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灭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7304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基灭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它包括如下原料:天然淀粉、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季戊四醇硬脂酸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葡甘聚糖、海藻酸钠、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山梨酸钠、二乙基‑2,3‑环氧丙基‑[3‑(甲基二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柠檬酸、柠檬酸钾、羟甲基亚磺酸钠、水、木糖醇、甘油、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酰蓖麻油酸甲酯,本发明专利技术生物基灭菌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冷、耐热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可速生资源淀粉作为原料制备生物基灭菌材料,淀粉的引入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所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物基灭菌材料还具有环保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基灭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基灭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根据现如今材料的发展趋势,灭菌材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消费者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的要求已提高到与食品本身卫生安全性的同等地位。要求其具有保鲜、防腐、抗菌、防伪、延长保质期等多种功能。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发了诸多灭菌材料,其核心就是将抗菌剂添加到材料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无机抗菌剂。随着灭菌材料发展,相应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1.价格高,无法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大规模应用,如:餐具、保鲜膜、保鲜袋、垃圾袋等;2.灭菌材料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变色,抗菌性能下降情况;3.灭菌材料的灭菌能力还不够强,无法实现更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4材料本身还是依赖于石油基材料,无法对环境减轻负担。如中国专利CN107033424A公布了一种抗菌PE保鲜膜,但成本高,以及无任何绿色环保优势,成为其推广的最大难处。如中国专利CN105037816A公布了一种适用于手机壳的抗菌材料及制备方法,虽然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应用范围依旧太小,无法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具有良好的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基灭菌材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按重量份数比计算的如下原料:天然淀粉40‑5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5‑45份、乙烯丙烯酸共聚物4‑6份、季戊四醇硬脂酸酯8‑10份、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8‑10份、葡甘聚糖4‑5份、海藻酸钠2‑3份、2‑甲基‑4‑异噻唑啉‑3‑酮8‑10份、山梨酸钠4‑6份、二乙基‑2,3‑环氧丙基‑[3‑(甲基二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15‑20份、柠檬酸0.2‑0.3份、柠檬酸钾0.2‑0.3份、羟甲基亚磺酸钠2‑4份、水10‑20份、木糖醇2‑4份、甘油4‑6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3份、乙酰蓖麻油酸甲酯3‑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基灭菌材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按重量份数比计算的如下原料:天然淀粉40-5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5-45份、乙烯丙烯酸共聚物4-6份、季戊四醇硬脂酸酯8-10份、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8-10份、葡甘聚糖4-5份、海藻酸钠2-3份、2-甲基-4-异噻唑啉-3-酮8-10份、山梨酸钠4-6份、二乙基-2,3-环氧丙基-[3-(甲基二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15-20份、柠檬酸0.2-0.3份、柠檬酸钾0.2-0.3份、羟甲基亚磺酸钠2-4份、水10-20份、木糖醇2-4份、甘油4-6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3份、乙酰蓖麻油酸甲酯3-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基灭菌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淀粉为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基灭菌材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按重量份数比计算的如下原料:天然淀粉4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40份、乙烯丙烯酸共聚物5份、季戊四醇硬脂酸酯9份、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9份、葡甘聚糖4.5份、海藻酸钠2份、2-甲基-4-异噻唑啉-3-酮9份、山梨酸钠5份、二乙基-2,3-环氧丙基-[3-(甲基二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18份、柠檬酸0.25份、柠檬酸钾0.25份、羟甲基亚磺酸钠3份、水15份、木糖醇3份、甘油5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3份、乙酰蓖麻油酸甲酯4份。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生物基灭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将水、木糖醇、甘油、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以及乙酰蓖麻油酸甲酯加热搅拌混合,之后依次加入柠檬酸、柠檬酸钾以及羟甲基亚磺酸钠加热搅拌混合,得辅料混合物A;(2)将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葡甘聚糖、海藻酸钠、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山梨酸钠、二乙基-2,3-环氧丙基-[3-(甲基二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以及部分季戊四醇硬脂酸酯进行加热搅拌混合,得辅料混合物B;(3)将天然淀粉、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辅料混合物A以及辅料混合物B进行加热搅拌混合,之后加入剩余的季戊四醇硬脂酸酯,进行加热搅拌混合,得共混物;(4)将步骤(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文董亚强陈涛张少平余娟娟吕光春郑建国王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汉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