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扫地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4140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4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包括控制单元,行走单元,清洁单元,控制单元与行走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工作空间前进、后退或转弯,控制单元与清洁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前进、后退或转弯过程中对工作空间进行清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通过

Intelligent sweeping robot

The intelligent sweeping robot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control unit, a walking unit, a cleaning unit, a control un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walking unit and controls the intelligent sweeping robot to move forward, backward or turn in the working space, and a control un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cleaning unit and controls the intelligent sweeping robot to move forward, backward or turn. During the bending process, the workspace is cleaned. The intelligent sweeping robot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passes throu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扫地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智能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智能扫地机器人,主要用于对待工作空间的卫生清洁工作。
技术介绍
目前,扫地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家庭中,因扫地机器人具备清扫功能而受到亲睐。扫地机器人清洁功能的实现多利用置于底部的滚刷和底部一侧或两侧的边刷完成对小颗粒垃圾的收集,从而实现对各种不同材质地面的清洁。衡量其清洁效率,发现除风机吸力、滚刷转速以外,滚刷形状也是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当下多数扫地机器人上配置的是V型滚刷,其对垃圾具有一定的聚拢效果,但装配难度大,结构复杂。现亟需设计开发出一款垃圾聚拢效果好且装配简单的滚刷,将其配置于扫地机器人,以提升扫地机器人的清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能够通过聚积部将垃圾有效聚拢,且通过两组支撑部实现滚刷整体的简易装配,解决了现有滚刷结构复杂且垃圾聚拢效果欠佳的问题。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智能扫地机器人,包括控制单元,行走单元,清洁单元,控制单元与行走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工作空间前进、后退或转弯,控制单元与清洁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前进、后退或转弯过程中对工作空间进行清洁,其特征在于,清洁单元包括滚刷,滚刷包括转轴、支撑部及刷体,支撑部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筒体结构且其通过转轴可旋转地固定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底部,刷体的形状为″″且其与支撑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刷体包括设置在刷体中间位置的用于聚集垃圾的聚积部及用于将垃圾导向至聚积部的导向部。进一步地,同一个刷体包括两个导向部且其对称设置于聚积部两侧,导向部的边缘相对于聚积部所在平面垂直距离随着其远离聚积部而增大。进一步地,支撑部外表面设置有″⊥″形凹槽,刷体底端通过″⊥″形凹槽与支撑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转轴两侧分别与一组支撑部卡接,转轴外表面轴向开设有固定凹槽,支撑部内表面向轴心侧伸出固定凸柱,固定凸柱与固定凹槽相互配合卡接。进一步地,固定凸柱与固定凹槽的数量相同且均不少于两组。进一步地,转轴外表面径向开设限制凹槽,支撑部内表面对应设置有限制凸柱,限制凸柱与限制凹槽相互配合卡接。进一步地,刷体包括胶刷条和/或毛刷条。进一步地,当刷体包括胶刷条和毛刷条时,胶刷条与毛刷条交叉卡接在支撑部上。有益效果:①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通过″″刷体能够将垃圾颗粒聚拢到智能扫地机器人底部中间位置的吸尘口处,提高垃圾聚拢效率。②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通过导向部的曲面结构,增大了其与垃圾接触的面积,提高了导向部对垃圾的导向能力,从而提高垃圾聚拢与收集的能力。③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通过两组支撑部使刷体与转轴固定从而形成完整滚刷结构,装配工艺简单,降低装配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智能扫地机器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清洁单元分解图;图3为清洁单元结构示意图;图4为清洁单元局部剖视图;图5为清洁单元聚拢垃圾颗粒的示意图;图6为转轴与支撑部装配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放大图;图8为图6中C处放大图;图9为清洁单元轴向剖视图;图10为图9中A处放大图;图11为全部装配胶刷条的清洁单元结构示意图;图12为全部装配毛刷条的清洁单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附图1-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包括控制单元,行走单元2,清洁单元1,控制单元与行走单元2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1000在工作空间前进、后退或转弯,控制单元与清洁单元1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1000在前进、后退或转弯过程中对工作空间进行清洁。清洁单元1包括滚刷20,以及一组或两组边刷,边刷能够将位于智能扫地机器人两侧的垃圾聚拢到滚刷20处,见附图1。滚刷20包括转轴21、支撑部22及刷体200,支撑部22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筒体结构且其通过转轴21可旋转地固定在智能扫地机器人1000的底部,刷体200的形状为″″且其与支撑部22固定连接。刷体200包括设置在刷体200中间位置的用于聚集垃圾的聚积部200a及用于将垃圾导向至聚积部200a的导向部200b,见附图5。同一个刷体200包括两个导向部200b且其对称设置于聚积部200a两侧,同一个刷体200包括两个导向部200b且其对称设置于聚积部200a两侧,导向部200b的边缘相对于聚积部200a所在平面垂直距离随着其远离聚积部200a而增大,见附图3和5。支撑部22外表面设置有″⊥″形凹槽,刷体200底端通过″⊥″形凹槽与支撑部22固定连接,见附图4。除上述″⊥″形凹槽外,支撑部也可通过其他形状的凹槽或其他同类结构实现刷体200与支撑部22的固定。转轴21两侧分别与一组支撑部22卡接,转轴21外表面轴向开设有固定凹槽210a,支撑部22内表面向轴心侧伸出固定凸柱220b,固定凸柱220b与固定凹槽210a相互配合卡接,固定凸柱220b与固定凹槽210a的数量相同且均不少于两组,见附图7和8。转轴21外表面径向开设限制凹槽210a′,支撑部22内表面对应设置有限制凸柱220b′,限制凸柱220b′与限制凹槽210a′相互配合卡接,见附图7和10。刷体200包括胶刷条2000和毛刷条3000,当刷体200包括胶刷条2000和毛刷条3000时,胶刷条2000与毛刷条3000交叉卡接在支撑部22上,见附图2、3、4、5和9。刷体200包括胶刷条2000,见附图11。刷体200包括毛刷条3000,见附图12。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需要理解,″中间位置″、″底部″、″内部″等指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是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并非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但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载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扫地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1.智能扫地机器人,包括控制单元,行走单元,清洁单元,控制单元与行走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工作空间前进、后退或转弯,控制单元与清洁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前进、后退或转弯过程中对工作空间进行清洁,其特征在于,清洁单元包括滚刷,滚刷包括转轴、支撑部及刷体,支撑部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筒体结构且其通过转轴可旋转地固定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底部,刷体的形状为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扫地机器人,包括控制单元,行走单元,清洁单元,控制单元与行走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工作空间前进、后退或转弯,控制单元与清洁单元电连接并控制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前进、后退或转弯过程中对工作空间进行清洁,其特征在于,清洁单元包括滚刷,滚刷包括转轴、支撑部及刷体,支撑部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筒体结构且其通过转轴可旋转地固定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底部,刷体的形状为且其与支撑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刷体包括设置在刷体中间位置的用于聚集垃圾的聚积部及用于将垃圾导向至聚积部的导向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同一个刷体包括两个导向部且其对称设置于聚积部两侧,导向部的边缘相对于聚积部所在平面垂直距离随着其远离聚积部而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新忠甘嵩凡海洋韦宜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匠龙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