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516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其中,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集流管以及至少一个隔板;其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主体段、末段以及连接所述主体段与所述末段的扭转段,所述主体段与所述末段均为平直段;所述集流管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末段插接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集流管还设置有隔板槽,所述隔板插接于所述隔板槽;其中,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的轴线之间呈一夹角,所述隔板槽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的轴线之间呈一夹角,且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隔板槽的长度方向平行。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exchange system. The heat exchanger comprises a heat exchanger tube group, a collector tube and at least one baffle, wherein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group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heat exchanger tubes,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group comprises a main body section, a terminal section and a torsion section connecting the main body section and the terminal section, the main body section and the terminal section are both flat sections, and the collector tube is provided with an installation. The end section is inserted into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and the flow collecting pip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baffle groove, wherein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is an angle between the axis of the flow collecting pipe and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baffle groove is an angle between the axis of the flow collecting pipe and the axis of the flow collecting pipe, and the installation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baffle groove.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groove is parallel to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baffle gro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环境友好型制冷剂CO2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引起该领域研发人员的高度重视。CO2的低温室效应指数(GMP=1)、破坏臭氧潜能值低(ODP=0)、不可燃性、无毒以及稳定的化学性质都具有明显优势。CO2的蒸发潜热较大,单位容积制冷量相当高,故压缩机及部件尺寸较小,但CO2排热与吸热过程在跨临界状态下进行,要求以其为换热介质的换热器有较高的耐压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集流管以及至少一个隔板;其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主体段、末段以及连接所述主体段与所述末段的扭转段,所述主体段与所述末段均为平直段;所述集流管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末段插接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集流管还设置有隔板槽,所述隔板插接于所述隔板槽,将所述集流管分割为多个相互隔离的腔室;其中,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的轴线之间不垂直,所述隔板槽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的轴线之间呈一夹角不垂直。可选的,所述主体段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1与所述末段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2之间的夹角为α,15°≤α<40°。可选的,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β,50°<β≤75°。可选的,所述主体段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1垂直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宽度与安装槽的宽度相等,且同为L,所述集流管的内径为D,其中,0.766L+1mm<D≤0.966L+1.6mm。可选的,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大体与所述隔板槽的长度方向平行。可选的,所述隔板包括相对的较大面积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邻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中,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平行,所述隔板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的垂线与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垂线之间不垂直。可选的,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隔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隔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由第一隔板隔离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由第二隔板隔离的第三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以及第三换热管组;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第二换热管组用于连通第三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第三换热管组用于连通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包括沿集流管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自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通入所述第一集流腔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设置有多个分配孔。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供所述分配管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端盖上远离所述换热管组的一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上述换热器。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通过换热管斜插接至集流管,使得集流管的管径(直径)无须大于换热管的宽度,有利于集流管管径的减小,在集流管的相同材质相同壁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集流管的耐压强度。此外,隔板槽的斜设置,有利于减小隔板槽两侧的换热管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附图说明图1至图11是本申请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一种冷媒流向示意图;图13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另一种冷媒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本申请中所提到的“多个”均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本申请中提到的“大体平行”或者“大体与…平行”等,既包含“平行”的情形;也包含“虽不绝对平行但近乎于平行”的情形,只要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其可产生几乎等同于“平行”、的效果即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图1至图10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适应于空调、汽车等众多领域。请参照图1,并在必要时结合图2至图13,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20、集流管10以及隔板30。换热管组20包括多个换热管。其中,换热管包括主体段21、末段23以及连接主体段21与末段23的扭转段22,主体段21与末段23均为平直段(可结合图3),未被扭转变形。扭转所形成的扭转段22使得主体段21与末段23之间形成一个夹角α(可结合图3与图4)。更准确地讲,夹角α是主体段21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1与末段23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2之间的夹角。夹角α也称扭转角度α。专利技术人结合自身积累的生产加工工艺经验,通过数学建模及模型优化计算分析,得出扭转角度α的最佳推荐范围为:15°≤α<40°。在换热器中,由于主体段21是主要的换热区域。因而,主体段21的长度通常远大于扭转段22和末段23。所述集流管10包括纵长的管体,所述管体设置有安装槽14(可结合图2)。换热管的末段23插接于安装槽14内。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10的轴线并不垂直。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10的轴线之间呈一夹角β(可结合图5)。主体段21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1通常可垂直于集流管10的轴线。这使得,夹角β与前述夹角α之和为90度。对应的,专利技术人得出夹角β的最佳推荐范围为:50°<β≤75°。这种平面S1垂直于集流管10的结构,有利于换热管之间空气的流通,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这种情况下,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的横截面S3之间的夹角也为α(可结合图11),即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的内径之间的夹角为α。由换热管的安装情况可知,所述换热管的安装宽度即换热管插接到安装槽中的末端的宽度为L。通常,为了保证生产工艺,换热管与集流管的内侧会预留有一定的宽度d。则集流管的内径D与换热管的安装宽度L之间存在如下关系:D=Lcosα+2d根据该关系可见,在换热管宽度安装L不变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20)、集流管(10)以及至少一个隔板(30);其中,所述换热管组(20)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主体段(21)、末段(23)以及连接所述主体段(21)与所述末段(23)的扭转段(22),所述主体段(21)与所述末段(23)均为平直段;所述集流管(10)设置有安装槽(14),所述末段(23)插接于所述安装槽(14)内;所述集流管(10)还设置有隔板槽(15),所述隔板(30)插接于所述隔板槽(15),将所述集流管(10)分割为多个相互隔离的腔室;其中,所述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10)的轴线之间不垂直,所述隔板槽(15)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10)的轴线之间呈一夹角不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20)、集流管(10)以及至少一个隔板(30);其中,所述换热管组(20)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主体段(21)、末段(23)以及连接所述主体段(21)与所述末段(23)的扭转段(22),所述主体段(21)与所述末段(23)均为平直段;所述集流管(10)设置有安装槽(14),所述末段(23)插接于所述安装槽(14)内;所述集流管(10)还设置有隔板槽(15),所述隔板(30)插接于所述隔板槽(15),将所述集流管(10)分割为多个相互隔离的腔室;其中,所述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10)的轴线之间不垂直,所述隔板槽(15)的长度方向与集流管(10)的轴线之间呈一夹角不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段(21)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1)与所述末段(23)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2)之间的夹角为α,15°≤α<4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β,50°<β≤75°。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段(21)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S1)垂直于所述集流管(10)的轴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安装宽度为L,所述集流管(10)的内径为D,其中,0.766L+1mm<D≤0.966L+1.6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4)的长度方向大体与所述隔板槽(15)的长度方向平行。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0)包括相对的较大面积的第一面(31)和第二面(32),以及邻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侧面(33)和第二侧面(34);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