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55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它主要由2个前轮总成即左前轮总成和右前轮总成、2个转向节臂即左转向节臂和右转向节臂、2个主销即左主销和右主销、2个转向器总成即左转向器总成和右转向器总成、2个外桥壳即左外桥壳和右外桥壳、2个叉型调整臂即左叉型调整臂和右叉型调整臂、托架、前桥壳体、转向横拉杆、前部前桥支架、后部前桥支架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保证前桥壳体可以自动适应不规则路况或坡地等工况,且保证车身姿态自调平,增强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保持车身的稳定,稳定的适应路况变化,结构强度和刚度好;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科学,工艺性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尤其涉及车身姿态自调平的转向前桥,属于车辆转向桥
二、
技术介绍
丘陵山地多以不规则地面、坡地等地面为主,传统拖拉机在丘陵山区转移及农田作业时,地形及地面引起的拖拉机姿态变化情况复杂多变,机组行驶稳定性差,驾驶人员安全性难以保障。因此,为保证拖拉机在山地的适应性,实现拖拉机在坡地车身自调平,需要一种新型转向桥,即可以自动适应路面,又可以配合姿态主动调平装置和行走机构使车身调平。丘陵山区的地块通常凹凸不平,拖拉机作业时各个轮胎与地面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动力性和行驶稳定性下降。因此需要一种新型转向桥,可以与使轮胎与地面充分接触。但是现有拖拉机转向桥,在与地面适应的同时,不能保证各个轮胎与地面充分接触,也不能保证车身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容易导致稳定性差,易侧翻等安全隐患。三、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可适应不规则路况及坡地,且能保证轮胎与地面充分接触,可以配合车身姿态调平,使车身保持水平状态。2.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它主要由2个前轮总成【即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2个转向节臂【即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2个主销【即左主销(3)和右主销(12)】、2个转向器总成【即左转向器总成(4)和右转向器总成(10)】、2个外桥壳【即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2个叉型调整臂【即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托架(7)、前桥壳体(8)、转向横拉杆(15)、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组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前桥壳体(8)与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铰接,其中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与托架(7)固接,保证前桥壳体(8)可以相对于托架(7)摆动;所述前桥壳体(8)两端分别与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铰接,保证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与前桥壳体(8)之间有相对转动,以达到车身姿态调整的目的;左外桥壳(5)末端通过左主销(3)与左前轮总成(1)联接,左转向节臂(2)固接在左前轮总成(1)上;左转向器总成(4)铰接在左外桥壳(5)上,且左转向器总成(4)中的活塞杆(21)的一端与左前轮总成(1)铰接;右外桥壳(11)末端通过右主销(12)与右前轮总成(13)联接,右转向节臂(14)固接在右前轮总成(13)上,右转向器总成(10)铰接在右外桥壳(11)上,且右转向器总成(10)与右前轮总成(13)铰接;在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之间铰接了转向横拉杆(15),左外桥壳(5)、右外桥壳(11)与托架(7)之间分别设有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均置于前桥壳体(8)上方;左叉型调整臂(6)两端分别与托架(7)和左外桥壳(5)铰接,右叉型调整臂(9)两端分别与托架(7)和右外桥壳(11)铰接;各组成部分的形状构造是:所述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它们是由外半轴凸缘(18)和转向节(19)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转向节(19)支承着外半轴凸缘(18);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外半轴凸缘(18)的形状构造是:一端呈柱状体,一端呈圆盘状;该转向节(19)的形状构造是:一端呈叉型状,叉型结构上部伸出一臂状结构,用于与转向器总成铰接,一端呈锥体状;所述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分别固接在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上;该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的形状构造是:一端呈臂状向外伸出;所述左主销(3)和右主销(12)呈圆柱状;所述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一端呈拳形状,中部有一个凸台结构,另一端呈叉型状,且叉型状结构内侧对称分布有两个销轴孔,其作用是与前桥壳体(8)进行铰接;叉型状结构侧边有一个支承结构用于与转向器总成铰接;所述左转向器总成(4)和右转向器总成(10)结构相同,对称安装,由转向油缸(20)和活塞杆(21)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转向油缸(20)支承着活塞杆(21);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转向油缸(20)为双作用液压缸,其形状构造是:空心圆柱体;该活塞杆(21)的形状构造是:它们的一端有活塞,另一端有铰接孔,该活塞杆(21)可在转向油缸(20)内腔做直线滑动;所述托架(7)呈拱形结构,其底部分布了四个螺纹孔和四个定位孔,前后各分布有两个螺纹孔和两个定位孔,其两侧对称分布有一个圆柱凸台,用于限制前桥壳体(8)的摆角;所述前桥壳体(8)中部呈桥壳凸包状,且桥壳凸包状结构前、后部有向外突出的圆柱体,用于与前部前桥支架(16)和后部前桥支架(17)的铰接;前桥壳体(8)左、右两侧向外伸出呈棱柱结构,棱柱结构的末端各对称分布有两个圆柱凸台,用于与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的铰接;所述转向横拉杆(15)由左横拉杆接头(22)、横拉杆体(23)和右横拉杆接头(24)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左横拉杆接头(22)、右横拉杆接头(24)分别与横拉杆体(23)的两端固接;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左横拉杆接头(22)和右横拉杆接头(2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结构为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侧边安装有球头销;该横拉杆体(23)的形状构造是:呈圆柱体;所述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的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形状构造呈杆状,两端各有一个销轴孔;所述前部前桥支架(16)的主体结构为圆柱体,且圆柱体中部有一个销轴孔,它的顶部有凸台结构,凸台上分布有两个螺纹孔和两个圆柱体凸台;所述后部前桥支架(17)的主体结构为圆柱体,且圆柱体中部有一个销轴孔,它的顶部有凸台结构,凸台结构上分布有两个螺纹孔和两个圆柱体凸台。3.优点与功效1.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前桥壳体既可以相对于托架摆动,又可以与外桥壳做相对转动,保证前桥壳体可以自动适应不规则路况或坡地等工况,且保证车身姿态自调平。2.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在外桥壳与前部前桥支架之间铰接叉型调整臂,可以使外桥壳与前桥桥壳铰接点随着路况变化而发生相对转动,使两侧前轮相对独立的上下移动,增强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在自动适应路况的同时保持车身的稳定。3.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转向横拉杆与前桥之间铰接成四边形,保证了机构可以稳定的适应路况变化。4.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叉型调整臂置于前桥壳体上方,可以不影响前桥的离地间隙,叉型调整臂为叉型结构,其结构强度和刚度较强。5.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前桥壳体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部分的前桥壳体,和与前桥壳体铰接的2个外桥壳,使两侧外桥壳可以相互独立的上下移动,具有适应地况和坡度的能力。6、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科学,工艺性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中前桥壳体与外桥壳铰接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2个前轮总成即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2个转向节臂即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2个主销即左主销(3)和右主销(12)、2个转向器总成即左转向器总成(4)和右转向器总成(10)、2个外桥壳即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2个叉型调整臂即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托架(7)、前桥壳体(8)、转向横拉杆(15)、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组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前桥壳体(8)与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铰接,其中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与托架(7)固接,保证前桥壳体(8)能相对于托架(7)摆动;所述前桥壳体(8)两端分别与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铰接,保证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与前桥壳体(8)之间有相对转动,以达到车身姿态调整的目的;左外桥壳(5)末端通过左主销(3)与左前轮总成(1)联接;左转向节臂(2)固接在左前轮总成(1)上;左转向器总成(4)铰接在左外桥壳(5)上,且左转向器总成(4)中的活塞杆(21)的一端与左前轮总成(1)铰接;右外桥壳(11)末端通过右主销(12)与右前轮总成(13)联接,右转向节臂(14)固接在右前轮总成(13)上;右转向器总成(10)铰接在右外桥壳(11)上,且右转向器总成(10)与右前轮总成(13)铰接;在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之间铰接了转向横拉杆(15);左外桥壳(5)、右外桥壳(11)与托架(7)之间分别设有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均置于前桥壳体(8)上方;左叉型调整臂(6)两端分别与托架(7)和左外桥壳(5)铰接;右叉型调整臂(9)两端分别与托架(7)和右外桥壳(11)铰接;各组成部分的形状构造是:所述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它们是由外半轴凸缘(18)和转向节(19)组成;该转向节(19)支承着外半轴凸缘(18);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外半轴凸缘(18)的一端呈柱状体,一端呈圆盘状;该转向节(19)的一端呈叉型状,叉型结构上部伸出一臂状结构,用于与转向器总成铰接,一端呈锥体状;所述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分别固接在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上;该左转向节臂(2)、右转向节臂(14)的一端呈臂状向外伸出;所述左主销(3)和右主销(12)呈圆柱状;所述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一端呈拳形状,中部有一个凸台结构,另一端呈叉型状,且叉型状结构内侧对称分布有销轴孔,其作用是与前桥壳体(8)进行铰接;叉型状结构侧边有一个支承结构用于与转向器总成铰接;所述左转向器总成(4)和右转向器总成(10)结构相同,对称安装,由转向油缸(20)和活塞杆(21)组成;该转向油缸(20)支承着活塞杆(21);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转向油缸(20)为双作用液压缸,是空心圆柱体;该活塞杆(21)的一端有活塞,另一端有铰接孔,该活塞杆(21)在转向油缸(20)内腔做直线滑动;所述托架(7)呈拱形结构,其底部分布有螺纹孔和定位孔,前后各分布有螺纹孔和定位孔,其两侧对称分布有圆柱凸台,用于限制前桥壳体(8)的摆角;所述前桥壳体(8)中部呈桥壳凸包状,且桥壳凸包状结构前、后部有向外突出的圆柱体,用于与前部前桥支架(16)和后部前桥支架(17)的铰接;前桥壳体(8)左、右两侧向外伸出呈棱柱结构,棱柱结构的末端各对称分布有圆柱凸台,用于与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的铰接;所述转向横拉杆(15)由左横拉杆接头(22)、横拉杆体(23)和右横拉杆接头(24)组成;左横拉杆接头(22)、右横拉杆接头(24)分别与横拉杆体(23)的两端固接;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左横拉杆接头(22)和右横拉杆接头(2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结构为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侧边安装有球头销;该横拉杆体(23)呈圆柱体;所述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的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形状呈杆状,两端各有销轴孔;所述前部前桥支架(16)的主体结构为圆柱体,且圆柱体中部有销轴孔,它的顶部有凸台结构,凸台上分布有螺纹孔和圆柱体凸台;所述后部前桥支架(17)的主体结构为圆柱体,且圆柱体中部有销轴孔,它的顶部有凸台结构,凸台结构上分布有螺纹孔和圆柱体凸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叉型调整臂的双液压缸助力转向前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2个前轮总成即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2个转向节臂即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2个主销即左主销(3)和右主销(12)、2个转向器总成即左转向器总成(4)和右转向器总成(10)、2个外桥壳即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2个叉型调整臂即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托架(7)、前桥壳体(8)、转向横拉杆(15)、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组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前桥壳体(8)与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铰接,其中前部前桥支架(16)、后部前桥支架(17)与托架(7)固接,保证前桥壳体(8)能相对于托架(7)摆动;所述前桥壳体(8)两端分别与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铰接,保证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与前桥壳体(8)之间有相对转动,以达到车身姿态调整的目的;左外桥壳(5)末端通过左主销(3)与左前轮总成(1)联接;左转向节臂(2)固接在左前轮总成(1)上;左转向器总成(4)铰接在左外桥壳(5)上,且左转向器总成(4)中的活塞杆(21)的一端与左前轮总成(1)铰接;右外桥壳(11)末端通过右主销(12)与右前轮总成(13)联接,右转向节臂(14)固接在右前轮总成(13)上;右转向器总成(10)铰接在右外桥壳(11)上,且右转向器总成(10)与右前轮总成(13)铰接;在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之间铰接了转向横拉杆(15);左外桥壳(5)、右外桥壳(11)与托架(7)之间分别设有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左叉型调整臂(6)和右叉型调整臂(9)均置于前桥壳体(8)上方;左叉型调整臂(6)两端分别与托架(7)和左外桥壳(5)铰接;右叉型调整臂(9)两端分别与托架(7)和右外桥壳(11)铰接;各组成部分的形状构造是:所述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它们是由外半轴凸缘(18)和转向节(19)组成;该转向节(19)支承着外半轴凸缘(18);它们的形状构造是:该外半轴凸缘(18)的一端呈柱状体,一端呈圆盘状;该转向节(19)的一端呈叉型状,叉型结构上部伸出一臂状结构,用于与转向器总成铰接,一端呈锥体状;所述左转向节臂(2)和右转向节臂(1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分别固接在左前轮总成(1)和右前轮总成(13)上;该左转向节臂(2)、右转向节臂(14)的一端呈臂状向外伸出;所述左主销(3)和右主销(12)呈圆柱状;所述左外桥壳(5)和右外桥壳(11)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一端呈拳形状,中部有一个凸台结构,另一端呈叉型状,且叉型状结构内侧对称分布有销轴孔,其作用是与前桥壳体(8)进行铰接;叉型状结构侧边有一个支承结构用于与转向器总成铰接;所述左转向器总成(4)和右转向器总成(10)结构相同,对称安装,由转向油缸(20)和活塞杆(21)组成;该转向油缸(20)支承着活塞杆(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艳高峰刘政禹左新凯姜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