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335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嵌装有侧板,所述侧板的顶部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外部套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连接有减震板,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承载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连杆的侧面上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外侧面与侧板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横向减震柱,所述滑块的底部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顶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减震效果好,通用型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加工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减震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电机一般直接安装在安装座上,电机震动较大,噪声剧烈,对动力的传输产生不利的影响,降低了电机的使用寿命;或者在电机的底部增加减震结构,来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由于电机各处震动大小不同,一般的减震结构只能对电机整体践行减震,电机局部震动的差异则无法消除,减震效果不好;一般的减震结构只能用于单一的电机安装,即安装脚分布为固定的电机,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机或同类型而安装脚分布不同的电机,则无法通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嵌装有侧板,所述侧板的顶部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外部套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连接有减震板,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承载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连杆的侧面上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外侧面与侧板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横向减震柱,所述滑块的底部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顶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滑槽,所述滑块和推板均嵌装在第二滑槽内,缓冲板的侧面连接有阻尼圈,所述阻尼圈的外侧面与底座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缓冲板的底面与底座的顶面之间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纵向减震柱。优选的,所述承载板、安装板和减震板均为等分的扇形板结构,承载板和安装板上对应地设置有两个螺纹孔,两个螺纹孔沿承载板的中心线分布,承载板和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在定位板的下部和上部。优选的,所述定位板上设有多组定位孔,定位孔沿定位板的径向等距分布,每组定位孔包括两个通孔,两个通孔的中心距与承载板上的螺纹孔的中心距相等。优选的,所述缓冲板的侧面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辐板,侧板的侧面设置有方形通孔,辐板穿入方形通孔内。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外侧面上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螺栓,螺栓位于底座内部的一端与侧板的底部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底面与侧板的顶面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套设在导杆的外部。优选的,所述横向减震柱和纵向减震柱均包括柱体和套设在柱体外部的弹簧。本技术中,采用圆周阵列分布的多组减震单元,使得各处的减震缓冲力分布均衡,既能实现整体协调减震,又能实现局部差异性减震,减震效果好;采用间距可调的安装板结构,可适应多种电机的安装,通用型强;本技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加工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的缓冲板上部各结构的分布示意图。图中:1底座、2侧板、3导杆、4承载板、5定位板、6安装板、7减震板、8连杆、9滑块、10推板、11横向减震柱、12缓冲板、13阻尼圈、14纵向减震柱、15第一滑槽、16第二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内部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滑槽15,第一滑槽15内嵌装有侧板2,底座1的外侧面上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螺栓,螺栓位于底座1内部的一端与侧板2的底部螺纹连接,侧板2的顶部设置有导杆3,导杆3的外部套接有承载板4,承载板4的底面与侧板2的顶面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套设在导杆3的外部,承载板4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5,定位板5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6,安装板6的顶部连接有减震板7,承载板4、安装板6和减震板7均为等分的扇形板结构,承载板4和安装板6上对应地设置有两个螺纹孔,两个螺纹孔沿承载板4的中心线分布,定位板5上设有多组定位孔,定位孔沿定位板5的径向等距分布,每组定位孔包括两个通孔,两个通孔的中心距与承载板4上的螺纹孔的中心距相等,承载板4和安装板6通过螺栓连接在定位板5的下部和上部,承载板4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8,连杆8远离承载板4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9,滑块9远离连杆8的侧面上连接有推板10,推板10的外侧面与侧板2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横向减震柱11,滑块9的底部连接有缓冲板12,缓冲板12的侧面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辐板,侧板2的侧面设置有方形通孔,辐板穿入方形通孔内,缓冲板12的顶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滑槽16,滑块9和推板10均嵌装在第二滑槽16内,缓冲板12的侧面连接有阻尼圈13,阻尼圈13的外侧面与底座1的内侧面滑动连接,缓冲板12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之间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纵向减震柱14,横向减震柱11和纵向减震柱14均包括柱体和套设在柱体外部的弹簧。工作原理:本技术在使用时,将电机放置在减震板7的上方,并通过连接螺栓使电机的安装脚固定在安装板6上,电机工作产生震动时,震动通过减震板7初步减震后传递至承载板4上,承载板4的上下震动推动其底部的连杆8转动,并驱动滑块9向一侧往返移动和上下移动,滑块9推动推板10在第二滑槽16中移动,通过横向减震柱11将震动吸收减弱,滑块9下压缓冲板12,通过缓冲板12底部的纵向减震柱14将震动吸收减弱,同时缓冲板12侧面的阻尼圈13与底座1之间的摩擦力,将震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通过底座1将热量散发出去;当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电机时,将承载板4底部的用于连接安装板6的螺栓取下,转动底座1外侧的螺栓,使侧板2在第一滑槽15内移动,侧板通过导杆3牵引承载板4与侧板2同步移动,当承载板4上的螺纹孔与定位板5上的另一组定位孔相对应时,移动安装板6,使安装板6上的螺纹孔与承载板4上的螺纹孔重新对应,将承载板4底部的用于连接安装板6的螺栓重新连接,完成安装板6的重新定位,以此设定新的安装位置,用于安装新的电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滑槽(15),所述第一滑槽(15)内嵌装有侧板(2),所述侧板(2)的顶部设置有导杆(3),所述导杆(3)的外部套接有承载板(4),所述承载板(4)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5),所述定位板(5)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6),所述安装板(6)的顶部连接有减震板(7),所述承载板(4)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8),所述连杆(8)远离承载板(4)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9),所述滑块(9)远离连杆(8)的侧面上连接有推板(10),所述推板(10)的外侧面与侧板(2)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横向减震柱(11),所述滑块(9)的底部连接有缓冲板(12),所述缓冲板(12)的顶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滑槽(16),所述滑块(9)和推板(10)均嵌装在第二滑槽(16)内,缓冲板(12)的侧面连接有阻尼圈(13),所述阻尼圈(13)的外侧面与底座(1)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缓冲板(12)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之间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纵向减震柱(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滑槽(15),所述第一滑槽(15)内嵌装有侧板(2),所述侧板(2)的顶部设置有导杆(3),所述导杆(3)的外部套接有承载板(4),所述承载板(4)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5),所述定位板(5)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6),所述安装板(6)的顶部连接有减震板(7),所述承载板(4)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8),所述连杆(8)远离承载板(4)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9),所述滑块(9)远离连杆(8)的侧面上连接有推板(10),所述推板(10)的外侧面与侧板(2)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横向减震柱(11),所述滑块(9)的底部连接有缓冲板(12),所述缓冲板(12)的顶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滑槽(16),所述滑块(9)和推板(10)均嵌装在第二滑槽(16)内,缓冲板(12)的侧面连接有阻尼圈(13),所述阻尼圈(13)的外侧面与底座(1)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缓冲板(12)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之间连接有阵列分布的多个纵向减震柱(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用电机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4)、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妹军王晓平王丽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酉中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