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3067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包括依次连续布置的原料预切系统、预切料转移系统、造型系统和清洗池,其中,原料预切系统的出料端通过第一传送装置与预切料转移系统的入料端连接,预切料转移系统通过第二传送装置与清洗池连接,第二传送装置的入料端位于第一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的下方,在预切料转移系统内设置有将第一传送装置上的物料转送至第二传送装置上的转送机构,还包括沉淀系统,该沉淀系统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清洗池连接,沉淀系统的出口端通过回流管与清洗池连接。有益效果:提供了新的薯类块根加工类型,如规则圆球、椭圆、及简单造型产品;对加工余料进行了综合利用,减小排放污染且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A production line for potato product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duction line for potato products, which comprises a raw material pre-cutting system, a pre-cutting material transfer system, a molding system and a cleaning tank arranged sequentially. The discharging end of the raw material pre-cutting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feeding end of the cutting material transfer system through a first conveyor, and the pre-cutting material transfer system is loaded through a second conveyor. The feeding end of the second conveying device is located below the discharging end of the first conveying device, and a conveying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first conveying device to the second conveying device is provided in the pre-cutting material transfer system, including a precipitation system, wherein the inlet end of the precipitating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cleaning pool through a pipe. The outlet end of the precipitating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cleaning tank through a return pipe. Beneficial effects: providing new tuber processing types, such as regular ball, oval, and simple molding product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rocessing residue to reduce emissions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raw materials; recycling of water resour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薯类加工利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
技术介绍
薯类作物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等成分,在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薯类加工业的发展在促进中国农业的持续增效、农民的持续增收、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薯类(甘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加工比例相对较低,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马铃薯为例,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工技术比较先进,马铃薯的加工比例高达80%,其相关食品随处可见,主要有马铃薯条、马铃薯泥、脱水马铃薯片(泥、条)、马铃薯全粉等,各种马铃薯食品的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也十分成熟。同时,在对薯类作物进行加工利用时,由于褐变对其的影响,往往造成较大的原料损失,特别是对加工余料,如不及时消耗,将会很快腐烂变质,不但造成原料浪费,而且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对加工余料的利用尤为重要。为了减小与国外发达国家加工技术的差距,对我国薯类作物加工产业发展进行产品及生产设备升级同样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提供了一种新的薯类产品形式:薯球或其他造型的薯类产品,及其加工所需设备,同时还对加工余料进行就地加工利用,减小了原料的浪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包括依次连续布置的原料预切系统、预切料转移系统和清洗池,其中,原料预切系统的出料端通过第一传送装置与预切料转移系统的入料端连接,预切料转移系统通过第二传送装置与清洗池连接,第二传送装置的入料端位于第一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的下方,在预切料转移系统内设置有将第一传送装置上的物料转送至第二传送装置上的转送机构,在第二传送装置上设置有造型系统,还包括沉淀系统,该沉淀系统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清洗池连接,沉淀系统的出口端通过回流管与清洗池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原料预切系统用于将原料切割成方块状坯料,第一传送装置将方块状坯料通过预切料转移系统转移至第二传送装置上,在第二传送装置上经造型系统处理变成产品坯料,继续经第二传送装置转移至清洗池进行清洗,即得最终产品。进一步地,原料预切系统包括竖向设置的切割筒和安装在切割筒上开口端的漏斗形进料斗,进料斗小端延伸到切割筒内,进料斗大端通过三支架连接有一气缸,气缸活塞朝向切割筒,支架一端连接气缸底座,另一端连接在进料斗大端形成对气缸的三角支撑;切割筒内壁上竖向安装有切割管,切割管上端位于进料斗正下方;还包括以水平方向插入切割筒内的切刀(切刀由电机驱动),切刀位于切割管之下;切割筒上设置有切割余料出口;特别地,当切刀移动到切割管正下方时,切刀上端面与切割管下端面平行且存在一定间隙,这样能顺利将来自切割筒的中长条状坯料切断成方块状坯料;特别地,切割管上端设置有竖向切割部,其向进料斗小端延伸;特别地,该气缸能将进料斗中的原料推向切割筒中的切割管。进一步地,预切料转移系统包括竖向设置的安装筒;第一传送装置包括两端分别水平插入切割筒和安装筒的一对导轨,导轨位于切刀之下;导轨之间滑动安装有转移框,转移框底部铰接有一向下开启的挡板;其中,切割筒和安装筒均开设有供转移框进出的通孔;安装筒下端开设有供挡板向下开启的通孔;特别地,长条状坯料被切刀切断后,方块状坯料进入下方的转移框,转移至安装筒中;特别地,初始状态下,挡板为关闭状态,且挡板铰接具有较强力度,方块状坯料进入不会导致其被开启。进一步地,第二传递装置包括一端位于安装筒下端通孔正下方,另一端延伸至清洗池上方的输送带;转送机构包括等距设置在输送带上的若干定位板,转移机构还包括通过三支架安装在安装筒上开口端的气缸,气缸活塞朝向安装筒下端,支架一端连接气缸,另一端连接在安装筒内壁上形成对气缸的三角支撑;为了保证输送带在存在大量液体的环境中正常工作,输送带采用不锈钢链板式结构;特别地,安装筒上的气缸能推动挡板向下开启,以使转移框中的方块状坯料通过安装筒上的通孔转移到输送带上;特别地,定位板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承接来自转移框的方块状坯料,其等距排布能更方便地对生产线进行系统控制;特别地,其链板式结构不阻挡输送带上的加工余料及液体向下流动,能够使得输送带保持清洁状态。进一步地,造型系统包括位于输送带中段两侧的两立柱,立柱下端竖直立于地面上,其上端高出输送带,两立柱高出输送带的部分安装有相互靠近的两造型机构,两造型机构能在输送带上相互靠近或远离。进一步地,造型机构包括夹持块,夹持块与一气缸的活塞连接,气缸安装在立柱上;两夹持块相对一侧凹陷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水平安装有由气动组件驱动的若干气动刺针,气动刺针呈规则行、列排列;特别地,两夹持块相对移动合拢后,它们各自的安装腔形成新的坯料容纳腔,且气动刺针初始状态不影响坯料容纳腔装入方块状坯料;气动组件包括气动源和与气动源连接的若干输出软管,输出软管还穿过夹持块与气动刺针连接;输出软管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控制阀,特别地,这样设置即可通过气动源控制每一气动刺针的移动距离和速度;夹持块上还安装有连接高压水源的喷枪,且喷枪喷头延伸到安装腔内,喷枪接入高压水源以对夹持块内的坯料进行高压冲洗。进一步地,沉淀系统包括搅拌池、一级分离池和二级分离池,其中搅拌池通过管道(其上设置有水泵,水泵入口端与清洗池连接,出口端与搅拌池连接)与清洗池连接,二级分离池通过回流管(其上设置有水泵,水泵入口端与二级分离池连接,出口端与清洗池连接)与清洗池连接;一级分离池位于二级分离池内,且一级分离池上端高于二级分离池;搅拌池位于一级分离池内,且搅拌池上端高于一级分离池,特别地,混合物在一级分离池和二级分离池中将得到充分静置,以使得混合物中的淀粉沉降下来;搅拌池内设置有搅拌器,特别地,搅拌器的设置是为了增加搅拌池内物质的湍流程度,能够充分混合来自粉碎机和清洗池的混合物。进一步地,为了对生产线生产余料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线还包括余料回收系统,余料回收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二传递装置下方的接料板,接料板一端安装在两立柱上,另一端延伸至清洗池上方,其中接料板与立柱连接的一端高于其延伸至清洗池一端,特别地,倾斜设置的接料板能够自行向清洗池中输送物料,减小了系统的能耗;余料回收系统还包括入口端通过管道与切割余料出口连接的粉碎机,粉碎机出口端通过管道与搅拌池连接;粉碎机入口端还通过管道(其上设置有水泵,水泵入口端与清洗池连接,出口端与粉碎机连接)与清洗池连接;特别重要的是,与搅拌池相连的水泵能将清洗池中的水泵入搅拌池,与二级分离池相连的水泵能将二级分离池中的水泵入清洗池,与粉碎机相连的水泵能将清洗池中的水泵入粉碎机以提高粉碎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水泵的设置,使得清洗池中的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小了对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地,进料斗和切割筒之间还安装有震动环,震动环上端与进料斗小端相对,下端与切割管上端相对。进一步地,切割筒与切割管之间设置有切割余料暂存腔,切割余料暂存腔与切割余料出口与粉碎机连通;切割筒上还设置有喷水管,喷水管出口端延伸至暂存腔内,特别地,喷水管设置高度高于切割余料出口,这样来自喷水管的水能顺利将切割余料冲向切割余料出口。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提供了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续布置的原料预切系统、预切料转移系统和清洗池,其中,原料预切系统的出料端通过第一传送装置与预切料转移系统的入料端连接,预切料转移系统通过第二传送装置与清洗池连接,第二传送装置的入料端位于第一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的下方,在预切料转移系统内设置有将第一传送装置上的物料转送至第二传送装置上的转送机构,在第二传送装置上设置有造型系统,还包括沉淀系统,该沉淀系统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清洗池连接,沉淀系统的出口端通过回流管与清洗池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续布置的原料预切系统、预切料转移系统和清洗池,其中,原料预切系统的出料端通过第一传送装置与预切料转移系统的入料端连接,预切料转移系统通过第二传送装置与清洗池连接,第二传送装置的入料端位于第一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的下方,在预切料转移系统内设置有将第一传送装置上的物料转送至第二传送装置上的转送机构,在第二传送装置上设置有造型系统,还包括沉淀系统,该沉淀系统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清洗池连接,沉淀系统的出口端通过回流管与清洗池连接。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原料预切系统包括竖向设置的切割筒和安装在切割筒上开口端的漏斗形进料斗,进料斗小端延伸到切割筒内,进料斗大端通过三支架连接有一气缸,气缸活塞朝向切割筒,支架一端连接气缸,另一端连接在进料斗大端形成对气缸的三角支撑;切割筒内壁上竖向安装有切割管,切割管上端位于进料斗正下方;还包括以水平方向插入切割筒内的切刀,切刀位于切割管之下;切割筒上设置有切割余料出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进料斗和切割筒之间还安装有震动环,震动环上端与进料斗小端相对,下端与切割管上端相对。4.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预切料转移系统包括竖向设置的安装筒;第一传送装置包括两端分别水平插入切割筒和安装筒的一对导轨,导轨位于切刀之下;导轨之间滑动安装有转移框,转移框底部铰接有一向下开启的挡板;其中,切割筒和安装筒均开设有供转移框进出的通孔;安装筒下端开设有供挡板向下开启的通孔。5.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薯类产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第二传递装置包括一端位于安装筒下端通孔正下方,另一端延伸至清洗池上方的输送带;转送机构包括等距设置在输送带上的若干定位板,转移机构还包括通过三支架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农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