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福顺专利>正文

一种用以组成城市立交道路网的路口立交桥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5747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了适用于各类道路相交路口的10种新型的占地甚少的全立交和部分立交桥及其制造方法、车辆交会控制设施,可以单独地或者与路口机动车立交桥结合使用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自行车)路口立交通道,多层反方向交替间隔对驶的立体型道路。因而,占用路口任一夹角区域,甚至只占用路口和一段相交道路本身就能建成立交桥,使众多重要路口得以普遍地立交化,在整个城市范围建成不堵车式立交道路及其网络,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城乡各类道路(高速公路、普通道路)相交路口的立体交通桥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涉及车辆交会控制设施、行人和非机动车(自行车)路口立交通道和多层立交型道路。现有路口立交桥的缺点是一、对于平面上两条或两条以上以直角或非直角角度相交的道路,是以道路为核心依据对不同的道路作了分离和立体交通化处理,因而每条相交的道路所包含的方向不同的车道以及这些车道与它所相交的道路上的同样具有不同方向的车道的相交区域未能一一按交通需要而独立分离应用,这就不能充分发挥立交桥各组成因素或各组成部分的效能和潜力,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和效果。这表现在现有路口立交桥(Full Cloverleaf(全叶环型)、All Directionall全方向立交桥、Diamond(钻石型分叉式))对路口区域(包括路口、相交的道路、路口夹角区域)占地比较多,对于不少狭小的路口区域来说,建局部立交桥也感困难。二、现有路口立交桥范围内的交会点秩序易于混乱,交会时车辆驾驶入的安全性不够令人满意。三、未能或难以有效方便地实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自行车)的立体交通方式,并将之结合到路口机动车立交桥系统中,而这在许多城市是十分需要的。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了10种新型路口立交桥,其主要目的在于1、减少建造路口立交桥所需的占地面积,以达到在狭小的路口区域,以及甚至仅占用路口和一段相交的道路本身就能建成立交桥;2、提供一种能造出具有上述特点的路口立交桥的制造方法;3、为提高车辆交会效率和安全性提供有效的控制设施;4、使行人和自行车也能有效方便地以立交方式通过路口;5、在上述4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使路口立交桥与道路结合,构成一种新型的多层立交型道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1”和“2”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在概念、设计和制造方法上,先以一个原型即两条双向双车道(包括双车道)以上的道路以直角或非直角角度在平面上相交于路口的情况作分析,认为在该路口存在着的所有各个方向车道的相交区域在本质上有四个,以及通向此种相交区域(包括各相交区域之间)的车辆通道(车道)。以三条道路相交形成路口的情况作分析,存在着六个相交区域,(见附图说明图1)。接着,把这种在平面上显然是交叉重叠的相交区域构建为“立体相交区域”,使它具有空间特性,具有深度、高度、宽度、长度、内部的层次性;使它具有组配变位特性,也就是说可以增减相交区域中的车道数目,可以变化车道的位置、角度和方向性。立体相交区域内可以是二层、三层或更多层的车道立体交叉,沿着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逐层展开。路口立交桥中的这种立体相交区域应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和独立的组成部分而被考虑和被使用,也就是说,它可以脱离或不信赖于某条特定的在具体场合所涉及的道路而存在,并且它的空间特性参数均可因地制宜合理选定,使得它可以灵活地按交通需要和可行性而被布局设址。具有方向性的车道,是在道路上或道路之中,但它不应被束缚于道路这个实体;本质上,它应是对于立体相交区域有更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使所述的车道在一定空间条件下的具体场合,无论从哪一条道路上,从哪一个方向位置上都能直接进出某个立体相交区域,或间接地先绕行经过别的立体相交区域而在最后才进出某个立体相交区域,由此也就达成进入某一条道路的目的。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为了立交式通过路口的,不是一条道路对其所相交的道路而是立体相交区域及其车道对全部的相交道路总体的最佳安排。车道和立体相交区域这两者对其周围空间(路口、相交的道路、路口夹角区域)也有一种关系,因为它们处在这空间之中,并且使用着这一空间。在一定的尤其是相对小的可使用空间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路口和相交的道路的空间能力,然后才是将其余所需的立体相交区域及其车道安排在尽量少的甚至一个路口夹角区域内。这样做法,就能减少对路口、道路之外的占地面积。进一步说,本专利技术的“分解分离”和“变形转换”技术处理方案,体现了上述原理方法。所谓“分解分离”,就是分解进而确定车辆在经过相交路口时与其它所有方向的车辆在平面上的相交点及该点所在的相交区域的位置、数目、方向、有关的空间特性参数。然后,对于所有各个相交区域按交通目的(“立交方式”)和可行性,先将合理的尽量多的相交区域设置在路口和相交的道路上,然后将其余所需的相交区域安排在尽量少的、甚至一个路口夹角区域内。至此,所有各个相交区域均应处在各自的恰当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能够有效合理地安排彼此之间所需的间隔距离,用于匹配布置有关的车道、进口、出口、限界、坡度、高度、宽度、弯度等等。所谓“变形转换”,对于相交区域来说,就是将已处在恰当位置上的相交区域具体改变为立体相交方式;对于车道来说,则是完成它从道路上被分离出来、纳入立体相交区域直至最后被送入某条道路所需的一系列方向转变、位置安排及有关的细节安排。在接近立体相交点时,车道按一定的坡度、弯度和限速(或定速)分别上行、下行或平驶。限速大小,依标准的坡度、弯度条件而定。车道相交,具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多层立体相交方式,可以是二层、三层或更多层。关于上述专利技术目的“3”的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在性质上容许有足够空间安排各车道的交会区域。为此,在交会车道上设“格”,在每个格中设置日夜均醒目易认的具有颜色的交通信号灯标记装置。具体是每个格的长度可以是2倍比率长于普通小汽车的长度,并将绿色直条线加在“格”中,该格的左、后、右三面相邻的“格”中则(固定地)加入红色横条线,此两种颜色的格交替配置,可以使这种具有颜色、标记、位置的“格”具有特定的交通意义,被规定为在交会区域,每一车道上的车辆与前车保持空一格的距离,此距离是预留的供邻格(绿直条线格)具有交会先行权的车辆在动态中,移入而完成交会。“格”的宽度等同于车道宽度,“格”的数目视路的等级、交通量而定。在具有“格”的交会区域,不但是限速,更宜于是“定速”,各车辆保持大体相同的定速,匀速地完成交会。处在较前位置的绿直条线格里的车辆,具有明确的交会先行权。交会车道可设几条并排,若一条交会车道上前面无车,则进入此车道的车辆须向前驶到最前端的符合行使交会先行权的绿“格”中才交会。允许一条车道上同时有多辆车辆进行交会。每个格的前部地表面上可装绿色的或橙黄色的交通信号灯,标记“格”的限界和位置,它可与车辆的动态检测装置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对于交会区域各车道,也允许设红绿信号灯集中地临时应急管理,应付特定突发的满负荷交通量状态。 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中的路口夹角区域型立交桥所占用的路口夹角区域,可用以充当交会车辆的“蓄水池”般的功能。关于上述专利技术目的“4”的方案是行人和自行车道并排而又相互分隔地处于同一平面的相对于路口中央来说的内圈或外圈,在街角有行人和自行车的进口、出口和相交安排,在横穿道路时,该行人和自行车通道处于某个相对于地面的垂直高度,与机动车通道互不干扰地分层行驶。关于上述专利技术目的“5”的实现方案是上面各型路口立交桥,在路口区域具有立体的多层路面及其车道,将这种具有不同位置、方向、高度和进出口的路面及其车道经过匹配处理由一个路口立交桥延伸而进入另一个路口立交桥,在此延伸段就构成了立体型道路。从图4可见此种延伸过程或内容,在双向主车道的下层各有功能类同于车道5和车道6的车道穿越进出,“进”,是为了让处在道路最右边的车道分出车道6到前方路口实现左转或直行,车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以组成城市立交道路网的路口立交桥及其制造方法,它包括:进口、出口、有一定坡度。弯度和限速的车道、上下立体交叉的道路及其侧边限界和下部基础支承结构、各车道的交会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道、进口、出口、相交区域不是按构成相交路口的道路,而是按各个不同方向上进出的车道(也包括行人和自行车通行道)在路口平面相交位置以及每一个此种相交区域的性质和内容(空间特性)加以分解分离和变形转换这种特殊的制造方法而制成的由若干个立体相交区域及其车道所组成的路口立交桥,该路口立交桥里,往不同方向的车道采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多层立体相交方式(可以是一层二层或三层以上)或以立体相交方式为关键因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福顺
申请(专利权)人:杨福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