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641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4:26
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包括: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和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电压检测单元,电压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输入端、第二检测输入端和第一检测输出端;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使能引脚,第二检测输入端连接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比较判断单元,比较判断单元具有第一比较输入端、第二比较输入端和第一比较输出端;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第一检测输出端;第二比较输入端连接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第一比较输出端连接模拟模块。所述高压使能电路使相应的芯片既能够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又不必采用特殊工艺,降低工艺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工艺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DC-DC变换器以其高效率、宽负载以及快速响应能力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应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按照应用环境的不同,芯片的供电电源范围也越来越宽,典型值从最初的3.3V、5V和12V,扩展到现在的18V,甚至24V。为了便于电子系统对芯片进行控制,DC-DC变换器通常外置使能引脚,用于控制芯片的工作与关断,因此芯片内部需设计使能电路。通常应用中,使能引脚(EN引脚)连接电源代表芯片工作,连接地代表芯片关断。随着应用中电源电压的逐渐升高,对使能引脚的电压承受能力要求也随之升高。图1为一种现有降压型高压DC-DC变换器的系统架构图。其中,虚线框内为典型的芯片10内部结构。虚线框外的矩形表示负载电路20。从图1中可以看到,芯片10通常包括有使能引脚EN、输入电源引脚VIN、偏置引脚BS、开关引脚SW、反馈引脚FB和接地引脚GND。使能引脚EN连接芯片10内部的使能模块11,而使能模块11分别连接电压基准模块Vref和内部稳压器Vreg5。芯片10的内部稳压器Vreg5连接至输入电源引脚VIN和芯片10的其它电路结构,为简化,芯片的其它大部分电路结构采用阴影覆盖。偏置引脚BS、开关引脚SW和反馈引脚FB分别连接负载电路20的相应连接端。芯片10的内部电路和负载电路20同时还连接至芯片内的接地端G。芯片10内部的功率开关管(未示出),可以由多个MOSFET并联组成,实现较小的导通电阻。其中,使能引脚EN连接使能模块11,是用于控制芯片10内部稳压器Vreg5(内部稳压器Vreg5通常产生5V电压,为芯片10中的各电路结构提供电源),进而控制整个芯片10的工作与关断。输入电源引脚VIN有时需要连接12V-24V的高电压。而常见的半导体CDMOS(ComplementaryandDoubleDiffusionMOS,互补型MOS和双扩散型MOS集成的简称)工艺为薄栅氧工艺,提供的MOSFET漏源电压可承受24V,但栅源电压仅能承受5V。为满足栅源电压不超过5V限制,通常设计偏置引脚BS与开关引脚SW用于驱动及高低电平转换。总之,目前市场上高压DC-DC变换器的使能引脚有两种连接方式:1、考虑到薄栅氧CDMOS栅源电压的限制,很多芯片只好限制使能引脚电压不能超过5V——但这种连接方式使芯片无法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2、改用厚栅氧工艺,提高器件的栅源电压耐压能力,使能引脚可以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但这种方式的工艺特殊,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以使相应的芯片既能够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又不必采用特殊工艺,降低工艺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包括:内部电源产生单元,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和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电压检测单元,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输入端、第二检测输入端和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使能引脚,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比较判断单元,所述比较判断单元具有第一比较输入端、第二比较输入端和第一比较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二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出端连接模拟模块。可选的,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阻、检测NMOS管和检测电容;所述检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所述检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检测NMOS管的漏极,所述检测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所述检测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检测电容一端连接在所述检测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之间,另一端接地。可选的,所述检测N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可选的,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MOS管至第十NMOS管,第一PMOS管至第八P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九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八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九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NMOS管的源极接地。可选的,所述第四PMOS管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所述第二NMOS管、所述第三NMOS管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可选的,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MOS管至第八NMOS管,第一PMOS管至第三P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自身的栅极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和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电源产生单元,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和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电压检测单元,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输入端、第二检测输入端和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使能引脚,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比较判断单元,所述比较判断单元具有第一比较输入端、第二比较输入端和第一比较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二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出端连接模拟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电源产生单元,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和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电压检测单元,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输入端、第二检测输入端和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使能引脚,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比较判断单元,所述比较判断单元具有第一比较输入端、第二比较输入端和第一比较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二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出端连接模拟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使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阻、检测NMOS管和检测电容;所述检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所述检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检测NMOS管的漏极,所述检测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所述检测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检测电容一端连接在所述检测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之间,另一端接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使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N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使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MOS管至第十NMOS管,第一PMOS管至第八P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九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八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九N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冰周宏哲余俊兴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元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友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