与进出站通道300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0.5%-1.0%(优选为0.7%);和/或,第三斜井分通道4,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8%-12%(优选为10%);和/或,第四斜井分通道5,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3%-7%(优选为5%);本实施例中,第一斜井分通道2的一端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另一端直接连通出口100,第二斜井分通道3一端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另一端连通进出站通道300,第三斜井分通道4以及第四斜井分通道5均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200以及所述斜井主通道1。进一步的,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异侧设置的救援通道(如斜井主通道1位于图1中的北京方向侧,救援通道位于图1中的张家口方向侧)包括:第一救援通道6,其两端分别连通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1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0.5%—-1.0%(优选为-0.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救援通道6一端连通北京方向侧的第三斜井分通道4,另一端连通北京方向侧的第一斜井分通道2;第二救援通道7,其一端连通同侧(如图1中的张家口方向侧)地下车站站台200’,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救援通道6,且其与站台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地下车站救援廊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下车站一侧的斜井主通道,其连通出口;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且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斜井主通道;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出口;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进出站通道与斜井主通道;以及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且每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同侧地下车站站台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斜井主通道或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下车站一侧的斜井主通道,其连通出口;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且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斜井主通道;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与出口;和/或,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连通进出站通道与斜井主通道;以及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且每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救援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同侧地下车站站台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斜井主通道或一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车站救援廊道还包括:至少一条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异侧设置的救援通道,其连通同侧地下车站站台,且人员可通过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异侧设置的救援通道被疏散至所述斜井主通道所在侧的斜井分通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车站救援廊道,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斜井主通道同侧设置的斜井分通道包括:第一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6%-10%;和/或,第二斜井分通道,其与进出站通道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0.5%-1.0%;和/或,第三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8%-12%;和/或,第四斜井分通道,其与站台之间的平面交角为90°,综合坡度为3%-7%。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刚赵勇俞祖法韩志伟蔡珏曹永刚岳岭赵琳刘建友陈红念蒋伟平李汶京陈学峰马福东王瑾何佳于晨昀刘方张斌张宇宁王磊陈志广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