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3246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2:16
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包括吸附塔、解析塔、分配器、第一活性炭输送机、第二活性炭输送机。吸附塔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内部设有吸附腔和除氨腔。吸附腔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连接吸附塔的排料口和分配器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连接解析塔的排料口和吸附腔的进料口。分配器的出料口分别连接除氨腔的进料口和解析塔的进料口。本申请采取将吸附塔分为两个功能区,吸附反应腔实现脱硫脱硝除尘等功能,除氨腔内填入新鲜活性炭或酸性活性炭,实现对通过吸附反应层后烟气中氨的捕集,有效避免了出口氨的逃逸。

A desulphurization, denitration and ammonia removal system

A desulfuriz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ammonia removal system comprises an adsorption tower, an analysis tower, a distributor, a first activated carbon conveyor and a second activated carbon conveyor. A flue gas inlet A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adsorption tower. The other side of the adsorption tower has a flue gas outlet B. An adsorption chamber and an ammonia removal chamber are arranged inside the adsorption tower. The adsorption chamber is located near the A side of the flue gas inlet. The ammonia removal chamber is arranged near the B side of the flue gas outlet. The first activated carbon conveyor connects the discharge port of the adsorption tower and the feed port of the distributor. Second the activated carbon conveyor connects the discharge port of the analytical tower and the feed port of the adsorption chamber. The discharge port of the distributor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eed port of the ammonia removal chamber and the feed port of the analytical tower. In this application, the adsorption tower is divided into two functional zones,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chamber realizes the functions of desulfuriz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dust removal, and the ammonia removal chamber is filled with fresh activated carbon or acidic activated carbon to realize the ammonia capture in the flue gas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layer,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escape of ammonia from the outl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活性炭法烟气净化装置,该装置属于一种适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活性炭法烟气净化装置,尤其用于烧结烟气的净化的脱硫脱硝除氨系统,涉及环境保护领域。
技术介绍
对于工业烟气、尤其钢铁工业的烧结机烟气而言,采用包括活性炭吸附塔和解析塔的脱硫、脱硝装置和工艺是比较理想的。在包括活性炭吸附塔和解析塔(或再生塔)的脱硫、脱硝装置中,活性炭吸附塔用于从烧结烟气或废气(尤其钢铁工业的烧结机的烧结烟气)吸附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二噁英在内的污染物,而解析塔用于活性炭的热再生。活性炭法脱硫具有脱硫率高、可同时实现脱硝、脱二噁英、除尘、不产生废水废渣等优点,是极有前景的烟气净化方法。活性炭可以在高温下再生,在温度高于350℃时,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噁英等污染物发生快速解析或分解(二氧化硫被解析,氮氧化物和二噁英被分解)。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的再生速度进一步加快,再生时间缩短,优选的是一般控制解析塔中活性炭再生温度约等于430℃,因此,理想的解析温度(或再生温度)是例如在390-450℃范围、更优选在400-440℃范围。解析塔的作用是将活性炭吸附的SO2释放出来,同时在400℃以上的温度和一定的停留时间下,二噁英可分解80%以上,活性炭经冷却、筛分后重新再利用。释放出来的SO2可制硫酸等,解析后的活性炭经传送装置送往吸附塔重新用来吸附SO2和NOX等。在吸附塔与解析塔中NOX与氨发生SCR、SNCR等反应,从而去除NOX。粉尘在通过吸附塔时被活性炭吸附,在解析塔底端的振动筛被分离,筛下的为活性炭粉末送去灰仓。目前的活性炭法烟气净化工艺一般采用烟气入口直接喷入氨气,为了增加脱硝率,一般是增加烟气入口喷氨量,但同时导致出口氨逃逸更严重。另外,粉尘在通过吸附塔时被活性炭吸附,在解析塔底端的振动筛被分离,筛下的为活性炭粉末送去灰仓,留在筛网上部的视为合格活性炭循环利用。目前常用的筛网形式为方孔,其边长a根据筛分要求来定,一般为1.2mm左右。然而,对于类似尺寸为药片状的活性炭,使用这种筛网进行筛分,也将视为合格品。药片状活性炭耐磨耐压强度均很低,进入烟气净化系统后很容易成为碎片,一方面造成烟气净化系统由于活性炭床层由于粉末多导致阻力大,从而增加了系统运行费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活性炭高温燃烧风险,同时出口烟气中粉尘主要由原始烟气中携带的部分细颗粒物和烟气经过活性炭床层时新夹带的活性炭炭粉组成,活性炭床层粉末多也会导致烟气出口粉尘增加,影响周边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另外,现有技术的活性炭排料装置包括圆辊给料机和给料旋转阀,如图10所示。首先,对于圆辊给料机而言,在其工作过程中,活性炭依靠重力的作用在圆辊给料机的控制下往下移动,圆辊给料机不同的转速决定活性炭的移动速度,圆辊给料机排出的活性炭进入旋转给料阀卸料后进入输送设备内循环利用,旋转给料阀的主要作用是在排料的同时保持吸附塔的密封,使吸附塔内的有害气体不外泄到空气中。由于烟气中含有一定的水蒸气及粉尘,活性炭在吸附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粘结现象,形成块状物堵塞下料口,如图11所示。下料口如果堵塞严重,活性炭无法连续移动,导致活性炭吸附饱和而失去净化效果,甚至由于活性炭蓄热导致活性炭床层高温,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处理的方法为系统停机后人工清除块状物。另外,圆辊给料机在生产过程中故障时有发生,比如:烟气压力变化时的漏料情况、停车时物料无法控制等问题。另外圆辊给料机的数量多(只要有一个发生故障,整个大型装置就得停工)、造价高、维护检修困难,因此对活性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其次,对于现有技术的给料旋转阀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对于脱硫脱硝活性炭这类易碎颗粒的输送,使用旋转阀一方面为了保证塔体的气密性,另一方面实现物料的无损运输,但如果在旋转阀输送过程中由于叶片的旋转导致输送介质被剪切,参见附图10,会造成系统运行费用的增加。同时剪切现象会造成阀体磨损,气密性变差,使用寿命降低。特别是在进料口堆满物料时,转动阀芯,叶片与阀壳对输送介质的剪切作用更加明显。对于通常具有20米左右高度的大型吸附塔而言,圆辊给料机或旋转阀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对于工艺的连续运转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吸附塔内填装了数吨的活性炭,人工拆除与维修或重新安装相当困难,停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难以想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避免氨过多逃逸,本申请采取将吸附塔分为两个功能区,吸附反应腔实现脱硫脱硝除尘等功能,除氨腔内填入新鲜活性炭或酸性活性炭,实现对通过吸附反应层后烟气中氨的捕集,有效避免了出口氨的逃逸。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案,提供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包括吸附塔、解析塔、分配器、第一活性炭输送机、第二活性炭输送机。吸附塔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内部设有吸附腔和除氨腔。吸附腔和除氨腔平行设置在吸附塔内的竖直方向上。吸附腔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连接吸附塔的排料口和分配器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连接解析塔的排料口和吸附腔的进料口。分配器的出料口分别连接至除氨腔的进料口和解析塔的进料口。作为优选,烟气入口A下游为烟道。烟气入口A下游的烟道分为两层。分别为烟道上部、烟道下部。烟道上部设有氨气喷吹装置。在本专利技术中,吸附腔和除氨腔中间设有多孔板。吸附腔和除氨腔通过多孔板隔开。作为优选,解析塔排料口的下方设有振动筛。第二活性炭输送机的前段连接振动筛的出料口。作为优选,吸附腔的厚度为除氨腔厚度的1-10倍,优选为2-8倍,更有选为3-5倍。作为优选,所述分配器内设有筛网装置、大颗粒活性炭出口、小颗粒活性炭出口。大颗粒活性炭出口设置在筛网装置的上方。小颗粒活性炭出口设置在筛网装置的下方。大颗粒活性炭出口连接除氨腔的进料口。小颗粒活性炭出口连接解析塔的进料口。优选的是,分配器内设有筛网装置,该筛网装置装有具有长方形筛孔的筛网,该长方形筛孔的长度L≥3D,长方形筛孔的宽度a=0.65h-0.95h(优选0.7h-0.9h,更优选0.73h-0.85h),其中D是在筛网上所要截留的活性炭圆柱体的圆形横截面的直径,h是在筛网上所要截留的颗粒状活性炭圆柱体长度的最小值。尤其,为了克服在脱硫脱硝装置中遇到的现有技术问题,一般要求活性炭圆柱体长度的最小值h为1.5mm-7mm。例如h=2,4或6mm。D(或)取决于脱硫脱硝装置的具体要求。一般,D(或)=4.5-9.5mm,优选5-9mm,更优选5.5-8.5mm,更优选6-8mm,例如6.5mm、7mm或7.5mm。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案,提供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吸附塔、解析塔、第一活性炭输送机、第二活性炭输送机、储料仓。吸附塔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内部设有吸附腔和除氨腔。吸附腔和除氨腔平行设置在吸附塔内的竖直方向上。吸附腔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连接吸附塔的排料口和解析塔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连接解析塔的排料口和吸附腔的进料口。该系统还包括SO2回收系统、富硫气体输送管道、SO2回收系统尾气输送管道。富硫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包括吸附塔(1)、解析塔(2)、分配器(3)、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吸附塔(1)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1)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1)内部设有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平行设置在吸附塔(1)内的竖直方向上,吸附腔(103)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104)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连接吸附塔(1)的排料口和分配器(3)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连接解析塔(2)的排料口和吸附腔(103)的进料口,分配器(3)的出料口分别连接至除氨腔(104)的进料口和解析塔(2)的进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包括吸附塔(1)、解析塔(2)、分配器(3)、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吸附塔(1)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1)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1)内部设有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平行设置在吸附塔(1)内的竖直方向上,吸附腔(103)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104)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连接吸附塔(1)的排料口和分配器(3)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连接解析塔(2)的排料口和吸附腔(103)的进料口,分配器(3)的出料口分别连接至除氨腔(104)的进料口和解析塔(2)的进料口。2.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吸附塔(1)、解析塔(2)、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储料仓(6);吸附塔(1)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1)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1)内部设有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平行设置在吸附塔(1)内的竖直方向上,吸附腔(103)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104)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连接吸附塔(1)的排料口和解析塔(2)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连接解析塔(2)的排料口和吸附腔(103)的进料口,任选地,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的末端还连接储料仓(6)的进料口,储料仓(6)的出料口连接除氨腔(104)的进料口;该系统还包括SO2回收系统(R)、富硫气体输送管道(L1)、SO2回收系统尾气输送管道(L2),富硫气体输送管道(L1)的一端连接解析塔(2),富硫气体输送管道(L1)的另一端连接SO2回收系统(R)的气体入口,SO2回收系统尾气输送管道(L2)的一端连接SO2回收系统(R)的气体出口,SO2回收系统尾气输送管道(L2)的另一端连接储料仓(6)的气体入口,储料仓(6)的气体出口连接至烟气出口(B)。3.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该系统吸附塔(1)、解析塔(2)、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储料仓(6);吸附塔(1)的一侧设有烟气入口(A),吸附塔(1)的另一侧设有烟气出口(B),吸附塔(1)内部设有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平行设置在吸附塔(1)内的竖直方向上,吸附腔(103)设置在靠近烟气入口(A)一侧,除氨腔(104)设置在靠近烟气出口(B)一侧;第一活性炭输送机(4)连接吸附塔(1)的排料口和解析塔(2)的进料口,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连接解析塔(2)的排料口和吸附腔(103)的进料口,任选地,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的末端还连接储料仓(6)的进料口,储料仓(6)的出料口连接除氨腔(104)的进料口;该系统还包括原烟气支路(L3)、原烟气返回输送管道(L4),原烟气支路(L3)的一端连接烟气入口(A)的前段,原烟气支路(L3)的另一端连接储料仓(6)的气体入口,储料仓(6)的气体出口通过原烟气返回输送管道(L4)连接至烟气入口(A)的后段。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烟气入口(A)下游为烟道,烟气入口(A)下游的烟道分为两层,分别为烟道上部(101)、烟道下部(102),烟道上部(101)设有氨气喷吹装置(P)。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烟气入口(A)下游为烟道,烟气入口(A)下游的烟道分为两层,分别为烟道上部(101)、烟道下部(102),烟道上部(101)设有氨气喷吹装置(P);优选的是,氨气喷吹装置(P)设置在原烟气支路(L3)与烟气入口(A)连接位置的烟气下游处。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中间设有多孔板(7),吸附腔(103)和除氨腔(104)通过多孔板(7)隔开。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解析塔(2)排料口的下方设有振动筛(8),第二活性炭输送机(5)的前段连接振动筛(8)的出料口。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吸附腔(103)的厚度为除氨腔(104)厚度的1-10倍,优选为2-8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进超康建刚李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