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8815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利用轻量且简单的构造的保护部件,保护内燃机的燃料供给管免受碰撞载荷。保护部件固定于发动机主体,保护燃料供给管使其不与进气用零部件接触,具有:从第1紧固部的附近朝向燃料供给管的延伸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从第2紧固部的附近朝向与第1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相同方向突出的第2突出部;从第2突出部沿着前后方向突出且抵靠于发动机主体的第3突出部,利用强度高的第1、第2紧固部附近的第1、第2突出部承受来自进气用零部件的载荷,并且除了第1、第2紧固部,所述载荷还从第3突出部可靠地传递到发动机主体,能够利用轻量且简单构造的保护部件阻止碰撞载荷传递到燃料供给管,可靠防止燃料供给管的损伤。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fuel supply pip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tective structure of a fuel supply pipe, which protects the fuel supply pip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rom collision load by using a lightweight and simple protective component. The protective part is fixed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engine to protect the fuel supply pipe from contact with the intake parts, having a first protrusion protruding from the vicinity of the first fastener toward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fuel supply pipe, a second protrusion protruding from the vicinity of the second fastener toward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protrusion direction of the first protrusion, and a second protrusion protruding from the first protrusion toward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protru 2. The protrusion protrudes along the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 and is close to the third protrus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engine. The first and second protrusions near the first and second fastening parts of high strength are used to bear the load from the intake parts. Besides the first and second fastening parts, the load is reliably transmitted from the third protrusion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engine. Lightweight and simple protective components are used to prevent collision loads from being transmitted to the fuel supply pipe and to reliably prevent damage to the fuel supply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其具有:进气用零部件,其以在前后方向上与发动机主体相对的方式配置;燃料供给管,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和所述进气用零部件之间;保护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且保护所述燃料供给管使其不与所述进气用零部件接触。
技术介绍
为了保护配置于内燃机的气缸盖的侧面的进气歧管、燃料系统部件免受碰撞载荷,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如下构造:在利用保护罩从外侧覆盖进气歧管、燃料系统部件的同时,使设置于保护罩的突出块以与设置于进气歧管的抵靠座部隔着间隙且可抵接的方式与抵靠座部相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97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以往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不仅需要用于覆盖气缸盖的侧面的大部分的、大型且重量大的保护罩,而且为了可靠地保护进气歧管、燃料系统部件,还需要保护罩自身具有较大刚性以将碰撞载荷传递到气缸盖,因此,迫使进一步增加保护罩的重量。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利用轻量且简单的构造的保护部件,保护内燃机的燃料供给管免受碰撞载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其具有:进气用零部件,其以在前后方向上与发动机主体相对的方式配置;燃料供给管,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和所述进气用零部件之间;以及保护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且保护所述燃料供给管使其不与所述进气用零部件接触,该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具有: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其紧固于所述发动机主体;架桥部,其夹设在所述进气用零部件和所述燃料供给管之间,将所述第1紧固部和所述第2紧固部连接起来;第1突出部,其从所述第1紧固部的附近朝向所述燃料供给管的延伸方向突出;第2突出部,其从所述第2紧固部的附近朝向与所述第1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以及第3突出部,其从所述第2突出部沿着前后方向突出且抵靠于所述发动机主体。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在技术方案1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用零部件包含固定于进气歧管的外周部的把手部件,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把手部件以能够与螺栓抵接的方式与该螺栓重叠,该螺栓用于将所述第1紧固部和所述第2紧固部中的某一方紧固于所述发动机主体。此外,实施方式的气缸盖11与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主体相对应,并且实施方式的双头螺栓27与本专利技术的螺栓相对应。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构造,固定于发动机主体的保护部件具有: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其紧固于发动机主体;以及架桥部,其夹设在进气用零部件和燃料供给管之间,用于将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连接起来,因此,在由于车辆的碰撞载荷使进气用零部件向发动机主体侧移动了时,进气用零部件不与燃料配管碰撞而是与保护部件碰撞,从而能够防止燃料供给管的损伤。特别是,保护部件具有:第1突出部,其从第1紧固部的附近朝向燃料供给管的延伸方向突出;第2突出部,其从第2紧固部的附近朝向与第1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以及第3突出部,其从第2突出部沿着前后方向突出且抵靠于发动机主体,因此,通过由强度高的第1、第2紧固部附近的第1、第2突出部承受来自进气用零部件的载荷,并且不仅是第1、第2紧固部,所述载荷还从第3突出部可靠地传递到发动机主体,从而能够利用轻量且构造简单的保护部件阻止碰撞载荷传递到燃料供给管,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燃料供给管的损伤。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构造,进气用零部件包含固定于进气歧管的外周部的把手部件,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把手部件以能够与螺栓抵接的方式与该螺栓重叠,因此,碰撞载荷从强度高的把手部件经由第1突出部、第2突出部以及螺栓这三处位置传递到保护部件,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保护燃料配管,其中,上述螺栓用于将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中的某一方紧固于发动机主体。附图说明图1是直列四缸内燃机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是图2的4方向向视图。图5是保护部件的单个部件图。图6是与图2相对应的碰撞时的作用说明图。图7是保护部件的第1~第3抵接点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1气缸盖(发动机主体)16燃料供给管17进气歧管20保护部件20a第1紧固部20b第2紧固部20c架桥部20d第1突出部20e第2突出部20f第3突出部22下侧螺栓(螺栓)29把手部件30进气用零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以坐在驾驶席的乘员为基准来定义的。图1是汽车用的直列四缸内燃机的俯视图,在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主体的气缸盖11的上表面结合有气缸盖罩12和高压泵基座13。燃料输送管14以沿着气缸排列线L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气缸盖11的后表面,利用燃料供给管16将支承于高压泵基座13的高压燃料泵15和燃料输送管14的左端连接。此外,合成树脂制的进气歧管17以沿着燃料输送管14的后方的方式配置,线控式节气门18与进气歧管17的左端连接,进气配管19与节气门18的上游侧连接。而且,在气缸盖11的左端后表面设置有保护部件20,该保护部件20用于保护燃料供给管16免受碰撞载荷。如图2~图5所示,保护部件20是铝合金制的铸造部件,其具有:圆筒状的第1紧固部20a,其位于上端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圆筒状的第2紧固部20b,其位于下端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架桥部20c,其将第1紧固部20a和第2紧固部20b在上下方向上连结起来。保护部件20利用上侧螺栓21和下侧螺栓22紧固于气缸盖11的左端后壁,其中,上侧螺栓2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1紧固部20a,下侧螺栓22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2紧固部20b。而且,保护部件20具有:第1突出部20d,其从第1紧固部20a附近朝向气缸排列线方向L的左侧呈肋状突出;第2突出部20e,其从第2紧固部20b附近朝向气缸排列线方向L的左侧呈肋状突出;以及第3突出部20f,其从第2突出部20e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且抵靠于形成在气缸盖11的后表面的接合面11a(参照图2和图4)。当这样形状的保护部件20利用上侧螺栓21和下侧螺栓22紧固于气缸盖11的后壁时,形成由保护部件20的第1紧固部20a、架桥部20c、第2紧固部20b以及气缸盖11的后面壁围成的空间,该空间供燃料供给管16穿插。节气门18具有:金属制的节气门体24、配置于节气门体24的内部的阀芯25以及用于驱动阀芯25的电动马达26。形成于节气门体24的出口端部的四边形形状的紧固凸缘24a和形成于进气歧管17的入口端部的四边形形状的紧固凸缘17a对接,从节气门体24的紧固凸缘24a的四个角部突出的四根双头螺栓27…以贯穿在进气歧管17的紧固凸缘17a的四个角部形成的螺栓孔17b…的状态,利用螺母28…紧固住。进气歧管17在与紧固凸缘17a邻接的位置具有直径缩小了的环状槽部17c,以沿着该环状槽部17c的外周的方式安装前侧和后侧的铁质把手部件29、29。各把手部件29具有:一对固定部29a、29a和L字状截面的连结部29b,一对固定部29a、29a利用两根所述双头螺栓27、27和两个所述螺母28、28一同紧固于紧固凸缘17a的侧面,其中,连结部29b用于将这些固定部29a、29a连结。把手部件29的连结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其具有:进气用零部件(30),其以在前后方向上与发动机主体(11)相对的方式配置;燃料供给管(16),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11)和所述进气用零部件(30)之间;以及保护部件(20),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1)且保护所述燃料供给管(16)使其不与所述进气用零部件(30)接触,该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20)具有:第1紧固部(20a)和第2紧固部(20b),其紧固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1);架桥部(20c),其夹设在所述进气用零部件(30)和所述燃料供给管(16)之间,将所述第1紧固部(20a)和所述第2紧固部(20b)连接起来;第1突出部(20d),其从所述第1紧固部(20a)的附近朝向所述燃料供给管(16)的延伸方向突出;第2突出部(20e),其从所述第2紧固部(20b)的附近朝向与所述第1突出部(20d)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以及第3突出部(20f),其从所述第2突出部(20e)沿着前后方向突出且抵靠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1)。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24 JP 2017-0335851.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其具有:进气用零部件(30),其以在前后方向上与发动机主体(11)相对的方式配置;燃料供给管(16),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11)和所述进气用零部件(30)之间;以及保护部件(20),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1)且保护所述燃料供给管(16)使其不与所述进气用零部件(30)接触,该燃料供给管的保护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20)具有:第1紧固部(20a)和第2紧固部(20b),其紧固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1);架桥部(20c),其夹设在所述进气用零部件(30)和所述燃料供给管(16)之间,将所述第1紧固部(20a)和所述第2紧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西宏树佐藤弘次木村一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