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9833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1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包括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管母(7)以及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和预弯导线(50),预弯导线(50)一端形成环状结构、且其端部的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7)穿过,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与跨接管母(7)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预弯导线(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换流变阀侧套管形成导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可以节省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布线空间,而且还使得跨接管母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之间形成活动连接结构、并提高跨接管母的活动裕度,从而避免换流变阀侧套管端子与跨接管母之间由于应力作用而损坏,有效地提高了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性、可靠性。

A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side sleeve of converter valve in converter station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ross-connecting structure of the side bushing of the converter valve of a converter station, including the side bushing of the converter valve, the span nozzle master (7), the second pipe master conductive clamp (51) and the pre-bending conductor (50), a ring structure formed at one end of the pre-bending conductor (50), and a ring through hole at the end thereof for the span nozzle master (7) to pass through, and the second pipe master conductive clamp (51). A fixed connection structure is formed between the cross nozzle master (7), and the opposite ends of the pre-bending conductor (50) are condu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pipe master conductive clamp (51) and the side sleeve of the converter valve respectively. The invention can not only save the wiring space of the bushing at the converter valve side of the converter station, but also form a movable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the cross nozzle bushing and the side bushing of the converter valve, and improve the movable margin of the cross nozzle bushing, thereby avoiding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stress between the bushing terminal at the converter valve side and the cross nozzle bushing, and effectively lifting the bushing.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line of the converter valve are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
技术介绍
在±800kV特高压换流站中,通常采用两组十二脉动换流阀塔串联的接线方式,每组十二脉动阀组布置于一个阀厅。A、B、C三相的换流变压器(简称“换流变”,下同)的阀侧套管直接插入阀厅内部,并分别通过管母线连接至相序一一对应的A、B、C三相的换流阀塔的接线端子。对于常规低地震烈度地区的特高压换流站,由于地震的水平加速度小,换流阀塔在地震工况下对应的摆动范围较小,悬吊绝缘子的连接软导线的接线弧度可以抵消换流阀塔的接线端子和换流变的阀侧套管之间的地震位移。但是,对于处在高地震烈度,如地震烈度不低于8度地区,的特高压换流站,由于站址地震烈度高,换流阀在地震工况下的位移较大。例如,经过实际仿真分析计算,对于高地震烈度地区800kV特高压换流站,其高端800kV换流阀的接线端子处的地震摆动幅度可能达到1.5m。显然,常规的悬吊绝缘子连接的软导线的接线弧度不能满足高地震烈度地区的换流阀的抗震需要。同时,由于800kV换流阀塔的本体重量为4-5t,如果采用常规的悬吊绝缘子连接软导线的连接方式,由于与悬吊绝缘子连接的软导线裕度限制了换流阀塔的地震位移,因此,换流阀塔的地震应力会通过连接软导线直接拉拽换流变的阀侧套管,由此可能导致换流变的阀侧套管的接线端子损坏。另外,常规的特高压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出线设计方案中,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采用管母直接连接,管母端部与阀侧套管接线端子之间采用管母滑动/固定连接金具连接,管母的自重由换流变阀侧套管来承担。由于换流变阀侧套管长期承受管母荷载,这对于换流变阀侧套管的长期安全运行不利。特别是在地震等极端工况下,换流变阀侧套管悬挑结构的端部荷载对换流变套管的强度考验很大,很容易造成换流变阀侧套管的损坏,从而影响到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提高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包括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管母以及第二管母导电夹具和预弯导线,所述预弯导线一端形成环状结构、且其端部的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穿过,所述第二管母导电夹具与跨接管母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预弯导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管母导电夹具、换流变阀侧套管形成导电连接。优选地,所述预弯导线一端形成“9”字形圆环结构、且其端部的圆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穿过。优选地,所述预弯导线一端形成由若干层并排圆环组成的弹簧状结构,所述跨接管母贯穿所述的弹簧状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管母导电夹具上固定连接均压球撑架,所述均压球撑架与均压球连接,所述均压球上开设供预弯导线穿出均压球的通孔、且均压球包覆第二管母导电夹具和均压球撑架。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母导电夹具与跨接管母之间通过紧固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换流变阀侧套管的导电芯棒的端部固定连接套管端子线夹,所述套管端子线夹与预弯导线之间形成导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换流变阀侧套管与阀侧套管均压罩连接,在阀侧套管均压罩上开设供预弯导线穿进阀侧套管均压罩的通孔;所述阀侧套管均压罩包覆套管端子线夹、换流变阀侧套管的导电芯棒。优选地,所述跨接管母的外端口通过管母封端盖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不仅可以节省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布线空间,而且还使得跨接管母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之间形成活动连接结构、并提高跨接管母的活动裕度,以增强其抗震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即使是在地震等极端工况下仍能为换流变阀侧套管端子、跨接管母提供相对活动的空间,以避免换流变阀侧套管端子与跨接管母之间由于应力作用而损坏,有效地提高了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性、可靠性,并且外形美观、实施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的平面布局图。图2为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4为上转动关节金具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下转动关节金具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6中的F-F向视图。图8为图2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8中的H-H向视图。图10为图2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10中的P-P向视图。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换流变,1A-A相换流变,1B-B相换流变,1C-C相换流变,2-上阀侧套管,3-下阀侧套管,4-软导线,5-第一悬吊绝缘子,6-阀侧支柱绝缘子,6A-A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B-B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7-跨接管母,8-悬吊管母,9-第一管母,10-转动关节金具,11-第二管母,12-换流阀塔,12A-A相换流阀塔,12B-B相换流阀塔,12C-C相换流阀塔,13-第三管母,14-悬吊架,15-第二悬吊绝缘子,16-第四管母,17-管母固定金具,18-第一管母线夹,19-球头安装座,20-均压球撑架,21-连接挂耳,22-均压球,23-第一连接杆,24-第二管母线夹,25-第二连接杆,26-第三连接杆,27-第四连接杆,28-第三管母线夹,29-第五连接杆,30-第四管母线夹,31-第六连接杆,32-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3-导电连接件,34-固定端板,35-管母固定板,36-第一安装底座,37-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8-对穿螺栓,39-万向接头,40-第五管母线夹,41-支撑架,42-第一导线线夹,43-导电联接板,44-第二安装底座,45-第二绝缘子法兰盘,46-支撑件,47-第二导线线夹,48-第六管母线夹,49-导电芯棒,50-预弯导线,51-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2-管母封端盖,53-套管端子线夹,54-阀侧套管均压罩,55-紧固螺栓,101-上转动关节金具,102-下转动关节金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2、图3所示的换流站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主要包括换流变1、跨接管母7、悬吊管母8和换流阀塔12,所述的换流变1包括A、B、C三相,分别对应标记为A相换流变1A、B相换流变1B和C相换流变1C,将其中的C相换流变1C定义为边相换流变。所述的换流阀塔12也包括A、B、C三相,分别对应标记为A相换流阀塔12A、B相换流阀塔12B和C相换流阀塔12C。所述的悬吊管母8通过第一悬吊绝缘子5与悬吊架14连接,所述的A相换流阀塔12A、B相换流阀塔12B、C相换流阀塔12C分别与悬吊架14连接。其中,所述A相换流变1A中的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与B相换流变1B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之间通过跨接管母7形成导电连接,所述B相换流变1B中的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与C相换流变1C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之间也是通过跨接管母7形成导电连接。所述A相换流变1A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与悬吊管母8之间通过软导线4形成导电连接,所述C相换流变1C中的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也是通过软导线4与悬吊管母8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包括换流变阀侧套管和跨接管母(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和预弯导线(50),所述预弯导线(50)一端形成环状结构、且其端部的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7)穿过,所述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与跨接管母(7)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预弯导线(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换流变阀侧套管形成导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包括换流变阀侧套管和跨接管母(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和预弯导线(50),所述预弯导线(50)一端形成环状结构、且其端部的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7)穿过,所述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与跨接管母(7)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预弯导线(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换流变阀侧套管形成导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弯导线(50)一端形成“9”字形圆环结构、且其端部的圆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7)穿过。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弯导线(50)一端形成由若干层并排圆环组成的弹簧状结构,所述跨接管母(7)贯穿所述的弹簧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种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上固定连接均压球撑架(20),所述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所述均压球(2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毅王强余波许泳吴怡敏朱大鹏胡晓邹家勇李龙才丁晓飞周德才骆玲冯千秀包维瀚曹尹曾捷李珊珊朱忻悦刘焘牟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