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842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所述钝体为横向放置的圆台,包括小直径面和大直径面,一次风通道中的煤粉气流经钝体小直径面流向大直径面,所述钝体的侧面为流线型;所述钝体的大直径面外缘还设有用以对煤粉气流进行分层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设于大直径面的等分处,所述相邻凹槽相对于钝体大直径面的轴心径向夹角相等;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与钝体凹槽外缘之间流通形成第一层煤粉气流,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内经由钝体小直径面向钝体大直径面的凹槽口流通形成第二层煤粉气流,所述第一层煤粉气流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流量比例为3:2。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钝体的结构,使得煤粉出现明显的分层,有效降低煤粉燃烧所生成的氮氧化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能
,特别是涉及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
技术介绍
煤粉燃烧器,指能够让煤粉在短时间内充分燃烧,产生高温涡流的设备。根据用途,煤粉燃烧器分为:1、回转窑专用煤粉燃烧器;2、锅炉用煤粉燃烧器;3、沥青拌和站专用煤粉燃烧器。目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结构较为简单,且煤粉和助燃风的混合较剧烈,导致煤粉迅速在过氧、高温的环境下燃烧,形成局部高温,进而产生大量快速型氮氧化物,严重影响环境。若额外增加烟气净化设备,则需要再投入一笔费用,并且产生额外的长期消耗,不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用于降低氮氧化物的产量,达到环保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固定安装于一次风通道内一次喷口中心处,所述钝体为横向放置的圆台,包括小直径面和大直径面,一次风通道中的煤粉气流经钝体小直径面流向大直径面,并在大直径面形成负压区,所述钝体的侧面为流线型;所述钝体的大直径面外缘还设有用以对煤粉气流进行分层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设于大直径面的等分处,所述相邻凹槽相对于钝体大直径面的轴心径向夹角相等;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与钝体凹槽外缘之间流通形成第一层煤粉气流,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内经由钝体小直径面向钝体大直径面的凹槽口流通形成第二层煤粉气流,所述第一层煤粉气流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流量比例为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煤粉气流与第二层煤粉气流在同一截面处的夹角b为11°~15°。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宽度根据第一层煤粉气流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流量比例为3:2来确定。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向大直径面外侧横向延伸加厚,具有一定厚度。进一步地,所述凹槽设于大直径面的六等分处。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通道外侧还设有二次风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钝体的结构,使得煤粉出现明显的分层,有效降低煤粉燃烧所生成的氮氧化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煤粉燃烧器的钝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煤粉燃烧器的钝体的左视图。其中:1-一次风通道,2-钝体,3-二次风通道,4-凹槽,21-小直径面,22-大直径面,41-第一层煤粉气流,42-第二层煤粉气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固定安装于一次风通道1内一次喷口中心处,所述钝体2为横向放置的圆台,包括小直径面21和大直径面22,一次风通道1中的煤粉气流经钝体2小直径面21流向大直径面22,并在大直径面22形成负压区,所述钝体2的侧面为流线型;所述钝体2的大直径面22外缘还设有用以对煤粉气流进行分层的若干凹槽4,所述凹槽4设于大直径面22的等分处,所述相邻凹槽4相对于钝体2大直径面22的轴心径向夹角相等;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1与钝体2凹槽4外缘之间流通形成第一层煤粉气流41,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1内经由钝体2小直径面21向钝体2大直径面22的凹槽4口流通形成第二层煤粉气流42,所述第一层煤粉气流41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42流量比例为3:2。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次风通道1外侧设有二次风通道3,二次风通道3中的气流用于煤粉助燃。使用煤粉燃烧器时,一次风通道1中的煤粉气流由钝体2的小直径面21流向大直径面22,并且在钝体2后方产生负压区,形成高温烟气回流区,加热和点燃煤粉气流,降低煤粉的着火温度,使得煤粉气流着火提前和稳定燃烧。在上述实施例中,钝体2的凹槽4设于大直径面22的六等分处,加工程序简单,并且效果好;凹槽4向大直径面22外侧横向延伸加厚,使凹槽具有一定厚度,有助于分层气流的形成和流通;凹槽4可将一次风通道1中的煤粉气流进行均匀分层,形成第一层煤粉气流41和第二层煤粉气流42,钝体2凹槽4的宽度根据第一层煤粉气流41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42流量比例为3:2来确定,且第一层煤粉气流41与第二层煤粉气流42在同一截面处的夹角b为11°~15°。钝体2的凹槽4结构将煤粉气流分层,所以降低煤粉与二次风的混合程度,延缓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局部温度,减少了快速型氮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固定安装于一次风通道内一次喷口中心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体为横向放置的圆台,包括小直径面和大直径面,一次风通道中的煤粉气流经钝体小直径面流向大直径面,并在大直径面形成负压区,所述钝体的侧面为流线型;所述钝体的大直径面外缘还设有用以对煤粉气流进行分层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设于大直径面的等分处,所述相邻凹槽相对于钝体大直径面的轴心径向夹角相等;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与钝体凹槽外缘之间流通形成第一层煤粉气流,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内经由钝体小直径面向钝体大直径面的凹槽口流通形成第二层煤粉气流,所述第一层煤粉气流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流量比例为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钝体,固定安装于一次风通道内一次喷口中心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体为横向放置的圆台,包括小直径面和大直径面,一次风通道中的煤粉气流经钝体小直径面流向大直径面,并在大直径面形成负压区,所述钝体的侧面为流线型;所述钝体的大直径面外缘还设有用以对煤粉气流进行分层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设于大直径面的等分处,所述相邻凹槽相对于钝体大直径面的轴心径向夹角相等;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与钝体凹槽外缘之间流通形成第一层煤粉气流,所述煤粉在一次风通道内经由钝体小直径面向钝体大直径面的凹槽口流通形成第二层煤粉气流,所述第一层煤粉气流流量与第二层煤粉气流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波马鹏远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科能燃烧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