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1498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5 0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器件,其主要技术特征为在基底的边缘粘结金属电极用于电致变色器件中透明导电层或导电反射层与外接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可应用于智能变色镜以及变色窗等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能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反射面积或透过面积,同时能减少或省去密封胶中不溶粒子的使用,降低所述不溶粒子对电致变色器件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变色器件与驱动电源的连接方式。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电致变色材料在外加驱动电源下所发生的颜色的可逆变化。其在电致变色窗、汽车后视镜、电致变色眼镜、高分辨率光电摄像器材、光电化学能转换/储存器、军事伪装和装饰材料等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如附图1所示,电致变色器件的基本结构类似三明治,电致变色层置于由两个沉积有导电层的基底中间。为实现外加驱动电源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反射率或透过率的控制,外加电源主要是通过导线连接电致变色器件上夹于导电层边缘的电极条(US6064509、US5202787、US6594067)。为了将电极条夹于导电层,电致变色器件的前后基底往往在平行方向上偏移;或者如附图2所示结构,前后基底平行对称排列,电极条夹于前后基底边缘。但电极条的使用降低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反射面积或透过面积,且附图2所示结构难以降低电致变色层的厚度。对于溶液型电致变色层,在前后基底的边缘还采用绝缘胶(如附图1中15),以防止电致变色材料泄露。为了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前后基底保持平行和使其前后基底之间的间隔保持一致,一般在绝缘胶中加入玻璃、塑料或粘土等不溶粒子(US5790298、US6157480、US6195193)。其含量在绝缘胶中甚至达到40wt%以上。当外界环境导致电致变色器件变形时,所述不溶粒子易成为应力中心,从而影响使用寿命;此外,光线在玻璃、塑料或粘土等不溶粒子与绝缘胶的界面多重反射,会导致电致变色器件边缘与电致变色器件中间存在明显的色差。导致电致变色器件的颜色、清晰度和视觉显著不一致的问题。为此,US7414770采用可溶解于电致变色溶液中的组合物替代上述不溶粒子以起到固定间距的作用,所述组合物为胶囊的形式,外观为球形,可包含离子盐、电致变色材料、聚合物(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酯、聚醚、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硅烷、聚硅氧烷等)、氧化还原缓冲剂和紫外光稳定剂等,至少包含一种离子盐和聚合物。但上述含极性基团的聚合物(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酯、聚醚、聚甲基丙烯酸酯)易于与电致变色材料之间存在电子相互作用和增加电致变色溶液的粘度,从而影响效果,而聚硅烷和聚硅氧烷等在极性的电致变色溶液中的溶解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旨在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反射面积或透过面积,同时能减少或省去绝缘胶中的玻璃、塑料或粘土等不溶粒子的使用,降低所述不溶粒子对电致变色器件性能的影响。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其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相对表面均镀制有功能层;各功能层通过设置在边缘的绝缘胶围成密封的中空腔室;中空腔室内填充有溶液型电致变色层;所述的绝缘胶中镶嵌有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其中,第一金属电极通过第一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导电接触;第二金属电极通过第二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导电接触;所述的功能层均为透明导电层;或者,其中的任一功能层为透明导电层,另一功能层为导电反射层。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可向外延伸,以方便和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的形状优选为片状或块状,且上下平面平行。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结构A):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与两个基底上的功能层平面之间均设有绝缘胶;第一导电性密封胶贴合在第一金属电极的外端面并和第一基底上的功能层的外端面导电接触;第二导电性密封胶贴合在第二金属电极的外端面并和第二基底上的功能层的外端面导电接触。结构A中,进一步优选,靠近第二金属电极前端的第一基底功能层设置有隔离缺陷区;靠近第一金属电极前端的第二基底功能层设置有隔离缺陷区;电致变色溶液进入隔离缺陷区直接与基底平面接触。本专利技术第二种优选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结构B):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一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绝缘胶;第二金属电极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二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绝缘胶。结构A和B中,作为优选,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相对两侧。结构A和B中,进一步优选,第一金属电极的厚度为30—750μm;第二金属电极的厚度为30—750μm;第一金属电极的厚度与第二金属电极的厚度相同。结构A和B中,作为优选,插入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一金属电极的前端到第一基底的边缘的距离为2—5mm;插入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二金属电极的前端到第二基底的边缘的距离为2—5mm。本专利技术第三种优选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结构C):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同一侧;且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在基底的垂直投影部分或全部重叠;其中,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一导电性密封胶;第二金属电极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二导电性密封胶,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二金属电极之间设置绝缘胶。结构C中,优选地,插入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一金属电极的前端到第一基底的边缘的距离为2—5mm;插入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二金属电极的前端到第二基底的边缘的距离为2—5mm。作为优选,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独自选自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锡铟、氧化铟镓锌复合物、掺氟氧化锡、掺铝氧化锌和掺氟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透明导电层的膜层厚度介于80—500nm。所述的导电反射层包括在基底表面依次复合的金属层和透明导电层C的两层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的导电反射层包括依次复合的金属层、透明导电层C和折射层A的三层结构;其中,所述金属层复合在基底表面;所述的金属层的材料选自白金、银、金、铬、钌、铂、铑、铹或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透明导电层C的材料选自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锡铟、氧化铟镓锌复合物、掺氟氧化锡、掺铝氧化锌和掺氟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折射层A的材料为五氧化二铌、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钽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导电反射层为五层结构;其中,折射层A的表面还复合有折射层B和折射层C;其中,折射层B位于折射层A和折射层C之间;且折射层B的折射率低于折射层A和折射层C的折射率。在导电反射层中引入折射层,在透明导电层C与折射层界面处,光线部分发生折射部分发生反射,由于折射层的引入也能起到反射部分光线的功能,因此能够降低金属反射层对光的吸收,导电反射层对可见光的损失低于4%。优选地,所述折射层C的材料选自五氧化二铌、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钽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折射层B的材料选自二氧化硅、氟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溶液型电致变色层包含阳极电活性材料和阴极电活性材料;作为优选,所述阳极电活性材料选自三苯胺、取代的三苯胺、二茂铁、取代的二茂铁、二茂铁盐、取代的二茂铁盐、吩噻嗪、取代的吩噻嗪、噻嗯、取代的噻嗯、吩嗪和取代的吩嗪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所述阴极电活性材料选自紫精、取代的紫精、葱醌和取代的蒽醌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选自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或无机陶瓷材料,优选为玻璃。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形状和面积大小完全一致。优选为,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形状一致,但第二基底的面积小于第一基底的面积。当中心完全对齐时,第二基底的边缘距第一基底的边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其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相对表面均镀制有功能层;各功能层通过设置在边缘的绝缘胶围成密封的中空腔室;中空腔室内填充有电致变色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胶中镶嵌有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其中,第一金属电极通过第一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导电接触;第二金属电极通过第二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导电接触;所述的功能层均为透明导电层;或者,其中的任一功能层为透明导电层,另一功能层为导电反射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其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相对表面均镀制有功能层;各功能层通过设置在边缘的绝缘胶围成密封的中空腔室;中空腔室内填充有电致变色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胶中镶嵌有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其中,第一金属电极通过第一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导电接触;第二金属电极通过第二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导电接触;所述的功能层均为透明导电层;或者,其中的任一功能层为透明导电层,另一功能层为导电反射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与两个基底上的功能层的平面之间均设有绝缘胶;第一导电性密封胶贴合在第一金属电极的外端面并和第一基底上的功能层的外端面导电接触;第二导电性密封胶贴合在第二金属电极的外端面并和第二基底上的功能层的外端面导电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靠近第二金属电极前端的第一基底功能层设置有隔离缺陷区;靠近第一金属电极前端的第二基底功能层设置有隔离缺陷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一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绝缘胶;第二金属电极与第二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二导电性密封胶;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绝缘胶。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相对两侧;插入的第一金属电极的前端到第一基底的边缘的距离为2—5mm;插入的第二金属电极的前端到第二基底的边缘的距离为2—5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同一侧;且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在基底的垂直投影部分或全部重叠;其中,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一基底的功能层之间设置第一导电性密封胶;第二金属电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贞虎胡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祢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