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427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容C1、电容C6、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4;还包括P2接口、P3接口和P4接口,所述P2接口与蓄电池输出端相接,所述P3接口与供电端相接,所述P4接口与外部直流输入端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不间断蓄能电路能够采用较少的元件来实现对蓄电池过冲以及过放的保护,并且在市电断电的时候,能够及时切换电路以使得其可以不间断的进行供电。

An 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 storage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 storage circuit, including resistance R1, resistance R2, resistance R3, resistance R4, resistance R5, resistance R6, resistance R6, resistance R7, resistance R8, resistance R11, resistance R13, resistance R14, resistance R18, capacitance, capacitance, capacitance, capacitance, diode, diode, diode, diode, and pole. Tube D5, diode D6, relay K1, relay K2, triode Q2, triode Q4, including P2 interface, P3 interface and P4 interface, the P2 interfa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battery output terminal, the P3 interfa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supply, and the P4 interfa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nal DC input terminal. The uninterrupted energy storage circui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use less components to protect the overshoot and over discharge of the battery, and when the electricity is broken, the circuit can be switched on time so that it can supply power without interru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有一些设备需要不间断运行,如监控系统、服务器等,这些装置一旦出现因停电而出现停机、重启等情况,则很有可能损失掉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或容易造成系统的瘫痪,为了解决这样的为,大多数都是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一旦出行爱线路故障而导致熔断器熔断,而失去市电供电时,切换到蓄电池供电,或者采用一些具有不间断供电功能的设备,但是现存不间断电功能系统大多是一些比较大的设备,价格很贵,都是一些独立的机器,很难集成到一台普通的电器上,故而开发一种轻便的能够集成到普通电器上的不间断蓄能电路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其能解决不间断供电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容C1、电容C6、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4;还包括P2接口、P3接口和P4接口,所述P2接口与蓄电池输出端相接,所述P3接口与供电端相接,所述P4接口与外部直流输入端相接;所述P2接口的1端与继电器K1的1端和2端电性连接,P2接口的1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一电源端相接,该电源端分别通过电容C1和电容C6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4、二极管D4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1与二极管D8的负极相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一过冲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一过放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18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稳压管U1的输出端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8接地,稳压管U1的输入端与Vbat端相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接,电阻R1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4接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继电器K2的4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8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以及电阻R6与Vbat端相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7、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以及电阻R3与Vbat端相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接;继电器K1的4端通过电阻R1、二极管D1的负极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与P4接口相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继电器K2的4端相接,继电器K1的3端与继电器K2的3端相接,继电器K2的1端和2端均与P3接口相接。进一步地,还包括保险丝F1,所述P2接口通过保险丝F1分别与D2的正极和继电器K1的2端相接。进一步地,所述过冲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4、电阻R26、二极管D7、稳压管U3、电位器VR1、电容C、电容C、三极管Q1和运放U1A;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二极管D7的正极、二极管D7的负极以及电阻R17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接,运放U1A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12和电阻R26与电源端Vbat端相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5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2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运放U1A的正相端相接;运放U1A的负相端与电阻R19的一端相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过放保护电路相接,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0与Vbat端相接,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4与电位器VR1的滑动端相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稳压管U3的负极相接,稳压管U3的参考端与电位器VR1的滑动端,稳压管U3的正极与电位器VR1的固定端相接,稳压管U3的正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过放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7、电容C4、电容C5、三极管Q5、三极管Q6和运放U1B;二极管D8的正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22与运放U1B的输出端相接,运放U1B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接,运放U1B的正电源端通过电容C4接地,运放U1B的正电源端与Vbat端相接,运放U1B的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1B的正相端通过电阻R20与电阻R19的另一端相接,运放U1B的负相端通过电阻R21和电阻R27与Vbat端相接,运放U1B的负相端通过电容C5接地,运放U1B的负相端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接,运放U1B的负相端通过电阻R25和电阻R23接地,三极管Q6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3接地。进一步地,所述运放U1A和运放U1B的型号均为LM358。进一步地,所述稳压管U3的型号为TL431。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不间断蓄能电路能够采用较少的元件来实现对蓄电池过冲以及过放的保护,并且在市电断电的时候,能够及时切换电路以使得其可以不间断的进行供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容C1、电容C6、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4;还包括P2接口、P3接口和P4接口,所述P2接口与蓄电池输出端相接,所述P3接口与供电端相接,所述P4接口与外部直流输入端相接;所述P2接口的1端与继电器K1的1端和2端电性连接,P2接口的1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一电源端相接,该电源端分别通过电容C1和电容C6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4、二极管D4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1与二极管D8的负极相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一过冲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一过放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18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稳压管U1的输出端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8接地,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容C1、电容C6、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4;还包括P2接口、P3接口和P4接口,所述P2接口与蓄电池输出端相接,所述P3接口与供电端相接,所述P4接口与外部直流输入端相接;所述P2接口的1端与继电器K1的1端和2端电性连接,P2接口的1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一电源端相接,该电源端分别通过电容C1和电容C6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4、二极管D4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1与二极管D8的负极相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一过冲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一过放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18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稳压管U1的输出端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8接地,稳压管U1的输入端与Vbat端相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接,电阻R1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4接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继电器K2的4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8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以及电阻R6与Vbat端相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7、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以及电阻R3与Vbat端相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接;继电器K1的4端通过电阻R1、二极管D1的负极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与P4接口相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继电器K2的4端相接,继电器K1的3端与继电器K2的3端相接,继电器K2的1端和2端均与P3接口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容C1、电容C6、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4;还包括P2接口、P3接口和P4接口,所述P2接口与蓄电池输出端相接,所述P3接口与供电端相接,所述P4接口与外部直流输入端相接;所述P2接口的1端与继电器K1的1端和2端电性连接,P2接口的1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一电源端相接,该电源端分别通过电容C1和电容C6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4、二极管D4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1与二极管D8的负极相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一过冲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一过放保护电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18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稳压管U1的输出端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8接地,稳压管U1的输入端与Vbat端相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接,电阻R1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4接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继电器K2的4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通过电阻R8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以及电阻R6与Vbat端相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7、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以及电阻R3与Vbat端相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接;继电器K1的4端通过电阻R1、二极管D1的负极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与P4接口相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继电器K2的4端相接,继电器K1的3端与继电器K2的3端相接,继电器K2的1端和2端均与P3接口相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供电蓄能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险丝F1,所述P2接口通过保险丝F1分别与D2的正极和继电器K1的2端相接。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锐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