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书闵专利>正文

用于手拉开收伞的上下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131 阅读:3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手拉开收伞的上下巢结构,其包括下巢与上巢,上下巢分别嵌设有伞骨,其特征在于上巢的下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卡扣,该卡扣具有向内弯折的扣头,下巢的上部设置有具有弧形拐角的扣合缘,扣头扣合于该扣合缘,由此完成上下巢之间的卡扣配合。该结构可通过上下巢之间端部的卡扣结合,使得推拉动下巢即可实现开收伞,操作简便,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的上下巢结构,准确地说是一种新型的用于手拉开收伞的上下巢结构,该结构可通过上下巢之间端部的卡扣结合,使得推拉动下巢即可实现开收伞,操作简便,使用方便。
技术介绍
传统的手开式伞,其上下巢结构通常设计成可以互相嵌合的结构,利于上下巢之间的嵌合完成伞的开收,如图1所示,其是将上巢1设计成具有向下伸出的扣钩11,下巢2则具有与之对应的扣合槽21,扣钩11扣合于扣合槽21中则达到开伞的目的,其缺点是扣钩11必须伸入到下巢2内,且还需要配合中棒3、伞骨4,所以需要设计得比较长,容易损坏或折断,另外在收伞时,需要用力按压扣钩,使其脱离扣合槽才可以开伞,更重要的是该结构仅仅适合于手动伞,其中棒需要设计得很细,无法适用于自动伞。一种改进的方式如专利申请01267745.0所描述的,其是将上巢的扣钩设置成从下巢的外部扣合下巢设置的卡制部,上巢的扣钩进行改进,设计成尾部具有内钩的弹性钩,下巢的外壁上则设置有卡制部与凸出部,内钩通过嵌合于卡制部使伞具定位,达到开伞的目的,凸出部则可使内钩脱离卡制部,达到收伞的目的。该结构也是针对手动伞进行设计的,所以通过按压凸出部的作用达到收伞目的,其结构将上巢的弹性钩设计为具有内钩的结构,为了配合下巢使用,下巢必须设置卡制部,虽然不必如前面所述的设置扣合槽,但是卡制部的设置也增加了下巢的体积,而且上巢的弹性钩要与卡制部配合,其必然位置对应,所以上巢的体积也要增加;这种方式同样也要考虑需要配合中棒及伞骨,还需要将弹性钩设计得比较长,容易损坏或折断,而且部件设计得比较多,结构相对复杂。目前为了缩写伞收合后的体积,通常中棒都设计为多节式的,而上述的这都结构是基于中棒直径一致的情况下做出的设计,对于多节中棒结构,由于中棒由于需要多节相互套设,其比通常的手动开收伞的中棒要粗得多,因此,设置扣合槽的结构不适合于多节中棒的开收伞,因为这样会增加很多下巢的占用空间,使其体积很大,其结果是导致伞体积大、使用不方便,且不美观,为此,必须结合多节伞的特点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设计一种既适用于单节中棒,又适用于多节的上下巢结构,该结构通过上下巢之间的扣合达到推拉开收伞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手拉开收伞的上下巢结构,该结构是提供上下巢的端部进行扣合,减小了扣合的间距,且使扣合结构简单化,操作简便,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手拉开收伞的上下巢结构,其包括下巢与上巢,上下巢分别嵌设有伞骨,其特征在于上巢的下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卡扣,该卡扣具有向内弯折的扣头,下巢的上部设置有具有弧形拐角的扣合缘,扣头扣合于该扣合缘,由此完成上下巢之间的卡扣配合。所述的下巢,其扣合缘基本是环状的结构,并与下巢的主体连接,该扣合缘的下部为扣合槽,且扣合缘的上下端部均具有弧形的拐角,便于扣头滑入扣合槽,也便于收伞时扣头从扣合槽中脱离。拐角具有定位与引导作用,便于扣头于扣合缘的配合。上述的扣头,其上下的端部均具有圆滑的拐角,便于与扣合缘进行配合,以达到顺利扣合及脱离扣合缘的目的。所述的卡扣及扣头,其也可设置于下巢的上部,对应的的上巢下端则设置有扣合缘,扣头从下巢上部向上伸出,扣合于上巢的扣合缘,完成上下巢之间的配合。所述的卡扣,略向外伸张延伸到下巢或者上巢,即其延伸方向并不与上下巢的中心轴线完全一致,而是呈一定的夹角(通常是小于30°的锐角),这样便于设置扣头,扣头的设置方向则基本与上下巢的轴线垂直。上述的卡扣与扣合缘为一一对应的设置关系,而且通常设置有多组卡扣及扣合缘,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设置2-3组卡扣与扣合缘的组合。所述的上下巢结构,为了便于制作,其下巢设计成三段,分别为下巢上段、下巢中段及下巢下段,其中下巢上段的上部设置有扣合缘,下巢上段的下部则为嵌设伞骨的嵌设部,下巢下段为下巢的拉把,便于手持拉动下巢,下巢中段穿套于下巢上段与拉把之间,将二者结合起来。本技术的结构,打破了原有的设计思路,将上下巢之间的扣合部位设置在二者的端部,便于二者之间的结合,使得结构设计很简单,同时扣头长度及行程不会非常长,可使扣头的结构更安全可靠,不会轻易损坏或折断,这样操作简单、轻便,只需手拉下巢即可收伞。因本技术的扣合部位是在上下巢的端部,且不必设置多于的影响中棒设置的部件或结构,本技术既可适用于单节中棒的情况,也可适用于多节中棒的设置情况(对于多节中棒的情况,既适用于中棒粗端位于上部的情况,也适用于中棒的细端在上部的情况,原有的传统多节中棒,如果细端在上部时,中棒教小,而下巢内径很大,导致两者之间的配合间隙比较大,因此采用原有的结构向上推下巢时,很难将下巢推至与上巢扣合),而且能够使得上下巢之间的扣合顺利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的开伞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的收伞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是由上巢及下巢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上巢1的上部为嵌设有伞骨的嵌设部1-1,上巢的下部则向下伸出有两个卡扣1-2,卡扣1-2的末端向内设置有扣头1-3;卡扣1-2具有两个;下巢2的主要特点是在其顶部设置有扣合缘2-4;扣合缘2-4也具有两个; 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边缘把持拉动下巢,还设置了下巢拉把2-3,为此,下巢设计成三段的结构,便于制作组装;所以下巢2包括有下巢上段2-1、下巢中段2-2及下巢下段2-3,其中,下巢下段2-3如上所述主要为了便于推拉下巢设置的,为下巢拉把;下巢上段2-1的上部设置有扣合缘2-4,下巢上段的下部则为嵌设伞骨的嵌设部2-5;扣合缘2-4基本是环状的结构,并通过连臂与嵌设部2-5连接,该扣合缘的下部为扣合槽2-6,且扣合缘2-4的上下端部均具有弧形的拐角(或称为倒角),使其与扣头1-3的配合顺滑,便于扣头1-3滑入扣合槽2-6,也便于收伞时扣头1-3从扣合槽2-6中脱离。下巢中段2-2为一连接体,其上与下巢上段2-1连接,下与下巢拉把2-3连接,因此,该下巢中段2-2的上部和下部具有两处不同的突缘2-7,分别用于嵌合下巢上段2-1与下巢下段2-3,这样组装下巢2后,下巢的这三段结构可以稳定地结合,便于把持推拉,也便于扣合上巢。图4所示,开伞时,手推下巢拉把2-3,间接地推动下巢上段2-1往上运动,下巢上段2-1到达上巢1时,因下巢上段2-1的顶部的扣合缘2-4的边缘具有倒斜角(即拐角),而同时下巢的扣头1-3下部也具有大圆角,因此可轻易地推动下巢上段2-1前进,使得卡扣1-2的扣头1-3滑进下巢上段的扣合缘2-4下部的扣合槽2-5内,达到开伞固定的目的。图5所示,收伞时,向下拉下巢拉把2-3,因下巢上段2-1的扣合缘2-4的下部也具有倒角,在用力拉下巢2-3拉把的同时,扣合缘2-4的该倒角斜口处与扣头1-3的顶部挤压,同时,该扣头1-3的顶部也是圆滑的结构,导致卡扣1-2受力后向外扩张,扣头1-3的扣合部位越来越少,最后无法扣合下巢2的扣合缘2-4而脱离下巢,从而达到收伞的目的。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该上下巢的卡扣与扣合缘的设置可以颠倒过来,即卡扣也可以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手拉开收伞的上下巢结构,其包括下巢与上巢,上下巢分别嵌设有伞骨,其特征在于上巢的下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卡扣,该卡扣具有向内弯折的扣头,下巢的上部设置有具有弧形拐角的扣合缘,扣头扣合于该扣合缘,由此完成上下巢之间的卡扣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