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1263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通过有效吸收车辆的冲撞能量来避免人员伤亡,包括:框架,为四方形,设置于前端;后侧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后侧;一对防护板,其前端分别固设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侧,其后端分别固设于所述后侧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前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框架结合;后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后侧固定架结合;前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框架、防护板和前端夹紧部;后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后侧固定架、防护板和后端夹紧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效吸收车辆的冲撞能量来避免人员伤亡的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guard rail)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冲击吸收装置是用于越出行驶路线的车辆与公路上的其他设施等冲撞之前,通过吸收车辆的冲击能量而使车辆停止,或者改变车辆的方向而使得车辆恢复到正常行驶路线的装置,主要是设置在汽车专用道路的出口/入口处、道路的岔路口、隧道或者地下车道的入口、十字路口等处。如果上述冲击吸收装置的冲撞能量吸收力较弱,则当车辆正面或侧面冲撞时无法有效地吸收所产生的冲撞能量,而是与车辆一同被车辆的移动方向推移,脱离原来的位置,因此无法正常发挥冲击吸收装置的功能。由此,撞击在冲击吸收装置上的车辆脱离道路后,坠入山谷等危险地区,或者进入反方向的车道内,与相对方向上行驶的车辆发生撞车事故或者翻车而与后一辆车发生冲撞而引起2次事故,严重危及车辆的驾驶者和乘车者的生命。因此,目前为止一直在进行着提高冲击吸收装置的冲撞能量吸收力的研究工作。如上所述,作为提高冲击吸收装置的冲撞能量的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人曾经申请了韩国专利授权号为10-0668759号(公告日期为2007年1月16日)的“冲击吸收装置”,在韩国授权专利公报中公开了具有多种冲击吸收功能和行驶恢复功能的冲击吸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对上述韩国授权专利10-0668759号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改良,提供一种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通过有效吸收车辆的冲撞能量,以避免人员伤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  提供一种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框架,为四方形,设置于前端;后侧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后侧;一对防护板,其前端分别固设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侧,其后端分别固设于所述后侧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前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框架结合;后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后侧固定架结合;前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框架、防护板和前端夹紧部;后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后侧固定架、防护板和后端夹紧部。优选地,在所述护栏装置以多段形式连接时,所述后端夹紧部与所述后侧护栏装置的框架连接,同时起到所述泉侧护栏装置的后端夹紧部作用和后侧护栏装置的前端夹紧部作用。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螺栓及螺母。优选地,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端固定装置的前端缓冲装置和设置于所述后端固定装置的后端缓冲装置。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弹簧及垫圈。优选地,在所述防护板受到冲击向后推移时,为了在一定区间内使所述后端夹紧部不受到冲击力,所述防护板上水平形成有槽。优选地,为了在所述防护板受到冲击向后推移时使所述后端夹紧部逐渐受到冲击力,所述防护板上水平形成有扇叶形槽。优选地,为了在所述防护板受到冲击向后推移时使所述后端夹紧部逐渐受到冲击力,所述防护板上水平形成有非连续性槽。优选地,为了在所述防护板受到冲击向后推移时使所述后端夹紧部逐渐受到冲击力,所述防护板上水平形成有非连续性槽模块。优选地,所述防护板的截面为W字形,使得滑动更加容易。优选地,所述后侧固定架包括:四方形框架部,形成于设置在地面上的基板部上;H桁条部,形成于所述框架部的后侧;一对垂直翼部,形成于所述H桁条部的后侧。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吸收车辆的冲撞能量,及时避免人员伤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线部分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后侧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适用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冲击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适用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冲击吸收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适用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冲击吸收装置发生正面冲突时的冲击吸收状态的侧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缓冲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缓冲状态侧面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适用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冲击吸收装置发生正面冲突时的冲击吸收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B-B线部分的截面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缓冲状态平面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缓冲状态侧面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专利技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通过对较佳实施例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作用、功效等及其它目的、特征等,还有各种动作的优点会更加明确。作为参考,在这里提供的实施例是为了有助于技术人员的理解,从各种实施例中选择最佳实施例而公开,并不代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必须受限于此实施例,在不超出本专利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追加及变更,其他均等的实施例也可以实施。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线部分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中的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包括:外形呈四方形,并设置于前端的框架1;设置于该框架1的后方的后侧固定架2;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框架1的左右侧面,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后侧固定架2的左右侧面的一对防护板(guard panel)3、3’;将所述防护板3、3’置于中间,与所述框架1结合的前端夹紧部(clamp)41、41’;将所述防护板3、3’置于中间,与所述后侧固定架2结合的后端夹紧部42、42’;用于固定所述框架1、防护板3、3’和前端夹紧部41、41’的前端螺栓51、51’及前端螺母61、61’;用于固定所述后侧固定架2、防护板3、3’和后端夹紧部42、42’的后端螺栓52、52’及后端螺母62、62’。如果护栏装置以多段形式连接,则上述后端夹紧部42、42’与后端护栏装置的框架连接,同时起到前端护栏装置的后侧夹紧部作用及后端护栏装置的前侧夹紧部作用。为了避免在上述防护板3、3’受到冲击而向后推移时使后端夹紧部42、42’在一定区间内不受到冲击力,水平形成有槽31。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后侧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的后侧固定架2,在设置于地面上的四方形基板部21上形成有四方形的框架部22,在该框架部22的后侧形成有H桁条部23,在所述H桁条部23的后侧形成有一对垂直翼部24、24’。-->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适用冲击吸收装置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为四方形,设置于前端; 后侧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后侧; 一对防护板,其前端分别固设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侧,其后端分别固设于所述后侧固定架的左右两侧; 前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框架结合; 后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后侧固定架结合; 前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框架、防护板和前端夹紧部; 后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后侧固定架、防护板和后端夹紧部。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7-7-10 10-2007-0069339;KR 2007-8-8 10-2007-01、一种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为四方形,设置于前端;后侧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后侧;一对防护板,其前端分别固设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侧,其后端分别固设于所述后侧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前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框架结合;后端夹紧部,其将所述防护板夹于中间与所述后侧固定架结合;前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框架、防护板和前端夹紧部;后端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后侧固定架、防护板和后端夹紧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护栏装置以多段形式连接时,所述后端夹紧部与所述后侧护栏装置的框架连接,同时起到所述前侧护栏装置的后端夹紧部作用和后侧护栏装置的前端夹紧部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螺栓及螺母。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端固定装置的前端缓冲装置和设置于所述后端固定装置的后端缓冲装置。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龙淳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新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