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可拉伸织物部分相互连结的方法、或与之相关的改进技术

技术编号:1881864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将第一和第二可拉伸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穿过第一织物部分(32)和第二织物部分(36)至少其中之一缝入第一线(12),以限定第一缝合形成部(14);在该第一缝合形成部中环结第二线(16),使得该第二线和该第一线彼此交叠以形成缝纫接缝,所述线中的一条为可熔线,所述线中的另一条为不可熔线;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相对于彼此定位;以及熔融该可熔线;以及形成沿着结合路径(18)延伸的多个离散的结合件部分(20),所述离散的结合件部分使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保持期望的构型。该方法能产生具有足够强度的、非凸出的连结,这种连结能够适应织物部分的拉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第一和第二可拉伸织物部分(stretchable fabric portion)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的方法、包括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的第一织物部分和 第二织物部分的织物结构、以及包括这种织物结构的服装(garment)。
技术介绍
在服装生产中,经常需要将两片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以制 成服装。任何这类织物部分之间的连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便例如在服 装的穿着或洗涤期间使各织物部分维持为期望的构型。公知地,利用缝合结构(stitch formation)将两片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 彼此连结,该结构中,将一条或多条缝纫线穿两片织物部分进行缝纫,以将 所述织物连结在一起。然而,为使这种常规的缝合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经受穿着和洗涤会导 致粗连结部或粗缝(bulky join or seam)。由于粗缝可导致服装穿着不适, 因此不期望在服装中、特别在诸如贴近穿着者的皮肤的内衣裤或紧身衣等贴 身衣物中包含粗缝。作为常规缝合结构的替换形式,可使用可熔线将一片织物部分与另一片 织物部分结合。这种例如由诸如共縮聚酰胺(copolyamide)之类的热塑纱(thermoplastic yarn)或者热定型纱(thermosetting yam)形成的可熔线的结构在加热和熔化 时经历分子改变并熔化,以形成结合剂。随后的冷却使结合剂定型。由此, 能够利用类似粘合剂的可熔线来将两片织物部分结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形 成的两片织物部分之间的连结部不如利用常规的缝合结构形成的接缝那么 粗厚(bulky)。然而,定型之后的结合剂质地较脆,因此各片织物部分之间的任何变形 会导致结合剂碎裂,这样就降低了两片织物部分之间的结合程度,从而两部分可分离。因此,需要一种将两片可拉伸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的、改进 的方式,以产生具有足够强度的、非凸出的结合,这种结合能够适应织物部 分的拉伸。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将第一和第二可拉伸织物部分以期望 的构型彼此连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穿过第一织物部分和第二织物部分至少其中之一缝入第一线,以限定第 - 一缝合形成部;在该第一缝合形成部中环结(loop)第二线,使得该第二线和该第一线彼此交叠,以形成缝纫接缝,所述线中的一条为可熔线,所述线中的另一条为不可熔线;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相对于彼此定位;以及熔融该可熔线;以及形成沿着结合路径延伸的多个离散的结合件部分(discrete bonding dement portion),所述离散的结合件部分使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 分保持期望的构型。构造多个离散的结合件部分使得各结合件部分能够彼此相对移动。这使 得各结合件部分能够适应各织物部分的拉伸而不会碎裂。从而维持各织物部 分之间的结合程度,并因此防止了各织物部分的分离。另外,由于在第一缝合形成部中包含可熔第二线,从而在所述两片织物 部分之间的连结部引入T化学结合件,并且在维持织物部分之间的连结强度 的同时允许使用纱支数(yarncount)低从而膨松度(bulk)低的第一线。其 后,由于第一线的低膨松度而使第一缝合形成部的膨松度降低,从而在各织 物部分之间提供非凸出的连结。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缝入第一线的步骤包括穿过该第一织物部 分缝入不可熔第一线,以限定该第一缝合形成部;以及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的歩骤包括利用位于第一织物部分和第二织物部分之间的可熔第二线,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以形成第一交叠构型(overlying configuration)。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缝入第一线的步骤包括:'穿过该第一织 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缝入不可熔第一线,以限定第一缝合形成部;以及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的步骤包括利用 位于该第一织物部分或该第二织物部分其中之一的各自区域之间的可熔第 二线,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以形成第二交 叠构型。 '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优选实施例中,缝入第一线的步骤包括穿过该第一织 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缝入第一线,以限定第一缝合形成部;以及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的步骤包括通过 使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沿远离该第一缝合形成部的方向反向 延伸,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以形成打开构 型。前述各步骤允许根据需要而选择使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 以该第一交叠构型、该第二交叠构型以及打开构型之中的一个构型相对定 位。优选地,在该第一缝合形成部中环结缝纫套环线(sewing looper thread) 的步骤包括:馈给可熔套环线,并且该缝纫套环线穿过同一套环件。这种将 前述的套环线便利地置入该第一缝合形成部的步骤是期望的并行设置。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该第一线和该第二线之间环结第三线的步骤。 在此方式下环结第三线为该第一缝合形成部提供了额外的支撑,从而提高了 其耐用性(robustness)。另外,该第三线可在与该第二线交叠的位置吸收熔 融的可熔第二线。这样,以可控制的和均匀的方式增加了离散的结合件部分 的数量,并从而使所述离散的结合件部分能适应各织物部分的进一步拉伸, 同时维持各织物部分之间的结合程度。该方法可包括以包缝缝合(overlock stitch)构型布置所述线,该包缝缝 合构型具有面线(needle thread)、 一个或多个下套环线、以及上套环线。在此方式下布置线,允许在提供期望的织物的彼此连结的同时,对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边缘进行精整。可选地,该方法包括以国际标准504的包缝缝合构型布置所述线,其中 该第一缝纫线限定该面线,该第二缝纫线限定该下套环线,以及该第三缝纫 线限定该上套环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包括以国际标准505的包缝缝合构型布置所述线, 其中该第一缝纫线限定该面线,该第二缝纫线限定该下套环线,以及该第三 缝纫线限定该上套环线。所述各步骤在将各织物部分彼此连结的同时,为各织物部分中的一片或 多片织物提供了理想的精整边缘特性。可选地,将可熔线与不可熔第四线一起放置在该缝纫接缝内,以使该第 四线和该可熔线彼此平行地布置。该第四线与该可熔线的环结为所述离散的结合件部分提供了额外的支 撑,从而在不影响这些单元的离散特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各织物部分之间的连 结的耐用性。便利地,可熔线为复合线(composite thread),其包括不可熔芯线, 围绕着该芯线缠绕有可熔纱。这种复合线在无需使用不可熔第四线的前提下 提高了各织物部分之间的连结的耐用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在形成多个离散的结合件部分之后,移除一 根或多根不可熔线,这一步骤进一步降低了各织物部分之间的任何结合点的 膨松度(bulk)。另外,该步骤允许从例如由织物部分制成的服装上移除连 结所述织物部分的可见部件,即不可熔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提供了一种织物结构,所述织物结构包括第一可拉伸织物部分和第二可拉伸织物部分,其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多个离散的结合件部分,其由可熔线形成,所述离散的结合件部分沿着 结合路径延伸,并使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第一和第二可拉伸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彼此连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穿过第一织物部分和第二织物部分至少其中之一缝入第一线,以限定第一缝合形成部; 在该第一缝合形成部中环结第二线,使得该第二线和该第一线彼此交叠,以形成 缝纫接缝,所述线中的一条为可熔线,所述线中的另一条为不可熔线; 将该第一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以期望的构型相对于彼此定位;以及 熔融该可熔线;以及 形成沿着结合路径延伸的多个离散的结合件部分,所述离散的结合件部分使该第一 织物部分和该第二织物部分保持期望的构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理查德斯特曼约翰黑尔斯
申请(专利权)人:蒙特福服务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