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针双链线迹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473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针双链线迹缝纫机,可在不采用上包覆线完成缝纫后形成线链时,防止形成线环或右缝纫线过于松弛。在缝纫针杆的下端固定一个U形导架,其相对两端具有一对线孔,一个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缝纫线提升机构固定在机架上,位于上述两个线孔之间。凸形工作表面的上半部具有直线形状,其下半部具有弯曲形状。穿过上述线孔的右缝纫线和上述凸形工作表面相接触,当U形导架随着缝纫针杆一起下降时,使右缝纫线逐渐弯曲。(*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针双链线迹缝纫机,更具体地说,涉及的是一种双针或三针双链线迹缝纫机,用于平滑地形成与工件缝纫端部的线缝相接续的线链。一般说来,当采用缝纫机来缝纫工件时,如果通过连续地送入新的工件,使得缝纫操作能够连续进行,即使在到达工件的缝纫端部时也不停止缝纫机的运转,就能够提高缝纫的效率。例如,如附图6所示的双针双链线迹缝纫机5具有两个缝纫针2和3,它们以平行的方式固定在垂直运动的缝纫针杆1下端的左侧和右侧,钩圈器4从右侧穿过上述缝纫针,当在工件上形成线缝(例如美国联邦标准中的602、605、855型线迹等)时,由于接缝的上包覆线由针板6的舌部予以支持,就能够平滑地引出接续于工件缝纫端部和下一个工件上需要形成的线缝之间的线链。然而,当在工件上形成不具有上包覆线的其他类型的线缝时(例如美国联邦标准中的402、406、407型线迹等),由于不存在上包覆线,因此在工件的缝纫端部所形成的线链就不可能由针板6的舌部予以支持,线链会落入到朝舌部突出的U形孔中,被横向移动的钩圈器切断,因而不能进行连续缝纫操作。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平滑地拉出线链,对左、右缝纫线7、8和圈结线9分别提供了用于进行缝纫的缝纫线拉紧机构7a、8a、9a和用于形成线链的缝纫线拉紧机构7b、8b、9b,使上述缝纫线通过这两种拉紧机构,在缝纫端头处转换上述缝纫线拉紧机构,在进行缝纫时仅仅使用前者,在形成线链时仅仅使用后者。在其他情况下,对针板、推布齿条和压脚进行了改进。日本技术公开No.39-5653、No.61-25754、日本特许公开No.57-58191(美国专利No.4,186,676)、日本特许申请公开No.3-23887(美国专利No.5,027,728)和No.5-300991(美国专利申请No.08/151,481)中披露了这样的技术。为了平滑地引出线链,将两根缝纫线绞合成一根密集和紧凑的线链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为此,最好减小拉紧机构8b对右缝纫线8的拉紧力,同时增大拉紧机构9b对圈结线9的拉紧力。然而,当缝纫针3下降时,被放松的右缝纫线8会产生不规则的摆动;或者下垂套在靠近缝纫针3下端的钩圈器4上;或者不能获得足够的绞合,从而在某些情况下会在线链TC上形成如附图7所示的与工件W的缝纫端部S相邻接的小线环L。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针双链线迹缝纫机,它即使在不采用上包覆线的情况下进行缝纫,也能够平滑地引出线链。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它能够将右缝纫线充分放松,同时能够防止或者减小由于这种放松所带来的缝纫线线环和过分下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它包括一个U形导架,该导架上具有一对让缝纫线穿过的线孔,并安装在缝纫针杆的下端;一个缝纫线控制板,它具有一个在上述线孔之间垂直延伸的凸形工作表面,并被固定在缝纫机机架上。该凸形工作表面的上半部分具有与缝纫针杆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直线边缘,其下半部分具有倾斜弯曲的边缘。当上述U形导架随着缝纫针杆一起下降时,穿过上述线孔之间的右缝纫线的弯曲程度逐渐增大。在到达缝纫端部,并通过转换缝纫线拉紧机构来形成线链时,能够防止被放松和轻微下垂的右缝纫线随着缝纫针杆的下降而在凸形工作表面上半部分的直线边缘和下半部分的弯曲边缘上产生摆动,通过位于所述一对线孔之间的倾斜弯曲边缘使右缝纫线逐渐地产生弯曲,消除缝纫线的下垂,从而防止由于右缝纫线的突出而形成小的线环。这样,就能够平滑地引出线链。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它具有两个用于让圈结线通过的缝纫线导架,一个缝纫线提升凸轮从上述两个导架之间穿过,用于使圈结线产生弯曲。上述缝纫线导架和提升凸轮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可以调整的。通过改变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形成线链时,缝纫线提升凸轮对圈结线的提升量小于在进行缝纫时对圈结线的提升量,从而能够使所形成的线链更为紧凑。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为右缝纫线和圈结线分别提供第一和第二拉紧机构,以及一个拉紧力减小机构,用于在进行缝纫时解除第二拉紧机构对圈结线的作用,在形成线链时解除第二拉紧机构对右缝纫线的作用,从而防止在进行转换时缝纫线出现不正常的现象。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应该指出的是附图仅仅是为了便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用于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限制。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附图2是一些部件的透视图,用于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作用;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提升机构的平面图;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提升机构的前视图;附图5(A)是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拉紧机构的侧视图;附图5(B)是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拉紧机构的前视图;附图6是可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双链线迹缝纫机的透视图;附图7是透视图,显示了采用已知缝纫机所获得的工件的缝纫端部。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专利技术的缝纫机进行详细说明,与已知缝纫机所共有的部件可参见附图6。如附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缝纫机中,左缝纫针2和右缝纫针3以并列的方式固定在缝纫针夹具11上,该缝纫针夹具11安装在可上下移动的缝纫针杆1的下端。通过螺丝13将一个缝纫针补偿板12安装在缝纫针夹具11的前侧,采用一个弹性较小的弹簧为上述缝纫针补偿板12施加推力。在臂件14上形成一个垂直的穿孔,该臂件安装在上述缝纫针夹具11上,并朝着缝纫针夹具11的右侧突出。U形缝纫线导架15具有支持腿部16,通过使上述腿部16穿过上述穿孔,并通过一个位于任意高度上的螺丝17,将该U形缝纫线导架15安装在上述穿孔中。U形缝纫线导架15具有一对线孔18、19,它们位于U形叉件的相对两端,用于使右缝纫线8在水平方向上穿过上述线孔。在用于支持缝纫针杆21的缝纫机臂体20的头部21的前侧安装了一个缝纫线控制板24,可以通过一个槽口22和螺丝23来调整其横向位置。该缝纫线控制板24是空心的,形成了一个开口,其沿着上述开口的垂直方向延伸的内侧边缘用作一个凸形工作表面25,用于和右缝纫线8相接触并对之进行控制。在缝纫针杆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竖直部分25a形成了上述工作表面25的上半部分,它穿越贯穿上述线孔18、19的直线。工作表面25的下半部分朝着U形缝纫线导架15的叉件基部突出,逐渐接近上述叉件基部,形成了一个倾斜弯曲部分25b,同时在下半部分形成了另一个竖直部分。通过如附图6所示的缝纫线拉紧机构7a、7b、8a、8b,缝纫线提升机构26,安装在缝纫针杆1上端的缝纫线导架27,如附图1所示的缝纫线前导架28以及缝纫线补偿杆29来提供左缝纫线7和右缝纫线8。左缝纫线7通过缝纫针夹具11的缝纫线补偿板12,然后穿过缝纫针2上的针孔。另一方面,右缝纫线8由缝纫线补偿杆29提供,使之穿过位于缝纫线导架15前侧上的线孔18,经过缝纫线控制板24的开口,再穿过后线孔19,然后经过缝纫线补偿板12和缝纫针夹具11上的一个线孔11a,最后穿过右缝纫针3的针孔。通过如附图6所示的缝纫线拉紧机构9a、9b,一个弹簧导架30,一个缝纫线旋转提升机构31,以及一个缝纫线导架32,将圈结线9引导到钩圈器4。所采用的缝纫线旋转提升机构31可以是常用的缝纫线提升机构,它包括提升凸轮31c,该凸轮随着缝纫机的运转在线孔31a和31b之间转动,通过与穿过上述线孔的圈结线相接触,使得圈结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针双链线迹缝纫机,用于在工件上形成不具有上包覆线的双链线迹线缝,包括: 安装在缝纫针杆下端的左侧和右侧的至少两根缝纫针; 一个钩圈器,能够在缝纫针杆的右侧朝着缝纫针作往复移动; 多个缝纫线拉紧机构,用于对穿过所述缝纫针的缝纫线和穿过所述钩圈器的圈结线施加拉紧力; 一个缝纫线拉紧力转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缝纫线拉紧机构,在缝纫操作结束时,减小对右缝纫线的拉紧力,增大对圈结线的拉紧力,以便形成线链; 上述缝纫机进一步包括: 一个U形导架,固定在靠近缝纫针杆下端的位置上,在U形导架的相对两端具有一对线孔; 一个缝纫线控制板,固定在缝纫机的机架上,并具有朝下延伸的凸形工作表面; 所述凸形工作表面的上半部分是直线形的,在缝纫针往返运动方向上延伸;凸形工作表面的下半部分是弯曲形的,它从上述一对线孔之间穿过,当所述U形导架随着缝纫针杆的下降而下降时,由于所述线孔的下降,凸形工作表面的下半部分就使穿过所述线孔的右缝纫线逐渐产生弯曲。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隆西川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美马缝纫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