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8945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以使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步骤S60,基于所述导向部将引脚导入PCB板的PCB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大多数电子元器件的引脚难以导入PCB板的PCB孔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电子元器件与PCB板的连接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元器件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电子元器件在与PCB板进行组装时,需要将电子元器件的引脚插入到PCB板的PCB孔中,但是基于大多数电子元器件的引脚末端是平的,在插入PCB孔过程中,往往由于PCB孔的孔径只比引脚大0.2mm左右,在与PCB板的PCB孔组装时,引脚不容易插入。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电子元器件的引脚难以导入PCB板的PCB孔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电子元器件与PCB板的连接成功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以使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步骤S60,基于所述导向部将引脚导入PCB板的PCB孔中。优选地,所述导向部带有尖端。优选地,所述切刀包括第一刀组和第二刀组,所述第一刀组开设有第一刀刃口,所述第二刀组设有第一刀尖,所述第一刀尖可嵌入至所述第一刀刃口内,所述第一刀刃口为斜刀刃口。优选地,所述切断装置包括第一刀座、第二刀座、第一导向轴、第二导向轴、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刀座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刀座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第二导向轴上并固定在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第一导向轴上并固定在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一导向轴的一端嵌入第三通孔中,另一端嵌入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二导向轴的一端嵌入第二通孔中,另一端嵌入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一刀组固定在所述第一刀座上,所述第二刀组固定在所述第二刀座上,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大于第三通孔的长度,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大于第二通孔的长度。优选地,所述步骤S50包括步骤:步骤S22,将第二刀座沿着第一导向轴的轴向方向实现与第一刀座合并,使第一刀尖嵌入到第一刀刃口中完成对于所述引脚的切断,以形成导向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基于步骤S50中,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切断后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基于这个导向部,使得在将电子元器件与PCB板的PCB孔组装时,引脚容易被引导插入,提高引脚与PCB板之间的连接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引脚导入PCB板的PCB孔中的场景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切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切断装置的切刀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一刀刃口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切断原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导向部的结构示意图;图9
技术介绍
中所描述的传统切断方法所导致的引脚末端端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导向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未闭合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闭合后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步骤S50的细化流程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术语如“第一”、“第二”等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术语并不限制该组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和另一组件。例如,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并且第二组件类似地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术语“和/或”是指相关项和描述项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参考图2和图1,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引脚导入PCB板的PCB孔中的场景示意图。如图2和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51的引脚66进行切断,以使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99(如图8所示);步骤S60,基于所述导向部将引脚导入PCB板67的PCB孔68中。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当切断装置上的切刀与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形成预设夹角U(如图7所示)时,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切断后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于嵌入所述PCB板的PCB孔中;其中,所述预设夹角为1-89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基于步骤S50中,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切断后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基于这个导向部,使得在将电子元器件与PCB板的PCB孔组装时,引脚容易被引导插入,提高引脚与PCB板的连接成功率。其中,对于导向部而言,所述导向部的横截面(如图10所示)从末端开始径向尺寸逐渐增大,且导向部的切断端面88与所述引脚轴线X所成最小夹角为锐角;本优选实施例对于导向部的横截面、切断端面进行限定,以清楚地限定导向部的具体结构。有益效果:基于这个横截面从末端开始径向尺寸逐渐增大,非常有利于将引脚本体导入PCB孔内。其中,所述导向部带有尖端200(如图10所示),所述导向部的横截面从尖端开始径向尺寸逐渐增大,本优选实施例对于导向部的结构进行限定,基于这个尖端,尖端的尺寸以微米计算,这样在将引脚导入到PCB孔中,尖端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将引脚导入到PCB孔中。参考图9,图9
技术介绍
中所描述的传统切断方法所导致的引脚末端端面示意图。传统的切断方法使得引脚所形成的传统末端端面100大多数为圆形(如图9所示,基本为平的,没有尖端,这样不利于后续引脚与电路板连接,且这种传统的经过横切所形成的平引脚,在导入到PCB孔过程中,非常困难,往往需要设定好一个角度,对准才能插入,非常繁琐)。参考图5、图6和图7,图5为切断装置中切刀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一刀刃口的示意图,图7为切断原理示意图。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切刀包括第一刀组70和第二刀组80,所述第一刀组70开设有第一刀刃口170,所述第二刀组80设有第一刀尖180,所述第一刀尖180可嵌入至所述第一刀刃口170内,所述第一刀刃口为斜刀刃口;所述斜刀刃口表示的是,所述第一刀刃口170与第一刀组的底面171成第一夹角α,所述第一夹角α包括1-89度;需要注意的是,参照切断原理示意图,电子元器件的引脚66;所述第一刀尖嵌入刀第一刀刃口时,所形成的切痕方向48与引脚66成预设夹角U。如图3、图4、图11和图12所示,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切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未闭合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闭合后的示意图。如图3、图4、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切断装置包括第一刀座41、第二刀座42、第一导向轴45、第二导向轴46、第一套筒47和第二套筒48,所述第一刀座4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201,所述第二刀座42上开设有第三通孔200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套筒48套设在第二导向轴46上并固定在第二通孔201内,所述第二套筒套47设在第一导向轴45上并固定在第三通孔200内,所述第一导向轴45的一端嵌入第三通孔200中,另一端嵌入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二导向轴46的一端嵌入第二通孔中,另一端嵌入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一刀组70固定在所述第一刀座41上,所述第二刀组80固定在所述第二刀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以使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步骤S60,基于所述导向部将引脚导入PCB板的PCB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利用切断装置上的切刀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进行切断,以使所述引脚的末端形成导向部;步骤S60,基于所述导向部将引脚导入PCB板的PCB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带有尖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包括第一刀组和第二刀组,所述第一刀组开设有第一刀刃口,所述第二刀组设有第一刀尖,所述第一刀尖可嵌入至所述第一刀刃口内,所述第一刀刃口为斜刀刃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子元器件引脚的导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断装置包括第一刀座、第二刀座、第一导向轴、第二导向轴、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智军谢元斌史维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汉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