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义雄专利>正文

缝扣机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809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缝扣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有传动装置(1)、钮扣夹掣装置(2)、钮扣移位装置(3)、吸附器(4)、夹持器(5)和置物槽(105),其中传动装置(1)是设在底座的下方,钮扣移位装置(3)是设在底座上,而钮扣夹掣装置(2)是设在钮扣移位装置(3)的上方,置物槽(105)是设在本体的后端,在置物槽(105)的底面设置有吸附器(4),而夹持器(5)则设在本体的前端; 所说的钮扣移位装置(2),它具有一移动架(32),在移动架(32)后方枢设有一连杆(313),并在该连杆(313)一端同时枢接一拨钮(31)及一定位杆(312),将定位杆(312)的端部枢接于本体的固定位置,且在拨钮(31)的下方配合于一圆弧形轨道(311); 所说的传动装置(1)是具有一传动轴(104),在传动轴(104)的前、后段各设有一前确动凸轮(1044)与一后确动凸轮(1044)来分别控制钮扣移位装置(3)的前置板(34)及移动架(32)的左、右摆动,在传动轴(104)前方设有一驱动凸轮(1043),在传动轴(104)的最前端设有一钩线器(1045),在传动轴(104)的后方活动地设有一结合活动齿轮(10411)的后确动凸轮(1041),且固定地设有一被动齿轮(1042),并独立设有一马达(10),在马达(10)的主动齿轮(101)与传动轴(104)的被动齿轮(1042)之间设有变速齿轮组;。(*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缝纫机械中的一种缝扣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具有简单传动结构,且能将缝扣机本体稳固地设于平面上以供使用的装置。缝制钮扣是制作服装时几乎必做的工作。传统上,大量缝制钮扣的厂商,都是使用钮扣缝制专用机做缝合工作,然而这种机器属于较大型的设备,对于并非时常使用的一般家庭并不适用。因此,后来便开发出供手握的迷你型缝扣机,然而,无论是电动或手动的手握型迷你缝扣机,由于体积过小而造成使用时不方便,于是另一种桌上型缝扣机便问市;但是无论是何种型式的缝扣机,其结构大体上离不开包括有一钮扣夹掣装置,一钮扣移位装置和一传动装置,该钮扣夹掣装置是用于将钮扣固定,以便车缝;而钮扣移位装置是用以控制钮扣夹掣装置及钮扣作前后左右移动,以使缝针在升降时得以在不同的行程中插入钮扣上不同的洞孔而完成车缝;传动装置则是提供缝针升降以及钮扣移动运动时所需的动力。其中,对于钮扣移动装置及钩线器运转的动力又是分别以两组不同的动力系统来驱动,因此整体结构显得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而一般桌上型缝扣机仅仅是利用一夹持器设于机体的前面,藉以将机体夹固于桌面等平台上,然而,仅藉由单纯的夹持器并不能保证机体能获得稳固的固持,而在机器震动一段时间以后便容易松脱。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主要由钮扣夹掣装置、钮扣移位装置、传动装置、置物槽、夹持器及吸附器组成的缝扣机的改良结构,它不仅可以使整体结构简单,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使本体稳固地设置在平面上。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是由钮扣夹掣装置、钮扣移位装置、传动装置、置物槽、夹持器和吸附器所组成。该钮扣夹掣装置是设于钮扣移位装置上,该钮扣移位装置是具有一移动架,在移动架后方设有一连杆,并在该连杆一端同时枢接一拨钮及一定位杆,将定位杆的端部枢设于本体的固定位置,且拨钮的下方配合于一园弧形轨道,藉以在拨动拨钮时可控制移动架的前后移动;该传动装置是具有一传动轴,在传动轴的前、后段各设有一前确动凸轮与一后确动凸轮,用以分别控制钮扣移动装置的前置板及移动架作左、右摆动,并在传动轴前方设有一驱动凸轮以控制拨线钩左、右摆动,在传动轴的最前端设有一个钩线器,在传动轴旋转时,可同时令该钩线器转动以钩勒缝线,藉以使缝针往复升降而穿过同钩线器所钩出的线圈并予以打结而对钮扣进行缝合。传动装置在传动轴的后方活动地设有一结合活动齿轮的后确动凸轮,且固定地设有一被动齿轮。同时,独立设有一马达,在马达的主动齿轮与传动轴的被动齿轮之间设以变速齿轮组,藉以在马达运转时同时驱动移动架及前置板左右摆动,且同时令钩线器对缝线进行钩勒以形成线圈;另外,在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置物槽,在置物槽的底面设有数个吸附器,而在本体的前端设有一夹持器,藉由该吸附器可将本体稳置于平面上,并以夹持器将本体夹固。此外,在置物槽的内两侧设有轨条,以及在本体的后方两侧设有对应该轨条的轨槽,使轨条与轨槽可滑入配合而将置物槽组合于本体。本技术的特点在于结构简单,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可以稳固地设置在桌面或平面上,以提供方便地操作条件,因此本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将钮扣夹掣装置设于钮扣移位装置上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钮扣移位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钮扣移位装置的拨钮向右拨动而使移动架向前移动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钮扣移位装置的拨钮向左拨动而使移动架向后移动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传动装置的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图6的侧视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的变速齿轮组的剖面图。图9是本技术的移动架结构的俯视平面图。图10是本技术的后确动凸轮将移动架控制于中间位置的剖面图。图11是本技术的移动架向右偏摆的俯视平面图。图12是本技术的后确动凸轮控制移动架向右偏摆的平面剖视图。图13是本技术的移动架向左偏摆的俯视平面图。图14是本技术的后确动凸轮控制移动架向左偏摆的平面剖视图。图15是本技术的置物槽可活动地配合本体的立体分解图。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主要包含有传动装置(1)、钮扣夹掣装置(2)、钮扣移位装置(3)、置物槽(105)、夹持器(5)和吸附器(4)。桌上型缝扣机,如图1、2所示,主要是在机体设有底座和悬臂,在悬臂端部设有一个可作上下升降的缝针,并藉由设于悬臂内的连动机构控制该缝针作上下升降的动作。在底座内部设有一传动装置(1),在底座上设有钮扣移位装置(3),并在钮扣移位装置(3)上设有钮扣夹掣装置(2),藉由钮扣夹掣装置(2)将所欲缝合的钮扣夹固,而启动电源后藉由传动装置(1)驱动钮扣移位装置(3)作左右摆动,且前置板(34)作前后移动,同时使缝针带动缝线上下升降以插刺钮扣的洞孔而进行车缝。在图2、3并配合图6至图8,设于底座的传动装置(1)、钮扣移位装置(3)与钮扣夹掣装置(2)是设在一起的。该传动装置(1)包括有一马达(10),在马达(10)设有一主动齿轮(101),另设有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变速齿轮组啮合于主动齿轮(101),又枢设有一被动小齿轮(102)与变速齿轮组啮合,自该变速齿轮组传动一齿轮以同时驱动悬臂内的连动机构而控制缝针作升降运动。在本体侧,枢设有一手轮(103),该手轮(103)结合有一齿轮呈与被动小齿轮(102)啮合,在马达(10)运转时,可同时驱动手轮(103)旋转,反之,以手转动手轮(103)时,也可令变速齿轮组运转,该手轮(103)的目的是在于缝针位于下死点时。藉由手动方式将其提高以利于缝针下降进行车缝。在底座下枢设有一传动轴(104),该传动轴(104)的后端固设有一被动齿轮(1042),并活动地套设有一活动齿轮(10411),该活动齿轮(10411)是与一后确动凸轮(1041)一体成型制成,并使被动齿轮(1042)及活动齿轮(10411)同时啮合于变速齿轮组的不同齿轮而同时令传动轴(104)及后确动凸轮(1041)被驱动;在传动轴(104)的前段固设有一前确动凸轮(1044),并在前确动凸轮(1044)一体设有一形成凹沟形状凸轮曲线的驱动凸轮(1043),且在传动轴(104)的最前端设有一钩线器(1045),该钩线器(1045)是形成为具有一爪部,用以将由缝针带下的缝线钩勒成一线圈以供缝针下降时穿设打结。在图3所示,本技术的钮扣移位装置(3)包括有一藉由枢轴(321)枢设于本体的移动架(32),在移动架(32)后方枢设有一连杆(313),并在该连杆(313)一端同时枢接一拨钮(31)及一定位杆(312),该拨钮(31)的上面形成有一呈尖楔形的尖凸条(310),并将定位杆(312)的端部枢设于本体的固定位置;另在拨钮(31)的下方设有一沟槽,将该沟槽配合设在本体上的一圆弧形轨道(311),藉由此连杆机构,使得在拨动拨钮(31)时,得以带动移动架(32)作前、后的移动;如图4所示,将拨钮(31)往右拨动时,该移动架(32)即向前移动,而将拨钮(31)往左拨动时,则移动架(32)即向后移动,据以使夹固在夹掣装置(2)的钮扣洞孔得以往复变换位置而穿插缝线;在图8中,对于拨钮(31)的拨动位置的行程大小,则是藉由设于本体后方的齿板(36)予以控制,该齿板(36)是形成为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义雄
申请(专利权)人:周义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