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荣大专利>正文

六边形道路系统及其交通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8458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道路系统及相应的地下铁路系统,其提供了对拥挤城市的有限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还涉及交通流控制系统,其能有效的控制车辆行驶通过道路。在整个城市或城市的部分区域中,道路网络是按类似于蜂窝的网状结构构建并相连的。与典型的四边形城市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六边形城市可以总共减少22%的道路距离,63%的道路面积,以及30%建筑面积,而且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证明了通过用于交通流控制的同步信号系统,六边形道路系统能使车辆以平均75%的较少时间行驶,且不遇到停止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道路系统及相应的地下铁路系统,其提供对拥挤城市的有限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还涉及交通流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有效 地控制通过道路的车辆行驶。
技术介绍
人类通常用工具和机器将事物制造成直线形和四边形。而且,数千年 来人类将其周围空间充满了矩形的人造事物,附带的装饰物例外。人口稠 密的城市已经被建成用道路直接互连各个区域的主要地点,从而形成许多 交叉路。由扩大的机动车供应量而引起的所有交通问题一直被认为是现代 文明的必然产物。就传统道路系统的每个交叉路口而言,即使对于非常先 进的计算机系统,建立一个合并12条交通车道和双向四个人行横道的完 整的交通流控制系统,也属难题。同时,自然界追求圆形(在二维平面)和球体(在三维空间)。但是 由于外力影响,没有绝对圓形和球体存在。在这种自然界中,雪花或蜂窝 的结构包括许多六边形单元。在平面中由同样圓形的结合形成的最高效构 型就是六边形网状结构,如蜂窝。这是一种转换的结果,相外切的圓之间 的间隙在所施加的主导的外力作用下被挤压和紧缩。通过将 一 种自然现象中发现的六边形网状结构应用到自文明的开端 起始的人类传统社会,创建更高效的城市空间就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秘密。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当人们在具有人造多边形平面上的交叉线的空间中移动时,总是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无效部分,这降低了移动效率。基于此观点,这种不可避免 弊端的时间和空间,分别—皮定义为无效时间和无效空间,其中的时间和空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关于下述提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系统 的性能,来定量分析那些无效时间和无效空间,以找到技术解决方案。一种以四边形网状结构配置并连接的典型的道路网络;故定义为四边 形道路系统,同样的,另一种一皮定义为六边形道路系统。々支设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此处定义为四-城(tetra-city )和六-城(hexa-city ),分别与 上述提及的道路系统相对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针对下述三个主要问题的解决 方案。第一,得到减少城区无效空间的方法,其通过创新道路网络结构。第二,得到减少城区无效时间的方法,其通过创新道路网络结构。第三,建立技术基础,来在关于城市空间的整体创新的政府城市规划 中获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该城市空间包括地上和地下的 公共设施,与道路更新相一致。在本专利技术应用的整个或部分城市区域中,道路网络按六边形网孔的网 状结构类似蜂窝横截面构建并相连。在构成上述提及的道路网络的区块间 道路所环绕的每一个六边形单元区块(以下简称区块)中,安排区块内道 路和其它建筑设施。直交路、环路及其它局部路组成上述提及的区块内道被区块内道路分开的区域被分配给建筑物或设施,与区块的地形或地 理特性相匹配,并且它们周边的道路与各自的环路相连。区块的中心地带 可用作广场、公园、学校、图书馆或其它公共用途设施。最佳方式的车辆媒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每个直交路(104)将一个区块(106)的中心区与其它 相邻区块的中心区相连,并且与相应的区块间道路(102)相交。区块的 环路(未画出)以相互适合的间隔排列,并且与同一区块相应的直交路相 交叉。六-城的区块间道路上的每个人行横道(或行人穿越道)被允许设置 一个中央安全岛,供行人滞留横道(参见图5)。地下铁路(108)设置在直交路下面,且两条不同的铁路的可能入口 处在车站的平台上的平行线上。铁路线的车站建在中心广场或某个交叉路 口的下面(参见图1)。四-;成将道^各的车道分为三个方向,向左、直行和向右,而六-i成分 成两个方向,向左和向右。因此,两个城市所需的车道数量之比是3: 2, 也就是,简言之,车道比是3/2。合理分配道路车道已成为传统四-城的 交通政策的关键。基于城市规划设施的决定、构造及安装标准的规章(韩国建筑与运输 部第414号条例),道路方面条款(摘录并归纳)如下。条款9 - 2.道路按宽度分类a. 宽阔道路40米或更宽,12车道或更多b. 大型道路25米或更宽,8车道或更多c. 中型道路12米或更宽,4车道或更多d. 小型道路其它条款9 - 3.道路按功能级别分类主干道、辅干道、次干道(collectors),局部道路等条款IO.每级道路的设置距离逐级递减,分别为1000、 500、 250、 125、 60、 25 (米)。 条款ll.依照区划的道路比,需要时可调整 l.居Y主区20%至30%,包括10至15%的主干道2.商业区25%至35 % ,包括10至15 %的主干道已广泛公认,道路比为了土地使用来权衡交通流。但是涉及四-城道 路比的根本问题是不能摆脱其结构限制,即使简单地与六-城比较,四-城所需的车道比是3: 2。因此,上述提及的各自道路比的上限值,将可能使四-城交通拥挤程 度最小化,其在此处被引用来分析两种不同城市的道路比。四_城道路比的基准假定为32.5 % ,其为最拥挤区的两个上限道路比 的算术平均值,这两个上限值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标。被指定的主干道、 辅干道和区块内道路的道路比分别为12%、 8%和12.5% (合计32.5%)。通过对四边形道路系统的相关法规的现行条例的仔细分析,确定上述 值(干道道路比的总和被四舍五入为20% ,尽管计算值为20.28% )。设定四-城的道路比相当于假设等同扩张具有0道路宽度(无道路面 积)的四边形区块的四个边,这就产生与道路比的区划(portion)同样多 的外部面积。在每个数学表达式中,V^以下定义为N的平方根,^/{表达式} 定义为表达式的平方根。^{腦/(100-32.5)} x 100% = 121.7%之比时,四-城与六-城的边长比是力(大约1.732)。四-城的边长为 540米相当于六-城的边长大约为312米。在此实施例中,每个区块的内 切圆直径同为540米(参见图3和图4)。此外,假设如条款10中所引用的,道路宽度与道路设置距离成比例, 则各道路等级的适当的交通车道数量设定如下。i殳置距离(米)1000、 500、 250、 125、 60、 25 (逐级减少1/2)等级指数(车道)12、 10、 8、 6、 4、 2 (逐级减2个车道)主干道的道路比与道路宽度和区块周长成比例,道路宽度根据区块边 长与车道数量和等级指数成比例。因此,六-城与四-城的主干道的道路之比可写成四 - 城主干道的道路比x道路-道路宽度比(L/R车道比x G/R等级指数比)xp/R周长比,也就是20% x (2 / 3) x ((8 + ((l 0 — 8) x (289 — 250) / (500 - 250))) /10) x (6 x (1 / VI) / 4) = 9.6% L/R G/R P/R由于六-城的有利结构,每个区块内道路的车道可以简单指定为两 个,直行或向右,在三种交通车道中排除了向左车道。因此,六-城的区 块内道路比可以写成如下。四 - ;成区块内道^各比x车道比x周长比,也就是 12.5% x (2 / 3) x (6 x (1 / VI) / 4) = 7.2%最后,由六-城的道路比合计16.8%决定的边扩张比,可按如下计算。 ^/{100/(100-16.8)} x 100% = 109.6%上述假设应用到下述提案1提案1.直径为2 (任何单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构建道路的方法,包括: 构建区块间道路,通过以类似于蜂窝横截面的六边形网孔的网状结构连接城市整个区域或部分区域的道路网络而形成所述区块间道路,及 在被所述道路网络的所述区块间道路分割开的每个六边形区块内构建区块内道路,及   将与所述区块的地形或地理特性相匹配的建筑物或设施,安排在被所述区块内道路分割开的区域中,及 将建筑物或设施旁的道路连接到各个所述区块内道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荣大
申请(专利权)人:金荣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