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石俊庆专利>正文

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012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膜,用于连接软管的第一管箍和用于连接建筑预留下水管的第二管箍,所述第一管箍与所述第二管箍相插接,所述密封膜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膜的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一管箍的管壁与所述软管的管壁之间,所述密封膜的另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二管箍的管壁与所述建筑预留下水管的管壁之间。如此设置,解决了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稳定性差、结构缺陷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工业、民用建筑物给排水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生活中,家里会有很多下水管道,由于密封不好而产生异味,现实中,多数软管直接插入建筑预留的下水管道中排水,没有密封,会有异味气体及寄生虫进入室内,现有技术使用硅胶密封圈,解决了直排无密封措施的结构设计,但造价偏高,稳定性差,下水器皿日常使用频率高,打扫卫生、开关室内门窗等负压情况下,极易脱落失去密封作用,软管与硅胶内圈连接,软管有足够的张力才能安装紧固,但是,这种结构力学上不能实现,存在结构缺陷,达不到密封目的。因此,如何解决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稳定性差、结构缺陷等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以解决目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稳定性差、结构缺陷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膜,用于连接软管的第一管箍和用于连接建筑预留下水管的第二管箍,所述第一管箍与所述第二管箍相插接,所述密封膜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膜的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一管箍的管壁与所述软管的管壁之间,所述密封膜的另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二管箍的管壁与所述建筑预留下水管的管壁之间。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气体逆止的筒膜,所述筒膜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所述筒膜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建筑预留下水管内,所述筒膜的另一端夹紧在所述第一管箍的管壁与所述第二管箍的管壁之间。优选地,所述软管与所述第一管箍能够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密封膜夹在所述软管与所述第一管箍之间。优选地,所述软管为波纹软管,所述第一管箍设置有螺纹,所述密封膜通过所述螺纹拧紧在所述波纹软管的波纹上。优选地,所述密封膜的形状为圆柱形。优选地,所述密封膜的材质为尼龙或聚酯。优选地,所述密封膜为具有弹性的密封膜。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箍和所述第二管箍的材质为PVC。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箍的直径为30mm;所述第二管箍的直径为50mm,所述密封膜的直径为50~55mm。优选地,所述筒膜的直径为55~60mm,长度为150~200mm,厚度为0.08~0.1mm。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膜,用于连接软管的第一管箍和用于连接建筑预留下水管的第二管箍,第一管箍与第二管箍相插接,密封膜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密封膜的一端夹紧在第一管箍的内壁与软管的外壁之间,密封膜的另一端夹紧在第二管箍的内壁与建筑预留下水管的外壁之间。如此设置,下水器皿管道密封效果优良,密封膜两端的管箍紧紧卡在建筑预留下水管和软管管壁上,密封膜夹紧在管箍与管壁之间,第一管箍与第二管箍的内壁和密封膜的内腔形成通道,能有效阻止异味气体及寄生虫进入室内。密封膜安装简单方便,建筑预留下水管与下水器皿的软管,管道孔径大小材质没有严格要求,即使非标产品也不影响安装。使用可靠牢固,刮大风、开关门、排烟设施现有设置、设备均不影响密封效果。从而解决了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稳定性差、结构缺陷等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示意图。图1中:1-第一管箍,2-第二管箍,3-密封膜,4-软管,5-建筑预留下水管,6-筒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下水器皿主要有洗脸盆、洗衣机、拖把池、洗菜池、洗碗机等,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膜3,第一管箍1和第二管箍2,第一管箍1连接在软管4上,第二管箍2连接在建筑预留下水管5上,密封膜3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密封膜3的一端夹紧在第一管箍1的内壁与软管4的外壁之间,密封膜3的另一端夹紧在第二管箍2的内壁与建筑预留下水管5的外壁之间,第一管箍1与第二管箍2相插接。如此设置,密封膜3两端的管箍紧紧卡在建筑预留下水管5和软管4管壁上,密封膜3夹紧在管箍与管壁之间,第一管箍1与第二管箍2的内壁和密封膜3的内腔形成通道,能有效阻止异味气体及寄生虫进入室内,密封效果优良。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还包括筒膜6,筒膜6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筒膜6的一端延伸至建筑预留下水管内,筒膜6的另一端夹紧在第一管箍1的管壁与第二管箍2的管壁之间,其作用是气体逆止。密封膜3与筒膜6都是膜结构,柔性较好,容易被夹紧在管箍与管子之间,筒膜6的伸进建筑预留下水管内的自由端能自行封闭。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软管4与第一管箍1通过过盈配合连接。过盈配合连接是靠两被连接件间的过盈配合构成的连接。圆柱面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后,轴被压细,孔被胀大,配合表面间产生很大的径向压力,形成密封,它具有结构简单、对中性好、承载能力大、承受冲击性能好等优点。密封膜3通过软管与第一管箍1的过盈配合连接夹紧在它们之间。本实施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下水器皿的下水管,为了便于对接基本上使用波纹软管,第一管箍1上设置有螺纹,与波纹软管上的波纹连接,密封膜3通过螺纹拧紧在波纹软管的波纹上。螺纹连接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优点。密封膜3为圆柱形,易套在下水管上,另外,密封膜3的材质为尼龙或聚酯。尼龙膜是一类髙强韧性塑料膜,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尼龙膜的耐寒性和耐热性较突出,可在-60~200℃下使用,又有优良的耐油性、无毒性和保香性以及对氧气的阻隔作用;聚酯膜的强度高、刚性好、透明、光泽度高,无嗅、无味、无色、无毒,它具有突出的强韧性,而且它的热收缩性极小,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低温冷冻性优异的耐蒸煮性、良好的耐油性和耐化学品性等,它还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聚酯膜的吸水率低,耐水性好。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显著的电气性能、物理性能、光学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和可回收性,以及极佳的阻气和防潮性能,也有很好的清晰度及化学稳定性。密封膜3具有弹性,有较高的拉伸强度。第一管箍1和第二管箍2的材质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PVC具有耐腐蚀性和柔软性好的优点,由于它不导电,因而不容易与酸、碱、盐发生电化学反应,所以酸、碱、盐都难于腐蚀它,所以不需要外防腐涂层和内衬。而柔软性好这又克服了过去塑料脆性的缺点,在荷载作用下能产生屈服而不发生破裂。第一管箍1的直径为30mm;第二管箍2的直径为50mm,密封膜3的直径为50~55mm。筒膜6的直径为55~60mm,长度为150~200mm,厚度为0.08~0.1m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功能的装置或部件可以进行结合,比如,本实施例中包括密封膜3,用于连接软管4的第一管箍1和用于连接建筑预留下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膜(3),用于连接软管(4)的第一管箍(1)和用于连接建筑预留下水管(5)的第二管箍(2),所述第一管箍(1)与所述第二管箍(2)相插接,所述密封膜(3)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膜(3)的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一管箍(1)的管壁与所述软管(4)的管壁之间,所述密封膜(3)的另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二管箍(2)的管壁与所述建筑预留下水管(5)的管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膜(3),用于连接软管(4)的第一管箍(1)和用于连接建筑预留下水管(5)的第二管箍(2),所述第一管箍(1)与所述第二管箍(2)相插接,所述密封膜(3)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膜(3)的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一管箍(1)的管壁与所述软管(4)的管壁之间,所述密封膜(3)的另一端能够被夹紧在所述第二管箍(2)的管壁与所述建筑预留下水管(5)的管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气体逆止的筒膜(6),所述筒膜(6)为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为密封结构,所述筒膜(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建筑预留下水管内,所述筒膜(6)的另一端夹紧在所述第一管箍(1)的管壁与所述第二管箍(2)的管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器皿管道对接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4)与所述第一管箍(1)能够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密封膜(3)夹在所述软管(4)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俊庆
申请(专利权)人:石俊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