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4882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越纠越偏或矫枉过正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纠倾施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的沉降控制装置。它包括预置式控沉装置,预置式控沉装置包括控沉桩、预置千斤顶、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的预置加载架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所述控沉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并插设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所述预置加载架包括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支撑横梁,所述预置千斤顶设置在控沉桩顶部,且预置千斤顶位于反力支撑横梁的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纠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工程桩承载力不足以及工程桩之间承载力的分布差异引起了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建筑倾斜。为恢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对建筑物纠倾。目前常见的建筑物纠倾方法包括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其通过在建筑物沉降较小一侧的地基中竖向(或有一定倾角)钻孔,按计划有次序的清理孔内泥土,逐步降低、甚至解除一定深度内的部分地基土的侧向应力,改变地基特定范围中的边界平衡条件,引起该范围的地基应力重分布,在降低桩基侧摩阻力的同时,迫使地基土承担的荷载转移至桩顶,从而引发桩基沉降,使地基、基础与结构协同变形迫降,直至满足建筑物纠倾的要求。由于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不同,工程桩承载力的不确定性和地基土应力的变化,将对纠偏过程中房屋的局部及整体倾斜状态发生影响;再者,纠倾过程中,掏土孔的布置位置与深度、数量,掏土孔的成孔顺序和深度范围内的分段取土进度安排,掏土孔周边土体的蠕变、弹塑性应力发展和圆孔的变形过程,都使得掏土纠倾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沉降存在滞后及突发问题,工程施工处于不可控状态,导致建筑物越纠越偏或矫枉过正等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越纠越偏或矫枉过正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纠倾施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的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包括:预置式控沉装置,预置式控沉装置包括控沉桩、预置千斤顶、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的预置加载架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所述控沉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并插设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所述预置加载架包括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支撑横梁,所述预置千斤顶设置在控沉桩顶部,且预置千斤顶位于反力支撑横梁的下方。本方案的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越纠越偏或矫枉过正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纠倾施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同时,可以避免局部建筑物沉降速率过大,造成纠倾过程的建筑物局部不均匀沉降问题。作为优选,还包括补强装置,补强装置包括补强桩、封桩千斤顶、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的封桩加载架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所述补强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并插设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所述封桩加载架包括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梁,所述封桩千斤顶位于补强桩顶部与反力梁之间,封桩千斤顶的下端抵在补强桩顶部,封桩千斤顶的上端抵在反力梁上。作为优选,控沉桩的上端伸入对应的过桩孔内,且控沉桩的上端位于过桩孔的上端与过桩孔的下端之间。作为优选,控沉桩的上端面还设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外径小于控沉桩的外径,支撑柱的上端位于过桩孔的上端与过桩孔的下端之间,所述预置千斤顶通过支撑柱设置在控沉桩的顶部。作为优选,预置加载架包括两个设置在建筑物底板的上表面上的连接座及连接支撑横梁与连接座的连接螺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越纠越偏或矫枉过正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纠倾施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同时,可以避免局部建筑物沉降速率过大,造成纠倾过程的建筑物局部不均匀沉降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B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包括补强装置2及预置式控沉装置3。补强装置设置在沉降较大一侧的建筑物底部。预置式控沉装置设置在沉降较小一侧的建筑物底部。如图1、图2所示,补强装置包括补强桩2.1、封桩千斤顶2.3、设置在建筑物底板1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2.0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位于补强桩上方的封桩加载架2.2。补强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插入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封桩千斤顶通过封桩加载架对补强桩进行加载。封桩加载架包括两个设置在建筑物底板的上表面上的封桩座2.21、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梁2.22及连接反力梁与封桩座的竖向螺杆2.23。封桩千斤顶的下端抵在补强桩顶部。封桩千斤的上端抵在封桩加载架上的反力梁上。如图1、图3所示,预置式控沉装置包括控沉桩3.1、预置千斤顶3.3、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2.0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位于控沉桩上方的预置加载架3.2。控沉桩通过对应的过桩孔插入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控沉桩的上端伸入对应的过桩孔内。预置加载架包括两个设置在建筑物底板的上表面上的连接座3.31、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支撑横梁3.32及连接支撑横梁与连接座的连接螺杆3.33。连接座通过锚栓固定在建筑物底板的上表面上。控沉桩的上端位于对应的过桩孔的上端与过桩孔的下端之间。控沉桩的上端面还设有支撑柱3.4。支撑柱的外径小于控沉桩的外径。支撑柱的上端位于过桩孔的上端与过桩孔的下端之间。预置千斤顶设置在控沉桩顶部,本实施例中,预置千斤顶通过支撑柱设置在控沉桩的顶部。预置千斤顶位于反力支撑横梁的正下方。本实施例的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的具体工作如下:在沉降较大一侧的建筑物底部设置在若干补强装置,从而避免建筑物纠倾过程中沉降较大一侧的建筑物继续发生沉降的问题。在沉降较小一侧的建筑物底部设置在若干预置式控沉装置。当通过在沉降较小一侧的建筑物下方的地基中钻孔取土,使沉降较小一侧的建筑物沉降的过程中;当建筑物沉降速率大于预定值时或局部建筑物沉降速率大于预定值时(本实施例中,建筑物沉降速率的预定值为1-3mm/d):预置千斤顶通过预置加载架对控沉桩进行加载,预置千斤顶的下端抵在控沉桩顶部,预置千斤顶的上端抵在预置加载架上,从而控制建筑物沉降速率;在预置千斤顶通过预置加载架对控沉桩进行加载后,若建筑物沉降速率小于预定值时或局部建筑物沉降速率小于预定值时:将一部分的预置千斤顶卸载,从而控制建筑物沉降速率。本方案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越纠越偏或矫枉过正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纠倾施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同时,可以避免局部建筑物沉降速率过大,造成纠倾过程的建筑物局部不均匀沉降问题。另一方面,在在建筑物纠倾完成后,需要对过桩孔进行混凝土浇筑,常规的做法是:先将预置千斤顶卸载,并取下预置千斤顶;然后向过桩孔浇筑混凝土;但在建筑物纠倾过程中,若预置千斤顶通过预置加载架对控沉桩进行加载,此时若直接将预置千斤顶卸载,并取下预置千斤顶,则会使得预置千斤顶通过预置加载架对控沉桩进行加载的荷载,随预置千斤顶卸载而消失(即建筑物通过加载的预置千斤顶和预置加载架作用在控沉桩上的重力荷载,随预置千斤顶卸载将重新转移到原地基中),这很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继续发生沉降,进而导致建筑物越纠倾矫枉过正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方案在建筑物纠倾完成后,对过桩孔进行混凝土浇筑,并灌封过桩孔的具体方法如下:若预置千斤顶通过预置加载架对控沉桩进行加载,则:先向过桩孔浇筑混凝土,在过桩孔内形成下段混凝土柱,并且下段混凝土柱的上端高于支撑柱的上端,下段混凝土柱的上端低于支撑柱的上端;通过下段混凝土柱将位于过桩孔内的控沉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预置式控沉装置,预置式控沉装置包括控沉桩、预置千斤顶、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的预置加载架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所述控沉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并插设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所述预置加载架包括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支撑横梁,所述预置千斤顶设置在控沉桩顶部,且预置千斤顶位于反力支撑横梁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预置式控沉装置,预置式控沉装置包括控沉桩、预置千斤顶、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的预置加载架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所述控沉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并插设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所述预置加载架包括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方的反力支撑横梁,所述预置千斤顶设置在控沉桩顶部,且预置千斤顶位于反力支撑横梁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物应力解除法纠倾的沉降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补强装置,补强装置包括补强桩、封桩千斤顶、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的封桩加载架及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上并贯穿建筑物底板的上下表面的过桩孔,所述补强桩穿过对应的过桩孔并插设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地基中,所述封桩加载架包括位于建筑物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学林祝文畏王擎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