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26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以及车辆。该下控制臂包括底板、左立板和右立板,左立板上设置有左翻边,右立板上设置有右翻边;其中,左翻边包括:第一左连接板、第二左连接板和左自由端板,第一左连接板、第二左连接板和左立板之间限定出左槽状空腔;右翻边包括:第一右连接板、第二右连接板和右自由端板,第一右连接板、第二右连接板和右立板之间限定出右槽状空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通过设置左翻边和右翻边,可以增加下控制臂的强度和刚度,通过改变左加强板、右加强板的数量,可以改变下控制臂的强度和刚度,使下控制臂满足轻、重不同车型的承载规格,实现下控制臂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下控制臂是车辆多连杆悬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之一。传统下控制臂加强翻边角度为90°,强度和刚度较小,且下控制臂一旦制造完成,其强度便是确定的,无法满足不同车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其强度和刚度较大。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包括:底板;左立板和右立板,所述左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左侧边缘且所述右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右侧边缘,所述左立板上设置有左翻边,所述右立板上设置有右翻边;其中,所述左翻边包括:第一左连接板、第二左连接板和左自由端板,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连接,所述左自由端板与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左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左连接板、所述第二左连接板和所述左立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左槽状空腔;所述右翻边包括:第一右连接板、第二右连接板和右自由端板,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与所述右立板连接,所述右自由端板与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右连接板、所述第二右连接板和所述右立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右槽状空腔。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通过设置左翻边和右翻边,可以增加下控制臂的强度和刚度。具体地,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垂直,所述第二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平行,所述左自由端板与所述左立板垂直并向远离所述左立板的方向延伸。具体地,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与所述右立板垂直,所述第二右连接板与所述右立板平行,所述右自由端板与所述右立板垂直并向远离所述右立板的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还包括:左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左翻边与所述左立板之间且封闭所述左槽状空腔的开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还包括:右加强板,所述右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右翻边与所述右立板之间且封闭所述右槽状空腔的开口。可选地,所述左加强板适于固定在所述左自由端板与所述左立板之间。可选地,所述右加强板适于固定在所述右自由端板与所述右立板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还包括:弹簧安装座,所述弹簧安装座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套筒,所述衬套套筒还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的端部相连。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附图说明图1是底板、左立板、右立板、左翻边和右翻边的示意图;图2是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的A-A剖面图;图4是图2中的B-B剖面图;图5是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的分解示意图;图8是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的示意图;图9是弹簧安装座的示意图。附图标记:下控制臂10、底板1、左立板2、右立板3、左翻边4、第一左连接板41、第二左连接板42、左自由端板43、左槽状空腔44、右翻边5、第一右连接板51、第二右连接板52、右自由端板53、右槽状空腔54、左加强板6、右加强板7、弹簧安装座8、衬套套筒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下面结合图1-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10。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10可以包括底板1、左立板2和右立板3,左立板2设置在底板1的左侧边缘,右立板3设置在底板1的右侧边缘,左立板2、底板1和右立板3之间形成“U”形槽。进一步地,左立板2上设置有左翻边4,左翻边4可以增加左立板2的强度和刚度,右立板3上设置有右翻边5,右翻边5可以增加右立板3的强度和刚度。参照图2-图4所示,左翻边4可以包括第一左连接板41、第二左连接板42和左自由端板43,第一左连接板41与左立板2连接,左自由端板43与第一左连接板41之间通过第二左连接板42连接,第一左连接板41、第二左连接板42和左立板2之间限定出左槽状空腔44,左槽状空腔44的开口朝向底板1。右翻边5可以包括第一右连接板51、第二右连接板52和右自由端板53,第一右连接板51与右立板3连接,右自由端板53与第一右连接板51之间通过第二右连接板52连接,第一右连接板51、第二右连接板52和右立板3之间限定出右槽状空腔54,右槽状空腔54的开口朝向底板1。本技术的下控制臂10可以是多连杆悬架系统的后下控制臂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10,通过设置左翻边4和右翻边5,可以增加下控制臂10的强度和刚度。具体地,第一左连接板41与左立板2垂直,第二左连接板42与左立板2平行,左自由端板43与左立板2垂直,并且左自由端板43向远离左立板2的方向延伸,例如在图3中,左自由端板43向左延伸。具体地,第一右连接板51与右立板3垂直,第二右连接板52与右立板3平行,右自由端板53与右立板3垂直,并且右自由端板53向远离右立板3的方向延伸,例如在图3中,右自由端板53向右延伸。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控制臂10还可以包括左加强板6,左加强板6固定在左翻边4与左立板2之间,且左加强板6可以封闭左槽状空腔44的开口,如图4、图8所示。通过设置左加强板6可以增加整个下控制臂10的强度和刚度。在具体实施例中,左加强板6与左立板2随形,即二者的延伸形状相同,由此对下控制臂10强度和刚度的加强效果更显著。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控制臂10还可以包括右加强板7,右加强板7固定在右翻边5与右立板3之间,且右加强板7可以封闭右槽状空腔54的开口,如图4、图8所示。通过设置右加强板7可以增加整个下控制臂10的强度和刚度。在具体实施例中,右加强板7与右立板3随形,即二者的延伸形状相同,由此对下控制臂10强度和刚度的加强效果更显著。在具体实施例中,在较重的车型上,下控制臂10上可以同时设置左加强板6和右加强板7,也可以只设置左加强板6、右加强板7中的一个,以提升整个下控制臂10的强度和刚度。在较轻的车型上,下控制臂10上可以不设置左加强板6、右加强板7,其强度和刚度也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并且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还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通过改变左加强板6、右加强板7的数量,可以改变下控制臂10的强度和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左立板和右立板,所述左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左侧边缘且所述右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右侧边缘,所述左立板上设置有左翻边,所述右立板上设置有右翻边;其中,所述左翻边包括:第一左连接板、第二左连接板和左自由端板,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连接,所述左自由端板与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左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左连接板、所述第二左连接板和所述左立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左槽状空腔;所述右翻边包括:第一右连接板、第二右连接板和右自由端板,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与所述右立板连接,所述右自由端板与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右连接板、所述第二右连接板和所述右立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右槽状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左立板和右立板,所述左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左侧边缘且所述右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右侧边缘,所述左立板上设置有左翻边,所述右立板上设置有右翻边;其中,所述左翻边包括:第一左连接板、第二左连接板和左自由端板,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连接,所述左自由端板与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左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左连接板、所述第二左连接板和所述左立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左槽状空腔;所述右翻边包括:第一右连接板、第二右连接板和右自由端板,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与所述右立板连接,所述右自由端板与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右连接板、所述第二右连接板和所述右立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右槽状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垂直,所述第二左连接板与所述左立板平行,所述左自由端板与所述左立板垂直并向远离所述左立板的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与所述右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