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骨两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29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骨两用伞,由伞架部分,中棒部分、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及控制部分所组成;中棒组成部分由一套接的内、外管组成;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主要包括长内芯管,移动环;两段拉线,一端固定于扣头,另一端经过外管塞子中的大滑轮后固定于下巢。由于使用了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就达成了伞架与中棒的行程配合,使下巢行程长、管行程短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推钮固定座的设置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部分出现故障时,依然可以用手推下巢及推钮来达到开、收伞的目的,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适宜大批量生产。(*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尤其是指一种直骨两用伞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直骨伞有三种结构形式手开式、自动开式和自动开、收式。因为自动开、收伞在日常生活中比前两种方便、实用,所以许多厂家和人都在研究这种形式,并且在市场上也看到了几款的直骨自动开、收伞,但都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就是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又可大大降低成本,通过一个按钮即可实现自动开、收伞的直骨两用伞。本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即可自动开、收伞又可手动开、收伞的直骨两用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直骨两用伞,由伞架部分,中棒部分、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及控制部分所组成;伞架部分包括长材、短材及拉簧;中棒组成部分由一套接的内、外管组成,在内管的上端有内管套圈,在外管内设有开伞弹簧,在外管外有上、下巢,在外管的下方设有便于锁扣的窗口;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包括一支由一段铜管和一段塑胶管连接而成的长内芯管,它的长度控制扣头的位置,在铜管的内部设有一移动环,移动环上由销钉固定有一小滑轮,在铜管的上端还设有铜管端头,上面还有外管塞子,外管塞子上固定有大滑轮及铁芯;两段拉线,下段拉线一端固定于移动环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扣头;上段拉线一端固定于铜管端头一侧,另一端由铜管端头往下,穿过移动环中的小滑轮,往上又经过铜管端头另一侧的小孔,再往上经过外管塞子中的大滑轮后固定于下巢;控制部分主要包括主体、上握把、按钮、下握把、控制器及开伞弓;主体是固定于内管上,控制器装于内管内,控制器挂扣头处设有凸点,上面窗口小于扣头直径,使扣头挂扣后不致高于内管表面,另一侧则装有扣头弹片;按钮装于主体单边倘口的一侧,按钮上装有拔块及扭簧,由扭簧铁芯固定于按钮的内表面;而开伞弓装于窗口的另一侧,其下装有开伞弓弹片,而按钮的内表面与开伞弓的双边接触;在按钮和开伞弹片上装有上握把,其下装有下握把,用螺钉锁固于主体上。所述的铜管为了防止移动环转向、拉线打结,设置为方形管。所述的下巢下部增加一推钮固定座。所述的推钮固定座的中部开有铁芯的导向槽,固定座内装推钮,推钮的下部装有弹片,上部装有压簧,由铁芯固定于固定座的导向槽中。采用上述方案后,尤其是使用了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就达成了伞架与中棒的行程配合,使下巢行程长、管行程短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推钮固定座的设置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部分出现故障时,依然可以用手推下巢及推钮来达到开、收伞的目的,故本技术的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适宜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完全收伞状态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完全收伞状态控制部分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开伞状态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未完全收伞状态结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恢复原形动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推钮部分局部放大剖视动作图A;图9为图7中推钮部分局部放大剖视动作图B。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由伞架部分1,中棒部分2、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3及控制部分4所组成。伞架部分1由长材11、短材12及拉簧13所组成;中棒部分2由内管21、外管22、开伞弹簧23、上巢24及下巢25等零件所组成;内管21上部装有内管套圈211;外管22下部开有收伞弓46的挂孔221。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3由外线31、外管塞子32、铜管端头33、移动环34、铜管35、内线36、塑胶管37及扣头38所组成。外管塞子32上装有大滑轮321及铁芯322;移动环34上装有小滑轮341及铁芯342;铜管35下部与塑胶管37上部紧密连接,铜管35可设置为方形管以防止移动环34转向、拉线打结。两段拉线,拉线36一端固定于移动环34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扣头38;拉线31一端固定于铜管端头33的一侧,另一端由铜管端头33往下穿过移动环34中的小滑轮341后,往上又通过铜管端头33另一侧的小孔,再往上通过外管塞子32的大滑轮321,往下固定于下巢25。这样,通过移动环34的作用,平衡了外线31长内线36短的矛盾。控制部分4由主体41、按钮42、上握把43、下握把44、控制器45及开伞弓46所组成。主体41固定于内管21的下部,控制器45装于内管21内,控制器45挂扣头38处设凸点451,上面窗口小于扣头38的直径,扣头38挂扣后不致于高于内管21表面,使拔块421在开伞后能够顺利到位。在控制器45另一侧装有扣头弹片452,按钮42内由一扭簧422顶持一拔块421,而由一扭簧铁芯423固定于按钮42内表面;按钮42的内表面顶持开伞弓46的双边,压住按钮42及开伞弓弹片461,装入上握把43,最后装入下握把44用螺钉锁固于主体当需开伞时,如图3、图4、图5所示,此时因按钮42中的拔块421已经让外管22顶偏,在按压按钮42时,拔块421会偏向下方,对其它零件没有影响,而此时按钮42的内表面会按压开伞弓46双边,使开伞弓弹片461变形,开伞弓46的突出部失去对外管22的窗口221的钳制,在开伞弹簧23的作用下,整支外管22及伞架部分1相对内管21均往上移动一段位置,此时扣头38还扣在控制器45的凸点451上,外管22的上移使外线31拉动下巢25上移,而内线36拉动移动环34下移,通过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3的作用,完成开伞的动作。当需收伞时,如图4、图5所示,因外管22已脱离开拔块421,拔块421在扭簧422的扭力作用下,恢复与扣头38的垂直方向,当再次按压按钮42,按钮42带动扭簧拔块421按压扣头38,扣头38压扣头弹片452使之变形,此时,整支伞在拉簧13及伞面向下的作用力下,迫使下巢25向下拉外线31,外线31拉移动环34,移动环34拉内线36及扣头38,使之脱离控制器45凸点451的挂扣,伞架1恢复原状,完成收伞的动作。如图5、图6所示,当收伞动作完成后,此时还处于未完全收伞状态,要进行下一回的开、收伞,还必须使开伞弹簧23重新积蓄力量。此时用力推下握把44,使外管22的窗口221重新挂于开伞弓46,扣头38也重新挂扣于控制器45的凸点451上,才完成了一次开、收伞的全过程。如图7、8、9所示,在直骨伞自动开、收伞的下巢下部增加一推钮装置。假若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部分出现故障时,依然可以用手推下巢及推钮来达到开、收伞的目的。如图8、9所示,在下巢25的下部增加一推钮固定座251,固定座251的中部开有铁芯253的导向槽256,固定座251内装推钮252,推钮252的下部装有弹片254,上部状有压簧255,由铁芯253固定于固定座251的导向槽256中。在正常状态下,压簧255始终压着推钮252,使之处于固定座251的下部,在外管22的上部开有固定窗口222,以固定推钮252的突出部。当需手动开伞时,用手推下巢的同时,由手拇指推推钮252,推钮252中的铁芯253顺着固定座251导向槽256往上移动,推钮252的下部勾脚也带动弹片254往上移动至一定位置时,推钮252的突出部在推252下部弹片254的弹力下,固定于外管22的上部固定窗口222,完成开伞动作。而当需手动收伞时,按压推钮252的下部,克服弹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由伞架部分,中棒部分、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及控制部分所组成;伞架部分包括长材、短材及拉簧;中棒组成部分由一套接的内、外管组成,在内管的上端有内管套圈,在外管内设有开伞弹簧,在外管外有上、下巢 ,在外管的下方设有便于锁扣的窗口;滑轮组内、外线转换结构部分包括一支由一段铜管和一段塑胶管连接而成的长内芯管,它的长度控制扣头的位置,在铜管的内部设有一移动环,移动环上由销钉固定有一小滑轮,在铜管的上端还设有铜管端头,上面还有外管塞 子,外管塞子上固定有大滑轮及铁芯;两段拉线,下段拉线一端固定于移动环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扣头;上段拉线一端固定于铜管端头一侧,另一端由铜管端头往下,穿过移动环中的小滑轮,往上又经过铜管端头另一侧的小孔,再往上经过外管塞子中的大滑轮后固定于下巢;控制部分主要包括主体、上握把、按钮、下握把、控制器及开伞弓;主体是固定于内管上,控制器装于内管内,控制器挂扣头处设有凸点,上面窗口小于扣头直径,使扣头挂扣后不致高于内管表面,另一侧则装有扣头弹片;按钮装于主体单边倘口的一侧,按钮 上装有拔块及扭簧,由扭簧铁芯固定于按钮的内表面;而开伞弓装于窗口的另一侧,其下装有开伞弓弹片,而按钮的内表面与开伞弓的双边接触;在按钮和开伞弹片上装有上握把,其下装有下握把,有螺钉锁固于主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添成宋顺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