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驱动盘及应用该汽车驱动盘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679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驱动盘及应用该汽车驱动盘的汽车,包括盘体和设于盘体外圈上的齿圈,盘体包括与齿圈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弯折部、与弯折部连接的平面部、以及设于中间位置且与平面部连接的凸起部,凸起部远离平面部向外突出,且凸起部的凸面与齿圈的一端端面相齐平,齿圈靠近凸起部的凸面的一端面上设有齿圈切入角,且齿圈经过调质处理,齿圈切入角设置于其工作时所受力的端面上,凸起部上设有一中心孔、以及围绕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曲轴安装孔,平面部上设有围绕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减刚度孔、以及设于每个减刚度孔外周的液力变矩器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汽车驱动盘,解决现有汽车驱动盘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怠速启停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驱动盘及应用该汽车驱动盘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驱动盘及应用该汽车驱动盘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已达到一个惊人的数量。节能减排问题已是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消除怠速工况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油耗的浪费和废气的排放,因此政府也对消除怠速工况技术越来越重视。由于频繁的起步和停车十分耗油,因此配备有怠速启停功能的汽车能够实现更加节省油耗的效果,其约可节省5%-10%的油耗。当发动机自动熄火时,尾气排放为零。现有技术中,有怠速启停功能的汽车当遇到红灯或堵车时,车速低于3km/h,发动机将自动熄火。当驾驶员重新踏下离合器、油门踏板或松抬刹车的瞬间,起动机将快速启动发动机。因此发动机需要频繁熄火和启动,这就要求起动机的齿轮需频繁的与汽车驱动盘齿圈啮合、分离。现有有怠速启停功能的整车,对汽车驱动盘总成需满足启停次数30万次要求,而现有不带怠速启停功能的汽车驱动盘启动次数为5万次左右,远远无法满足有怠速启停需求的汽车驱动盘寿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盘及应用该汽车驱动盘的汽车,解决现有汽车驱动盘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怠速启停要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驱动盘,包括盘体和设于所述盘体外圈上的齿圈,所述盘体包括与所述齿圈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弯折部、与所述弯折部连接的平面部、以及设于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平面部连接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平面部向外突出,且所述凸起部的凸面与所述齿圈的一端端面相齐平,所述齿圈靠近所述凸起部的凸面的一端面上设有齿圈切入角,所述齿圈切入角设置于其工作时所受力的端面上,且所述齿圈经过调质处理,所述凸起部上设有一中心孔和围绕所述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曲轴安装孔,所述平面部上设有围绕所述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减刚度孔、以及设于每个所述减刚度孔外周的液力变矩器安装孔。本技术提供的汽车驱动盘,通过在齿圈上设置有齿圈切入角,使得汽车驱动盘与起动机的齿轮之间进行啮合以及分离时能够更加的顺畅,同时对齿圈进行调质处理后,可以大大的增加齿圈的刚性,使得由于可以更加顺畅以及刚度足够的进行啮合以及分离,从而增加了汽车驱动盘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摩擦、不顺畅导致的寿命损害,解决了现有汽车驱动盘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怠速启停要求的问题。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汽车驱动盘,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齿圈切入角与所述齿圈的端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70度。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上还设有用于曲轴定位的曲轴定位孔,所述曲轴定位孔与所述曲轴安装孔处于同一圆周上。进一步地,所述减刚度孔呈腰型,所述减刚度孔的尺寸大小大于所述中心孔的尺寸大小。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凹面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厚度与所述凸起部突出的厚度相同,所述中心孔、所述曲轴安装孔、以及所述曲轴定位孔贯穿所述加强板。进一步地,所述齿圈的两侧内廓设有一倒角,所述弯折部大致呈钩型,所述盘体和所述齿圈之间的连接处设有数段呈弧形设置的焊接块,所述焊接块均匀的镶嵌设置于所述盘体的所述弯折部的弧形外圈以及所述齿圈的内壁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中。进一步地,在一所述液力变矩器安装孔的一侧边上设有多个平衡孔。进一步地,所述齿圈的齿顶硬度不低于HRC5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盘,所述汽车上安装有上述所述的汽车驱动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汽车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汽车驱动盘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汽车驱动盘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圈Ⅰ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圈Ⅱ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主要元素符号说明汽车驱动盘10盘体20齿圈30焊接块40弯折部21平面部22凸起部23加强板24齿圈切入角31减刚度孔221液力变矩器安装孔222平衡孔223中心孔231曲轴安装孔232曲轴定位孔23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汽车驱动盘10,包括盘体20和设于盘体20外圈上的齿圈30,其中,该盘体20为采用板材一体冲压成型的盘状结构,如图4所示,该盘体20包括与齿圈30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弯折部21、与弯折部21连接的平面部22、以及设于中间位置且与平面部22连接的凸起部23,其中该盘体20大致呈凸型,其凸起部23远离平面部22向外突出,且该凸起部23的凸面与齿圈30的一端端面相齐平,该凸起部23的凸面用于与起动机一侧连接。其中该凸起部23的凹面上焊接有加强板24,该加强板24的厚度与凸起部23突出的厚度大致相同,此时盘体20上通过设置的加强板24,使得该平面部22远离凸起部23凸面的端面与加强板24的端面大致齐平,且加强了盘体20的使用结构强度,以满足汽车驱动盘10的结构强度要求。进一步地,该齿圈30的两侧内廓设有一倒角,该盘体20的弯折部21大致呈钩型,该盘体20和齿圈30之间的连接处设有数段呈弧形设置的焊接块40,该焊接块40均匀的镶嵌设置于盘体20的弯折部21的弧形外圈以及齿圈30的内壁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中,并通过焊接方式实现该焊接块40与该盘体20以及齿圈30的固定连接,其中焊接块40用于加强盘体20与齿圈30的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该焊接块40的数量为8段,其均匀分布在盘体20的外圈上,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焊接块40的数量还可以为其他,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进一步地,该齿圈30靠近凸起部23的凸面的一端面上设有齿圈切入角31,且该齿圈30经过调质处理,其齿圈30的齿顶硬度不低于HRC52,其中该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驱动盘及应用该汽车驱动盘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驱动盘,包括盘体和设于所述盘体外圈上的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包括与所述齿圈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弯折部、与所述弯折部连接的平面部、以及设于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平面部连接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平面部向外突出,且所述凸起部的凸面与所述齿圈的一端端面相齐平,所述齿圈靠近所述凸起部的凸面的一端面上设有齿圈切入角,所述齿圈切入角设置于其工作时所受力的端面上,且所述齿圈经过调质处理,所述凸起部上设有一中心孔和围绕所述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曲轴安装孔,所述平面部上设有围绕所述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减刚度孔、以及设于每个所述减刚度孔外周的液力变矩器安装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驱动盘,包括盘体和设于所述盘体外圈上的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包括与所述齿圈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弯折部、与所述弯折部连接的平面部、以及设于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平面部连接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平面部向外突出,且所述凸起部的凸面与所述齿圈的一端端面相齐平,所述齿圈靠近所述凸起部的凸面的一端面上设有齿圈切入角,所述齿圈切入角设置于其工作时所受力的端面上,且所述齿圈经过调质处理,所述凸起部上设有一中心孔和围绕所述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曲轴安装孔,所述平面部上设有围绕所述中心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减刚度孔、以及设于每个所述减刚度孔外周的液力变矩器安装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驱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切入角与所述齿圈的端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7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驱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上还设有用于曲轴定位的曲轴定位孔,所述曲轴定位孔与所述曲轴安装孔处于同一圆周上。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新艾武平林宏超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