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2578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1:14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通过驻室间相互连接,再通过通气支臂(9)中的外部气源管路注气,完成由二次流管路(7)到喷管模型(8)的喷射进程。

A gas transfer section device for a dual throat thrust vectoring nozzle model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gas supply switching section device for a double throat thrust vector nozzle model, comprising a connecting air channel (1), a connecting flange (2), a first chamber (3), a first gas source pipeline (4), a second gas source pipeline (5), a second chamber (6), a secondary flow pipeline (7), a nozzle model (8), an air support arm (9), an external support pipeline (12), and a gas supply section (13), passing through. The stationary chamber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then the injection process from the secondary flow pipeline (7) to the nozzle model (8) is completed by injecting air through the external air source pipeline in the ventilating arm (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属于风洞实验领域。
技术介绍
喷流干扰问题是高超声速绕流中一种典型的复杂流动现象。超音速飞行器尾喷管所产生的高温高速喷流与飞行器绕流相互干扰形成的复杂干扰流场,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稳定性、操纵性以及升力、阻力等气动特性,对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控制特性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矢量喷流对超声速飞行器后体的气动特性影响更加显著,因此,研究矢量喷流对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风洞喷流模拟试验是研究飞行器尾喷管矢量喷流干扰效应的重要手段。喷管模型内部通气管路与外部气源连接的转接装置设计是双发推力矢量试验喷管模型关键技术之一。首先该转接装置要减小管路压力损失,同时要满足双发推力矢量喷管的等压传送要求、高压密封性、主/次流同时供气的要求。由于喷管模型内部空间有限,管路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合理安排。现今国内生产型风洞亚跨超风洞关于推力矢量气动干扰方面的研究一般以单发设计居多,无法满足双发四代机的推力矢量风洞试验供气转接要求;双发推力矢量喷流实验需要对喷管模型实现等压均匀的供气管路系统,这是与单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所述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均位于供气段体(13)上,所述第一驻室(3)、第二驻室(6)分别设置于供气段体(13)下层且相邻安装并互相连通,所述第一气源管路(4)设置于第一驻室(3)下端,所述第二气源管路(5)设置于第二驻室(6)下端,所述第二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所述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均位于供气段体(13)上,所述第一驻室(3)、第二驻室(6)分别设置于供气段体(13)下层且相邻安装并互相连通,所述第一气源管路(4)设置于第一驻室(3)下端,所述第二气源管路(5)设置于第二驻室(6)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敬玉陈强唐亚丽董金刚欧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