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反接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3083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2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反接电路,包括设置于直流电源和转换电路之间的继电器K和防反接模块,所述继电器K的触点串联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转换电路之间;所述防反接电路一端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接入所述防反接模块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等分立器件组成驱动电路,控制继电器达到反接时触点跳开实现保护电路的功能。防反接电路在正确的接入情况下,继电器的线圈没有通电,因此不产生损耗,不在主回路中形成通路,因此不会对输入电压产生影响。通过加入反接报警指示灯,实现了防反接电路反接时的指示提醒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满足浪涌通过能力要求,又能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反接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路,具体地,涉及一种防反接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低压电器产品不断的产生,特别是有储能设备的电器产品,工控设备,接口各样,标准不统一,各个企业接口技术标准都不一致。一次电源再给二次电源或者设备充电过程中或者生产过程中,因为人为原因反接,造成产品或者设备损坏。因此在这过程中产生各种多样的防反接方式,防反接电路就是其中的一种预防措施。在实际防反接电路中,存在着两大类防反接电路,一种就是采用简单的二极管防反接,这类电路的缺点就是大通流状态下二极管发热量比较大,损耗比较大,不利于整体转化效率的提高。另外一种电路就是串联场效应管方案,这类电路可以有效的降低导通阻抗,但是为了满足客户指定的电磁兼容-雷击等级要求牺牲很大,需要非常高的通流能力和电流脉冲能力。相当于无形的增加了成本,不利于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本技术电路通过采用分立器件和继电器组合,不在输入母线上串联相关功率器件,继电器只有接触电阻,这个电阻可以做的很小(普通工艺处理镀金触头可以做到小于30毫欧),这样在大的通流电路中就不会产生大的损耗,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控制继电器,对输入正负进行检测,一次电源正确接入,继电器不动作;如果一次电源反向接入,继电器动作,断开电路的连接,这样子就可以起到防反接保护二次电路的目的。在安规方面,因为继电器被控制部分存在动静两种类型的触点,在正确的接入情况下,继电器是连接在电路中,因此对雷击或者浪涌的敏感度相对二极管,场效应管要低很多,通过电磁兼容测试就要容易的多。其成本相对比采用场效应管方案要低。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反接电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反接电路,包括设置于直流电源和转换电路之间的继电器K和防反接模块,所述继电器K的触点串联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转换电路之间;所述防反接电路一端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接入所述防反接模块内。优选地,所述防反接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阻R2,其中: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依次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阻R1之间,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与第一二极管D1并联。优选地,所述防反接模块还包括提醒模块,所述提醒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4和保护电阻R3,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保护电阻R3、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依次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电阻丝F和热敏电阻N,所述电阻丝F和热敏电阻N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正输入端。优选地,还包括压敏电阻模块,所述压敏电阻模块包括并联的压敏电阻VR1和压敏电阻VR2,所述压敏电阻模块连接于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直流电源负输入端之间。优选地,所述继电器采用常闭继电器。优选地,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接触电阻的阻值不超过30毫欧。优选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阻R2采用分立器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等分立器件组成驱动电路,控制继电器达到反接时触点跳开实现保护电路的功能,本电路中继电器驱动电路不局限于二极管,含有mos管,晶闸管,可控硅,干簧管,驱动IC,单片机等分立器件实现的电路。2、本技术的防反接电路在正确的接入情况下,继电器的线圈没有通电,因此不产生损耗,不在主回路中形成通路,因此不会对输入电压产生影响。3、本技术通过加入反接报警指示灯,实现了防反接电路反接时的指示提醒作用。4、本技术既满足浪涌通过能力要求,又能降低成本。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采用二极管实现防反接功能的电路图;图2为采用mos管实现防反接功能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防反接功能的电路图。图中示出:防反接模块1压敏电阻模块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图1是采用二极管实现防反接功能的防反接电路,所述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二极管D来实现的防错接电路的。若一次电源输出接二次电源输入,则正负接反,整个二次电路是没有输出的。但是这个电路存在损耗大的缺点,不适合用于能通过大通流的电路。例如:假若通过2A的电流,若选用国产银河半导体肖特基二极管SS56C,SS56C的VF(二级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可以近似约等于0.75V.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近似的结果为此二级管功耗约为:0.75VX2A等于1.5W的功耗。假如SS56C通过2A的电流,其本身温升为55x1.5=82.5度。如果在25度的环境里面,此元器件外壳温度会超过100度;如果在60度环境里面,此元器件外壳温度已经接近150度,如果再考虑外壳到结,其结温已经高达170度左右,这个温度早已经超过半导体的使用范围了,最后的结果也就是炸管。如果采用2个SS56C,其管子通流基本上均分2A的电流,也就是说每个管子上的功耗将大致为0.75W,结合热阻55度每瓦,可以近似得出现在每个二极管上的温升为41.25度,即使是这样,也是很难满足我们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一般原则上要求小于等于30度),如果要满足上面的需求,需要更大通流能力的二极管,或者采用更低热阻的高效二极管,这里就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图2为采用mos管实现防反接功能的防反接电路,所述电路通过改变加在mos管Q栅极上面的电压来实现mos管Q开关,进而实现电路的开关。若一次电源输出接反,不能形成有效的栅极开启电压,因此形成防反电路。所述技术方案虽然可以解决大通流热损问题,损耗比图1所示方案低,但是在电磁兼容抗雷击方面能力不是很强,性价比不高。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反接电路,不仅解决了防反基本功能,保持或者提高和图2所示技术方案相同的系统的效率而且还具备了高浪涌通过能力。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设置于直流电源和转换电路之间的继电器K和防反接模块1,继电器K采用常闭继电器,所述继电器K的触点串联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转换电路之间,继电器K的触点的接触电阻的阻值不超过30毫欧;所述防反接模块1一端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接入所述防反接模块1内。详细地,所述防反接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直流电源和转换电路之间的继电器K和防反接模块,所述继电器K的触点串联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转换电路之间;所述防反接电路一端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接入所述防反接模块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直流电源和转换电路之间的继电器K和防反接模块,所述继电器K的触点串联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转换电路之间;所述防反接电路一端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在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接入所述防反接模块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阻R2,其中: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直流电源负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依次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正输入端和触点之间;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阻R1之间,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剑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