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3848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第一顶杆、第二顶杆、推动部件、挡板、限位块及弹簧,该第二顶杆的长度短于第一顶杆的长度,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第一端形成顶出部;所述挡板设有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一通道配合,第二顶杆与第二通道配合,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第一顶杆上,限位块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该限位块的尺寸至少大于第一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端还包括限定部及顶块,该限定部位于顶块的上方,所述顶块顶住弹簧的上端,该弹簧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二次顶出脱模机构使制件平稳推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顶出脱模机构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二次顶出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塑料注塑模具的生产过程中,模具产品的顶出方式对注塑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制件的顶出主要有机械、液压及气动三种方式,其中机械顶出最为普遍,传统的从机构中取出制件的顶出动作只有一次。由于有些产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根据生产时的要求,在一次的顶出动作后,产品制件仍然在型腔中,无法使产品自动脱落,需要增加第二次的顶出,但传统机构的结构比较复杂,且顶出不稳定,顶出的产品制件具有顶白及拉伤等缺陷,影响产品质量,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增加企业的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二次顶出脱模机构,本技术所述二次顶出脱模机构使制件平稳推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提高生产效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第一顶杆、第二顶杆、推动部件、挡板、限位块及弹簧,所述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方向相同,该第二顶杆的长度短于第一顶杆的长度,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均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位置相对,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第一端形成顶出部;所述挡板设有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一通道配合,第二顶杆与第二通道配合,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第一顶杆上,限位块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该限位块的尺寸至少大于第一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端还包括限定部及顶块,该限定部位于顶块的上方,所述顶块顶住弹簧的上端,该弹簧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内。进一步的,所述推动部件包括固定板、推动板及导套,该固定板内设有孔道,该推动板内设有通孔,通孔位于孔道的下方,且孔道与通孔相通,该孔道及通孔与第一顶杆配合,孔道设有卡顶部,所述限定部位于卡顶部的下方,所述弹簧套设在导套上,该弹簧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的所述导套内,述顶块、弹簧及导套均设置在通孔处。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板位于固定板的下方,且推动板与固定板相接,所述第二顶杆的第二端安装在固定板中;所述挡板与推动部件的两端外侧的侧板内部形成型腔,所述推动部件、限位块及第一顶杆的第二端均位于型腔内;所述推动部件下方设有托板,该托板上还设有凹槽,该凹槽与所述导套配合。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处于合模状态,弹簧处于松弛状态,在产品制件的脱模过程中,将推动部件向上推出,使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能够进行顺序二次顶出,当限位块顶住第一通道后,第一顶杆停止运动,第一次顶出完成;此时第二顶杆继续顶出,顶块顶住弹簧,使弹簧在导套内开始受压,直至固定板顶住限位块,第二次顶出完成,产品制件自动脱落;二次顶出脱模机构的结构更加简单,操作简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第二顶杆在第二次顶出时能够分散第一顶杆作用在产品制件上的施加的力,以更好地避免顶出后产品制件的顶白及拉伤现象,保证产品制件的质量,且能够使制件平稳地推出,稳定性良好。2、孔道内设有卡顶部,该卡顶部可以将弹簧、导套及第一顶杆顶住,以更好的防止在工作过程中零部件弹出机构,提高机构的稳定性能,孔道与通孔相通,配合第一顶杆工作,弹簧顶在导套内,该导套能够承受弹簧的压力。3、所述型腔能够保护内部构件,使型腔的内部中的构件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提高产品制件顶出时的精确度,且增加二次顶出脱模机构的使用寿命。4、推动板与固定板相接,使孔道与通孔更好地配合,不易发生偏移,使孔道与通孔内的构件更加稳定且不易弹出,减少人工维护成本。5、托板上的凹槽在合模状态下可以与导套稳定配合,防止导套在外部机构工作的作用下偏移或脱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合模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第一次顶出完成状态下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第二次顶出顶出完成状态下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第一顶杆的结构图;图5是图1中第二顶杆的结构图;图6是图1中导套及弹簧的结构图;图7是图1中推动部件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顶杆,11、顶出部,12、限定部,13、顶块,20、第二顶杆,30、推动部件,31、固定板,311、孔道,312、卡顶部,32、推动板,321、通孔,33、导套,40、挡板,41、第一通道,42、第二通道,50、限位块,60、弹簧,70、侧板,80、型腔,90、托板,9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7所示,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第一顶杆10、第二顶杆20、推动部件30、挡板40、限位块50及弹簧60,所述第一顶杆10及第二顶杆20的方向相同,该第二顶杆20的长度短于第一顶杆10的长度,第一顶杆10及第二顶杆20均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位置相对,第一顶杆10及第二顶杆20的第一端形成顶出部11;所述挡板40设有第一通道41及第二通道42,所述第一顶杆10与第一通道41配合,第二顶杆20与第二通道42配合,所述限位块50固定在第一顶杆10上,限位块50位于第一通道41的下方,该限位块50的尺寸至少大于第一通道41的直径;所述第一顶杆10的第二端还包括限定部12及顶块13,该限定部12位于顶块13的上方,所述顶块13顶住弹簧60的上端,该弹簧60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30内。所述推动部件30包括固定板31、推动板32及导套33,该固定板31内设有孔道311,该推动板32内设有通孔321,通孔321位于孔道311的下方,且孔道311与通孔321相通,该孔道311及通孔321与第一顶杆10配合,孔道311设有卡顶部312,所述限定部12位于卡顶部312的下方,所述弹簧60套设在导套33上,该弹簧60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30的所述导套33内,述顶块13、弹簧60及导套33均设置在通孔321处。所述挡板40与推动部件30的两端外侧的侧板70内部形成型腔80,所述推动部件30、限位块50及第一顶杆10的第二端均位于型腔80内;所述推动部件30下方设有托板90,该托板90上还设有凹槽91,该凹槽91与所述导套33配合;所述推动板32位于固定板31的下方,且推动板32与固定板31相接,所述第二顶杆20的第二端安装在固定板31中。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处于合模状态,弹簧60处于松弛状态,在产品制件的脱模过程中,将推动部件30向上推出,使第一顶杆10及第二顶杆20能够进行顺序二次顶出,当限位块50顶住第一通道41后,第一顶杆10停止运动,第一次顶出完成;此时第二顶杆20继续顶出,顶块13顶住弹簧60,使弹簧60在导套33内开始受压,直至固定板31顶住限位块50,第二次顶出完成,产品制件自动脱落;二次顶出脱模机构的结构更加简单,操作简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第二顶杆20在第二次顶出时能够分散第一顶杆10作用在产品制件上的施加的力,以更好地避免顶出后产品制件的顶白及拉伤现象,保证产品制件的质量,且能够使制件平稳地推出,稳定性良好。2、孔道311内设有卡顶部312,该卡顶部312可以将弹簧60、导套33及第一顶杆10顶住,以更好的防止在工作过程中零部件弹出机构,提高机构的稳定性能,孔道311与通孔321相通,配合第一顶杆10工作,弹簧60顶在导套33内,该导套33能够承受弹簧60的压力。3、所述型腔80能够保护内部构件,使型腔80的内部中的构件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提高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顶杆、第二顶杆、推动部件、挡板、限位块及弹簧,所述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方向相同,该第二顶杆的长度短于第一顶杆的长度,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均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位置相对,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第一端形成顶出部;所述挡板设有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一通道配合,第二顶杆与第二通道配合,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第一顶杆上,限位块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该限位块的尺寸至少大于第一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端还包括限定部及顶块,该限定部位于顶块的上方,所述顶块顶住弹簧的上端,该弹簧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顶杆、第二顶杆、推动部件、挡板、限位块及弹簧,所述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方向相同,该第二顶杆的长度短于第一顶杆的长度,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均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位置相对,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第一端形成顶出部;所述挡板设有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一通道配合,第二顶杆与第二通道配合,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第一顶杆上,限位块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该限位块的尺寸至少大于第一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端还包括限定部及顶块,该限定部位于顶块的上方,所述顶块顶住弹簧的上端,该弹簧的下端顶在推动部件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推动部件的两端外侧的侧板内部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强何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欧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