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麓机械厂专利>正文

手扶式振动压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33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手扶式振动压路机,解决了窄小场地无法采用压实机械施工的问题,其特征是以一纵向下机架主梁板为本体,振动装置和行走钢轮呈三角形布设在本体上,通过在上下机架支撑耳座间固定弹性元件,便能实现上下机架的最佳悬挂,发动机布设在上机架前部,中部是主、副油箱,全液压操纵系统附着于副油箱上,后部还设有防护栅;整机结构紧凑、机动灵活、易于操作、爬坡能力强、振动压实效果好、拓宽了使用范围,且性能格性比极佳。(*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实机械,特别是一种手扶式振动压路机。在已有的压实机械中,多是大型压路机,而大型压路机,由于体积较大,对于一些施工现场窄小,作业场地或施工受到限制的地方,大型压路机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且大型压路机的性能价格比也欠理想;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日益发展,城市道路的日新月异,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许多下水道、行人道、江河堤岸水渠沟圳及乡村公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更需要有一种较大型压路机结构更为紧凑、合理,操作更方便,价格更低廉,适应范围更广泛的压实机械作补充。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紧凑、合理、体积小巧、机动灵活、方便使用、振动压实效果好、爬坡能力强、性能价格比优越、具有狭小场地施工的多功能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包括动力、机架、传动、行走、振动、液压和操纵等部件和系统,主要在于有一纵向的下机架主梁板为本体,振动装置和行走钢轮呈三角形布设在主梁板本体上;通过在上、下机架支撑耳座之间固定一定厚度的弹性材料或其他弹性元件,便可实现上、下机架间的最佳悬挂和联结,发动机为横向卧式布设在上机架前部,其右后是液压主油箱,紧挨主油箱旁还有一副油箱,油路板和液压操纵平台附着于副油箱顶部靠后位置,振动、行走等液压操纵控制阀座即位于该平台上;当发动机动力由飞轮输出,经其左后的弹性联轴器,直接驱动一三联泵工作,并经相应的输油管从主油箱中泵油,然后操纵各控制阀,将压力油经相应油管送至振动马达、行走马达;如油压在运行中升高,溢流阀则自动打开卸压,其溢流出的部分油和各回路的回油,经油路板流回副油箱,再通过主油箱顶部的回油过滤装置回流到主油箱,而各马达泄漏油经固定在振动套上的油座汇于一处,再经一泄油管流回主油箱,从而实现油压的正常运行和循环,并由控制阀控制各系统的马达,使系统运转,达到实现振动、行走,加速行走和转向。本技术与现有的压实机械相比,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机动灵活、操作方便、爬坡能力强、振动压实效果好,适宜于大型振动压实机械无法施工的场地,是一种应用范围广,且性能价格比极佳的小型振动压实机械。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下机架的正视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上机架的正视图。图7是图6的左视图。图8是本技术振动装置结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钢轮轮毂壳体总成剖切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动力输出部分的结构图。图11是本技术液压原理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9,手扶式振动压路机主要包括机架24、动力1、传动3、行走21、振动7、液压和操纵11等部件和系统组成结构紧凑的整体,机架分上下两部分,通过在上、下机架26、24间的支撑耳座25之间,用弹性材料41或其他弹性元件41连接固定,下机架24主要有一纵向的主梁板为本体,在主梁板中段位置开有通孔37,振动装置7固定在此通孔内,在下机架主梁板前后处的两侧平面,有固定行走钢轮的螺孔36及输油用连接螺孔38,在主梁板的上平面的相应位置,也有输油用螺孔与其侧面的输油螺孔相贯通,便于内部输油管16从轮毂壳体和机架本体内所设的输油通道38,再转移到外部输油管16。结合图8及图1、图3、图4、图5,在下机架主梁板中段开有通孔37,振动装置7为横卧式置于通孔内,振动装置7包括振动套体45、闷盖44、透盖46、偏心轴42、带传动销的连接盘49,在振动套体中段位置的外部设有法兰裙边,用来与机架主梁板侧面的螺孔进行固定,振动套的一端为闷盖44,另一端为透盖46,一偏心轴42的两端经轴承43配合固定于闷盖与透盖之间,透盖46外部是振动马达6,在透盖位置,还有带传动销的连接盘49用来联结马达与偏心轴的,其联结方式是由固定在透盖上的行走马达输出轴50与透盖内带传动销47的连接盘49上的锥孔48配合连接,并由其传动销47带动套内的偏心轴42作离心旋转运动,进而使整机垂直起振。参照图9及图1、图2、图3、图4、图5,行走钢轮21与振动装置7呈三角形布设安装在下机架主梁板本体24上,钢轮21以末端轮幅板为挡泥壁,中幅板为支撑壁,固定在钢轮轮毂壳体总成20的轮毂57外圈联接处,根据钢轮使用的不同工况,钢轮的外圆柱面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凸块22,另一种不带凸块22;在钢轮处还安装了刮泥机构18,刮泥机构为三角形钯齿状。正好与凸块相吻合,以增强刮泥效果,刮泥机构18最好位于两钢轮中心连线的相向位置;钢轮轮毂壳体总成20包括,钢轮壳体52、钢轮轮毂57行星减速器55以及位于壳体内的行走马达19,钢轮壳体根部固定在主梁板侧,在根部还设有输油管转移通道螺孔38;壳体52尾部为通孔式心轴,轴内有花键套51,轴外是由轴承配合的钢轮轮毂57,位于轮毂齿圈内的行星轮框架55则固定在轮壳心轴端,行星框架55中央的太阳齿轮轴53则与壳体心轴内花键套51相联接,同样,位于壳体52内的行走马达19的输出轴50也与壳体心轴内的花键套51相联接,动力由马达输出轴50通过花键套51联结,到达太阳轮轴53,再到行星轮54后,推动轮毂内齿圈56转动,最后使钢轮21一起旋转。参照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及图1、图2,在下机架主梁板24上平面有向上突出的提升吊环5,吊环呈倒U型状,前后两侧有加宽的平台39,其边沿均有向上或向下的挡泥折边40,前面设有挂钩23,后面还有防护栅17,在下机架加宽的平台两侧,有数个斜面向上的支撑耳座25,在上下机架26、24的支撑耳座25之间固定一定厚度的弹性材料41或其他弹性元件41,便可实现上下机架26、24间的最佳悬挂和联结,在两机架间的平台39内集中布设着输油管16及管夹15;在发动机1、主副油箱9、14、弹性联轴器3、三联泵4等部件处,均设有防护、防盗罩板27。结合图1、图2、图10、图11,在机架的前部有发动机1,中部是主、副油箱9、14,联轴器3、液压三联泵4及其支座58,输油管16及其管夹15,由下机架本体向上升出的提升吊环5,尾部有液压操纵控制系统11,发动机1为横卧式布设在上机架26最前部,其右后是液压主油箱9,紧挨主油箱旁还有一副油箱14,副油箱顶部靠后有一平台,平台既是油路板10又是操纵平台13,各控制阀30、31、33、35、溢流阀34、分配阀32均位于平台13上。参照图10、发动机动力1由飞轮2输出,经其左后的弹性联轴器3直接驱动一位于支座58上的液压三联泵4,并经相应的输油管16从主油箱9中泵油,然后,操纵各控制阀,将压力油经相应油管送到振动马达6、行走马达19,如油压在运行中升高,溢流阀34则自动打开卸压,其溢流的部分油和各回路的回油,经油路板10流回副油箱14,再通过主油箱顶部的回流过滤装置8,回流到主油箱9,而各马达泄漏油经固定在振动套上的油座汇于一处,再经一泄油管流回主油箱,从而实现油压的正常运行和循环,并由控制阀控制各系统的马达,使系统运转。综合全部附图,工作时,三联泵4亦同时向各马达6、19供油,通过三组操纵阀手柄时,位于本体中段的振动马达6,由一个齿轮泵28单独供油,构成一个独立的振动回路,此时,振动马达6驱动振动套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扶式振动压路机,包括动力[1]、机架[24]、传动[3]、行走[21]、振动[7]、液压和操纵[11]等部件和系统,其特征在于有一纵向的下机架主梁板[24]为本体,振动装置[7]和行走钢轮[21]呈三角形布设在主梁板本体上,通过在上、下机架[26]、[24]的支撑耳座[25]之间固定一定厚度的弹性材料[41]或其他弹性元件[41],便能实现上、下机架间的最佳悬挂和联结,发动机[1]为横向卧式布设在上机架前部,其右后是液压主油箱[9],紧挨主油箱旁还有一副油箱[14]、油路板[10]和液压操纵平台[13]附着于副油箱顶部靠后位置,振动[33]、行走[30][35]等液压操纵阀座即位于该平台上;当发动机动力由飞轮[2]输出,经其左后的弹性联轴器[3],直接驱动一三联泵[4]工作,并经相应的输油管[16]从主油箱[9]中泵油,然后操纵各控制阀,将压力油经相应油管送至振动马达[6]、行走马达[19];如油压在运行中升高,溢流阀[34]则自动打开卸压,其溢流出的部分油和各回路的回油,经油路板[10]流回副油箱[14],再通过主油箱顶部的回油过滤装置[8]回流到主油箱,而各马达泄漏油经固定在振动套上的油座汇于一处,再经一泄油管流回主油箱,从而实现油压的正常运行和循环,并由各控制阀控制各系统的马达,使系统运转,达到实现振动、行走,加速行走和转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才张宏亮柳秀导申建文刘中祥王碧海曾素唐建章刘奇波姚文立
申请(专利权)人:江麓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