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017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3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其包含一铁芯,该铁芯具有一绕线部以及一对分别连接于该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该第一凸缘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该第二凸缘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三端子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一线圈绕组,该线圈绕组具有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系以每n圈即相互交错绞绕至少一次的方式绕设于该绕线部上,n为正整数,且n≥2,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地降低模式转换特性,可提高产品的降低杂讯性能,进而可大幅提高本创作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共模滤波器,尤其涉及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
技术介绍
一般的共模滤波器,请参阅图1所示,其主要是于一铁心10上绕设有一第一线圈11与一第二线圈12,该第一线圈11与第二线圈12的末端则分别连接于铁心10的端电极13上,其滤波的动作原理是利用当杂讯电流如共模电流经过该共模滤波器时,该共模电流会在第一线圈11与第二线圈12上产生同向的磁场,因而会增加该第一线圈11与第二线圈12的感抗(inductivereactance),而使该共模滤波器表现为高阻抗,也即可产生较高的共模阻抗(commonmodeimpedance),俾可衰减该共模电流,进而可达到滤除共模杂讯的目的。然而,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现有的共模滤波器存在有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模式转换特性(modeconversioncharacteristic,又称Scd)较高的问题,亦即当差模讯号输入该共模滤波器之后,仍有较高比例的差模讯号会转换成共模讯号(杂讯)并输出,如此一来,现有的共模滤波器即无法达到更好的降低杂讯性能。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缺失加以改进,即为本案创作人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包括,一铁芯,该铁芯具有一绕线部以及一对分别连接于该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所述的第一凸缘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的第二凸缘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三端子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一线圈绕组,该线圈绕组具有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两者以双线并绕的方式卷绕于所述铁芯的绕线部上,且该第一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端子电极与该第三端子电极,该第二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端子电极与该第四端子电极,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以每n圈即相互交错绞绕至少一次的方式绕设于该绕线部上,其中n为正整数,且n≥2。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数值n具有以下的范围:2≤n≤5。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数值n具有以下的范围:2≤n≤3。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数值n为2。在本技术中:还包含有一盖板,所述的盖板分别与该铁芯的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的底面相结合固设。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有效地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也可提高产品的降低杂讯性能,进而可大幅提高本创作的实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共模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0、铁心;11、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13、端电极;3、铁芯;31、绕线部;32、第一凸缘;33、第二凸缘;4、线圈绕组;41、第一绕线;41a、第一端;41b、第二端;42、第二绕线;42a、第一端;42b、第二端;51、第一端子电极;52、第二端子电极;53、第三端子电极;54、第四端子电极;6、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2-3所示,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包括:一铁芯3,该铁芯3具有一绕线部31以及一对分别连接于该绕线部31两端的第一凸缘32与第二凸缘33,该第一凸缘32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端子电极51与一第二端子电极52,该第二凸缘33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一第三端子电极53与一第四端子电极54,更具体地,该铁芯3为工字型铁芯或I字型铁芯。一线圈绕组4,该线圈绕组4具有一第一绕线41与一第二绕线42,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两者系以双线并绕(bifilarwinding)的方式卷绕于该铁芯3的绕线部31上,且该第一绕线41的第一端41a与第二端41b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端子电极51与该第三端子电极53,该第二绕线42的第一端42a与第二端42b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端子电极52与该第四端子电极54,又,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两者的卷绕圈数(或称匝数)是相同的。其中,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以每n圈即相互交错绞绕至少一次的方式绕设于该绕线部31上,n为正整数,且n≥2,举例而言,在本创作的一个实施例与图2及图3中,n=2,亦即,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以每2圈即相互交错绞绕一次的方式绕设于该绕线部31上,如此,交错绞绕是出现在第2圈、第4圈、第6圈…,以此类推,又,值得一提的是,在图2的实施例中,同一圈的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之间仅出现有一次的交错绞绕,但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同一圈的两条绕线之间也可以出现有两次或更多次的交错绞绕(图未示),此外,可以注意的是,在图3中仅表示出位于该绕线部31两侧的第一绕线41或第二绕线42,位于该绕线部31的顶面的线圈绕组4则被省略。另外,请图4与图5所示分别为本创作的共模滤波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与俯视示意图,其中n=3,亦即,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以每3圈即相互交错绞绕一次的方式绕设于该绕线部31上,如此,交错绞绕出现在第3圈、第6圈、第9圈…,以此类推,当然,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也可以每隔更多圈才出现一次交错绞绕,本创作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优选的,在本创作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n的数值可限定为2≤n≤5;作为一个更佳的实施方式,n的数值可限定为2≤n≤3;作为一个最佳的实施方式,n的数值则为2。在上述所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出现交错卷绕的间隔圈数越少,对于改善共模滤波器的模式转换特性(Scd)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此一来,理想上该第一绕线41与第二绕线42似乎应该每一圈均交错绞绕(即n=1),然而,若是每一圈均交错绞绕,绕线时不同绕线之间将容易产生相互干涉的叠线问题,从而影响产品品质或良率,同时,也会大幅增加绕线作业的时间,降低生产效率,因而,将n的(最小)数值限定为2,是本创作所提出在实务上最能兼顾产品性能、品质及生产效率的最佳方案。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藉由上述结构,本创作的共模滤波器即可有效地降低模式转换特性,可提高产品的降低杂讯性能,进而可大幅提高本创作的实用性。请再参阅图6所示为本创作的共模滤波器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进一步包含有一盖板6,且该盖板6分别与该铁芯3其第一凸缘32及第二凸缘34的底面相结合固设(例如黏固),又该盖板6也可替换为背膜,藉此,使本创作可具有更高的感值并可方便供SMT设备吸件进行安装,进而使本创作可具有更佳的实用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铁芯,该铁芯具有一绕线部以及一对分别连接于该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所述的第一凸缘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的第二凸缘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三端子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一线圈绕组,该线圈绕组具有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两者以双线并绕的方式卷绕于所述铁芯的绕线部上,且该第一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端子电极与该第三端子电极,该第二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端子电极与该第四端子电极,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以每n圈即相互交错绞绕至少一次的方式绕设于该绕线部上,其中n为正整数,且n≥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铁芯,该铁芯具有一绕线部以及一对分别连接于该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所述的第一凸缘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的第二凸缘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三端子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一线圈绕组,该线圈绕组具有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两者以双线并绕的方式卷绕于所述铁芯的绕线部上,且该第一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端子电极与该第三端子电极,该第二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端子电极与该第四端子电极,该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以每n圈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谚杨祥忠林锦政罗宜春
申请(专利权)人:庆邦电子元器件泗洪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