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3331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包括:第一悬架安装部、第二悬架安装部和中间部分。第一悬架安装部的结构与第二悬架安装部的结构对称设置,并通过所述中间部分连接。第一悬架安装部用于设置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第二悬架安装部用于设置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第一悬架安装部和第二悬架安装部均包括:安装座、调整块系统和紧固系统。其中,安装座设置在待测试麦氏悬架与中间部分之间;调整块系统设置在中间部分与安装座之间,用于调整中间部分与安装座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不同尺寸的杂合车进行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效率低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悬架几何运动学(Kinematics)性能以及悬架系统弹性运动学(Compliance)性能,简称悬架的K&C特性。悬架的K&C特性共同决定着悬架所在车辆中车轮跳动时的姿态和位置,进而影响车辆行驶性能。而麦氏悬架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悬架,麦氏悬架的K&C特性是汽车悬架设计中需着重设计的方面。现有技术中,采用在麦氏悬架的硬点处将麦氏悬架与杂合车连接,并将设置有麦氏悬架的杂合车置于K&C试验台上进行试验。具体地,先将麦氏悬架的左半部分和麦氏悬架的右半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宽度尺寸的杂合车上进行试验,然后将麦氏悬架在第一宽度尺寸的杂合车卸下后,安装于第二宽度尺寸的杂合车再次进行试验。从而,完成麦氏悬架的硬点验证过程。然而,现有技术中麦氏悬架硬点验证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麦氏悬架硬点验证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包括:第一悬架安装部10、第二悬架安装部20和中间部分30;上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的结构与上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的结构对称设置,上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与上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通过上述中间部分30连接;上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用于设置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上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用于设置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上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包括:第一安装座11、第一调整块系统13和第一紧固系统14;其中,上述第一安装座11设置在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与上述中间部分30之间,用于连接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与上述中间部分30;上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设置在上述中间部分30与上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用于调整上述中间部分30与上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的距离;上述第一紧固系统14用于将上述第一安装座11、上述中间部分30与上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固定为一体;上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包括:第二安装座21、第二调整块系统23和第二紧固系统24;其中,上述第二安装座21设置在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与上述中间部分30之间,用于连接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与上述中间部分30;上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设置在上述中间部分30与上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用于调整上述中间部分30与上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的距离;上述第二紧固系统24用于将上述第二安装座21、上述中间部分30与上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固定为一体。可选的,上述中间部分30为上述车身前段结构12。可选的,上述第一安装座11和上述第二安装座21均为Z形结构,上述第一安装座11和上述第二安装座21均包括:M组调整孔101、安装点102和安装支架103,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上述M组调整孔101用于与上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配合,以用于调整上述车身前段结构12与上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的距离;或上述M组调整孔101用于与上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配合,以用于调整上述车身前段结构12与上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的距离;上述M组调整孔中第i组调整孔的数目为Ni,上述Ni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上述i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M的整数;上述安装点和上述安装支架均用于将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固定于上述第一安装座11上,或上述安装点和上述安装支架均用于将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固定于上述第二安装座21上。可选的,上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和上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均包括M组调整块301;每组上述调整块301的厚度可调节;上述M组调整块301中第i组连接孔302的数目为Ni,上述连接孔302与上述调整孔101配合。可选的,上述车身前段结构12的第一侧设置有与上述第一安装座11的调整孔101对应的安装孔201;上述车身前段结构12的第二侧设置有与上述第二安装座21的调整孔101对应的安装孔201。可选的,上述第一紧固系统14和上述第二紧固系统24均包括M组紧固件401;上述M组紧固件401中第i组紧固件的数目为Ni;上述紧固件401用于穿设于上述调整孔101、上述连接孔302以及上述安装孔201中,起紧固作用。可选的,上述紧固件401的中心处为用于模拟上述待测试麦氏悬架的待验证的硬点处。可选的,每个上述调整块301由均匀厚度的金属片组成。可选的,上述安装点102用于固定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的前支柱502;上述安装支架103用于固定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的前摆臂501的衬套;或上述安装点102用于固定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的前支柱502;上述安装支架103用于固定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的前摆臂501的衬套。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包括:第一悬架安装部10、第二悬架安装部20和中间部分30。第一悬架安装部10的结构与第二悬架安装部20的结构对称设置,并通过上述中间部分30连接。第一悬架安装部10用于设置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上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用于设置上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第一悬架安装部10和第二悬架安装部20均包括:安装座、调整块系统和紧固系统。其中,安装座设置在待测试麦氏悬架与中间部分之间;调整块系统设置在中间部分与安装座之间,用于调整中间部分与安装座之间的距离;紧固系统用于将安装座、中间部分与调整块系统固定为一体。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通过调整块系统调整中间部分与安装座之间的距离模拟轮距变化时,待测试麦氏悬架的K&C特性;进一步地,待测试麦氏悬架的轴距变化时,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杂合车仍可测试麦氏前悬架在轴距变化后的K&C特性;进而,无需更换杂合车,便可以完成麦氏悬架的硬点验证。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麦氏悬架硬点验证效率低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实施例一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实施例二的待测试麦氏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中第一安装座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中第一安装座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中第一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中第一调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中第一紧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悬架安装部;20:第二悬架安装部;30:中间伸缩部分;11:第一安装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悬架安装部(10)、第二悬架安装部(20)和中间部分(30);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的结构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与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通过所述中间部分(30)连接;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用于设置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用于设置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包括:第一安装座(11)、第一调整块系统(13)和第一紧固系统(14);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1)设置在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与所述中间部分(3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与所述中间部分(30);所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用于调整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紧固系统(14)用于将所述第一安装座(11)、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包括:第二安装座(21)、第二调整块系统(23)和第二紧固系统(24);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座(21)设置在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与所述中间部分(3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与所述中间部分(30);所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用于调整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紧固系统(24)用于将所述第二安装座(21)、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固定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悬架安装部(10)、第二悬架安装部(20)和中间部分(30);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的结构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与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通过所述中间部分(30)连接;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用于设置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用于设置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所述第一悬架安装部(10)包括:第一安装座(11)、第一调整块系统(13)和第一紧固系统(14);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1)设置在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与所述中间部分(3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一端(15)与所述中间部分(30);所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用于调整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紧固系统(14)用于将所述第一安装座(11)、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二悬架安装部(20)包括:第二安装座(21)、第二调整块系统(23)和第二紧固系统(24);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座(21)设置在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与所述中间部分(3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待测试麦氏前悬架的第二端(25)与所述中间部分(30);所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用于调整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紧固系统(24)用于将所述第二安装座(21)、所述中间部分(30)与所述第二调整块系统(23)固定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30)为车身前段结构(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麦氏悬架硬点验证的杂合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1)和所述第二安装座(21)均为Z形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座(11)和所述第二安装座(21)均包括:M组调整孔(101)、安装点(102)和安装支架(103),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组调整孔(101)用于与所述第一调整块系统(13)配合,以用于调整所述车身前段结构(12)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1)之间的距离;或所述M组调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