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1859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系统,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该充电桩包括相互连接的充电座和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呈夹角,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充电座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夹角的大小,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锥面,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锥面,第一电极锥面与第二电极锥面相对设置。该充电桩充电电流稳定,并且方便充电。

Charging pile and robot charging system

The charging pile and the robot charging system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 to the charging device technical field. The charging pile comprises an interconnected charging seat and an electrode assembly. The electrode assembly comprises a first electrode and a second electrode, which are connected at an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ar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charging pedestal respectively.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can be close to each other or away from each other to adjust the angle. The first electrode has a first electrode con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has a second electrode. The electrode cone surface is opposite to the second electrode cone surface. The charging pile has stable charging current and convenient charg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实现机器人正常运行,需要对底盘进行自主充电,现有充电桩设备充电电流较小,充电时间较长,难以满足机器人正常运行需要。市场上已有部分可实现大电流充电的充电桩设备,但存在充电电流不稳定,结构安装不方便等缺陷。因此,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充电桩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该充电桩充电电流稳定,并且方便充电。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由于采用该充电桩,对机器人整机的充电电流稳定,充电效果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桩,包括相互连接的充电座和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呈夹角,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所述夹角的大小,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锥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锥面,所述第一电极锥面与所述第二电极锥面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连接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座连接,并均能够相对所述连接座转动;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充电座选择性地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座电连接,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设置有转轴,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用于带动所述连接座相对所述充电座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容置槽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内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连接座包括相互连接的转动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部嵌入所述限位槽,并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限位槽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锥面设置有第一电磁件,所述第二电极锥面设置有第二电磁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包括机器人整车和所述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相互连接的充电座和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呈夹角,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所述夹角的大小,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锥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锥面,所述第一电极锥面与所述第二电极锥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电极锥面和所述第二电极锥面分别与所述机器人整车的表面贴合,并与所述机器人整车的充电底盘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器人整车包括相互连接的车身和车头,所述车头具有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呈八字形,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充电槽和第二充电槽,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充电槽和所述第二充电槽;所述第一电极锥面和所述第二电极锥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槽和所述第二充电槽的槽底贴合。进一步地,所述机器人充电系统还包括第三电磁件和第四电磁件,所述第三电磁件和所述第四电磁件分别与所述机器人整车连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锥面和所述第二电极锥面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充电桩,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从而调节两者之间的夹角,以适应不同的机器人整车的形状大小要求,通用性强,并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锥面和第二电极锥面,第一电极锥面和第二电极锥面相对设置,可以用于和机器人整车贴合,增大接触面积,保证充电桩和机器人整车的紧密连接,进一步地可以保证充电电流稳定,方便充电。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由于采用该充电桩,充电桩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电极锥面和第二电极锥面分别与机器人整车贴合,接触面积大,对机器人整车的充电电流稳定,并且充电效果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的机器人整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的充电桩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充电系统的充电桩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机器人充电系统;110-机器人整车;112-车身;113-车头;1131-第一锥面;1132-第二锥面;101-第一充电槽;102-第二充电槽;114-第三电磁件;115-第四电磁件;200-充电桩;210-充电座;211-支脚;212-容置槽;213-限位槽;214-转轴;220-电极组件;221-第一电极;2211-第一电极锥面;223-第二电极;2231-第二电极锥面;225-连接座;2251-转动部;2252-连接部;227-弹性件;202-第二电磁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有更明确的规定与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更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充电座和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呈夹角,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所述夹角的大小,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锥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锥面,所述第一电极锥面与所述第二电极锥面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充电座和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呈夹角,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所述夹角的大小,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锥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锥面,所述第一电极锥面与所述第二电极锥面相对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连接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座连接,并均能够相对所述连接座转动;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充电座选择性地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座电连接,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设置有转轴,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用于带动所述连接座相对所述充电座转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容置槽转动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军何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