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354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偏载元件,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第一安装板,以及连接于二第一安装板的间隔处且呈对称分布的二弯折板,弯折板包括本体,及相接于本体相对两端且与第一安装板连接的二连接部,本体的弯折处开设有凹槽,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本体的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第一安装板和弯折板围合形成呈六边形的框架,通过精准地减弱弯折板的局部结构强度,使得抗偏载元件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沿通孔的径向进行叠缩变形,进而将撞击能转变为材料的塑性变形能,使得整个抗偏载元件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问题。

Anti eccentric load element and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nti-eccentric load element, including a second first mounting plate spaced and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a second bending plate connected at the interval of the second first mounting plate and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The bending plate comprises a body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part connected to the opposite ends of the bod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mounting plate, and the bending part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nnecting part is smaller than the thick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first mounting plate and the bending plate to enclose and form a hexagonal frame. By accurately weakening the local structural strength of the bending plate, the anti-eccentric load element is superposed and deformed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through hole in the process of collision, and then the impact energy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energy of the material, so as to make the whole anti-eccentric load. The element does not need to set up additional guide structure, thus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can not bear eccentric load without the support of guide structure, and the guide structure needs to reserve back space during instal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以缓冲吸能为基本功能的被动安全防护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行业,如:航天、交通、建筑等,用于吸收车辆意外碰撞或载客装置跌落时的撞击能量,以此降低对乘员人身和财物的伤害。通常要求被动安全防护装置在各类碰撞工况下均能高效可靠地吸收能量,其中一条就是在偏载情况下能正常吸能,不发生倾覆失效。一般来说,根据吸能原理不同,吸能装置包括压溃吸能、金属管变径吸能、金属切削吸能等几种类型。其中,压溃吸能,由于是通过柔性材料,如:如金属蜂窝、泡沫铝、金属压溃管等制成的吸能元件的塑性叠缩变形将撞击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能,其结构自身无法承受偏载作用,在偏心载荷作用下会发生局部坍塌导致吸能失效,从而需要借助导向结构,如:导向型材、导向管等才能承受偏心载荷;金属管变径吸能,是通过装置上的法兰约束作用使得金属管的直径扩大或缩小,从而将撞击能转变为金属塑性变形能,其金属管本身即为导向结构;而金属刀具切削吸能,是通过安装在法兰上的刀具将金属管切削变形,将撞击能转变为切削能及热能,其金属管本身即为导向结构;因此,无论吸能装置是上述的何种类型,只要需要导向支撑,就必然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导向结构的后退空间,这样对安装空间有限的场合十分不利,增加了车辆或载客装置的设计制造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抗偏载元件,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第一安装板,以及连接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间隔处且呈对称分布的二弯折板,二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二所述弯折板围合形成有呈六边形的通孔;所述弯折板包括呈弯折状的本体,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相对两端且分别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的二连接部,所述本体的弯折处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二安装槽,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安装槽内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紧固连接。进一步地,二所述安装槽呈平行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弯折板一体成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偏载元件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第一安装板和弯折板围合形成呈六边形的框架,通过精准地减弱弯折板的局部结构强度,使得抗偏载元件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沿通孔的径向进行叠缩变形,进而将撞击能转变为材料的塑性变形能,使得整个抗偏载元件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在被防护物上开设后退避让孔,扩展了抗偏载元件的适用范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至少二第二安装板,以及固设于相邻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处的至少一吸能单元,所述吸能单元包括直线排列的至少二上述抗偏载元件,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紧固连接。进一步地,相邻二所述抗偏载元件的所述通孔的中心线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所述第二安装板,以及等间隔且直线排列于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处的至少三所述抗偏载元件。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所述第二安装板,以及间隔排列于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处的二所述吸能单元。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三所述第二安装板,相邻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间隔处固设有一所述吸能单元。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至少三所述第二安装板,相邻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间隔处固设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二所述吸能单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抗偏载元件,通过精准地减弱弯折板的局部结构强度,使得抗偏载元件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沿通孔的径向进行叠缩变形,进而将撞击能转变为材料的塑性变形能,使得整个抗偏载元件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吸能装置的抗偏载性能,有效地缩减了吸能装置的占用空间;又由于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以抗偏载元件为基础扩展出所需要的外形形状,进而增强了吸能装置的扩展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偏载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偏载元件中弯折板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偏载元件工作状态起始阶段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偏载元件工作状态中间阶段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偏载元件工作状态结束阶段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再二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吸能装置、10—吸能单元、20—第二安装板、100—抗偏载元件、101—第一安装板、102—弯折板、1000—通孔、1010—安装槽、1020—凹槽、1021—本体、102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进行说明。该抗偏载元件100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101以及两个弯折板102,其中,两个第一安装板101间隔并且平行设置,两个弯折板102连接在两个第一安装板101的间隔处,并且两个弯折板102呈对称分布,此处,两个第一安装板101与两个弯折板102围合形成有呈六边形的通孔1000,弯折板102包括本体1021和连接部1022,其中,本体1021呈弯折状,两个连接部1022位于本体1021的相对两端,并且两个连接部1022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抗偏载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第一安装板,以及连接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间隔处且呈对称分布的二弯折板,二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二所述弯折板围合形成有呈六边形的通孔;所述弯折板包括呈弯折状的本体,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相对两端且分别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的二连接部,所述本体的弯折处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抗偏载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第一安装板,以及连接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间隔处且呈对称分布的二弯折板,二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二所述弯折板围合形成有呈六边形的通孔;所述弯折板包括呈弯折状的本体,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相对两端且分别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的二连接部,所述本体的弯折处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偏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二安装槽,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安装槽内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紧固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偏载元件,其特征在于,二所述安装槽呈平行分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偏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弯折板一体成型。5.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至少二第二安装板,以及固设于相邻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处的至少一吸能单元,所述吸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伟钟波黄江平罗昌杰王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