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717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07:37
提供能提高刚性而抑制变形的油底壳。在深度较浅的第1油底壳部(31)形成有第1油粗滤器部(34),第1油粗滤器部(34)从第1油底壳部(31)的前壁(31B)沿着第1油底壳部(31)的底壁(31A)在曲轴(3A)的旋转中心轴(3a)的方向上延伸,与第1油底壳部(31)形成为一体。在深度较深的第2油底壳部(32)设有从第1油粗滤器部(34)的后端部朝向第2油底壳部(32)的底壁(32A)延伸的第2油粗滤器部(35)。在第1油粗滤器部(34)的后端部形成有供第2油粗滤器部(35)的前端部嵌合的凸台部(31E),凸台部(31E)形成于连接第1油底壳部(31)的底壁(31A)和弯曲部(33)的位置。

Oil sump

An oil pan capable of improving rigidity and suppressing deformation is provided. The shallow first oil bottom shell (31) forms a first oil filter unit (34), and the first oil filter unit (34) extends the front wall (31B) of the first oil bottom shell (31) along the bottom wall (31A) of the first oil bottom shell (31)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otation center shaft (3a) of the crankshaft (3A), and forms a whole with the first oil shell (31). The deep second oil bottom shell (32)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oil filter unit (35) extending from the rear end of the first oil coarse filter section (34) to the bottom wall (32A) of the second oil bottom shell (32). The rear end of the first oil coarse filter unit (34) forms a convex platform (31E) that is chimed to the front end of the second oil filter section (35), and the convex platform (31E) is formed in the position of the bottom wall (31A) and the bending part (33) connected to the first oil bottom shell (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底壳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车辆的油底壳。
技术介绍
在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的下方设有存储对内燃机进行润滑的油的油底壳,在油底壳设有从被油泵吸起的油除去异物的油粗滤器。作为具有油粗滤器的现有的油底壳,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油底壳。该油底壳隔着板材具有高度不同的高低两级底面,深度较浅的高位侧的底面与深度较深的低位侧的底面通过弯曲部连结。油粗滤器与低位侧的底面形成为一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实公昭62-247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具备这种油底壳的内燃机连结着变速器,变速器会由于内燃机的振动或车辆的振动等而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振动。由此,变速器的振动会传递到油底壳。现有的油底壳的高位侧的底面和低位侧的底面通过弯曲部连结,具有低位侧的底面的油底壳的部分(以下称为低位侧油底壳部)的刚性低于具有高位侧的底面的油底壳的部分(以下称为高位侧油底壳部)。因此,在高位侧的油底壳部连结着变速器的情况下,由于变速器的振动,低位侧油底壳部易于以弯曲部为起点发生变形。在低位侧油底壳部一体地设有油粗滤器,因此当低位侧油底壳部变形时,存储于低位侧油底壳部的油会剧烈地晃动。因此,会有油粗滤器吸入空气,油泵吸入该空气之忧。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提高刚性而抑制变形的油底壳。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油底壳设于内燃机,上述内燃机设置于车辆,具有气缸体,且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朝向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述油底壳连结到上述气缸体的下部和设于上述内燃机的后方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油底壳部;第2油底壳部,其位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后方,与上述变速器连结,具有位于比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靠下方的位置的底壁,从而深度比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深度深;以及弯曲部,其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朝向上述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弯曲,在上述第1油底壳部形成有第1油粗滤器部,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前壁沿着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在上述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方向上延伸,与上述第1油底壳部形成为一体,在上述第2油底壳部设有第2油粗滤器部,上述第2油粗滤器部从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朝向上述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延伸,在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形成有供上述第2油粗滤器的前端部嵌合的凸台部,上述凸台部至少形成于连接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和上述弯曲部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这样,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能提高油底壳的刚性而抑制油底壳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油底壳的车辆的平面图。图2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油底壳的车辆的仰视图。图3是从图1的箭头III方向观看时的动力单元的侧视图。图4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油底壳的发动机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油底壳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VI-VI方向向视截面图。图7是图5的VII-VII方向向视截面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油底壳的图,是具备其它形状的第2油粗滤器部的油底壳的俯视图。图9是图8的IX-IX方向向视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2:发动机(内燃机);3:气缸体;3A:曲轴;3a:旋转中心轴;5:油底壳;6:变速器;7:第1前侧传动轴(第1传动轴);8:分动装置;9:第2前侧传动轴(前侧传动轴);11:前侧差动装置(差动装置);31:第1油底壳部;31A、32A:底壁;31B:前壁;31:侧壁;31E:凸台部(第1凸台部);31F:鼓出部;31e:螺纹槽(紧固部);32:第2油底壳部;33:弯曲部;33A:凸台部(第2凸台部);34:第1油粗滤器部;35:第2油粗滤器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底壳设于内燃机,内燃机设置于车辆,具有气缸体,且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油底壳连结到气缸体的下部和设于内燃机的后方的变速器,具有:第1油底壳部;第2油底壳部,其位于第1油底壳部的后方,与变速器连结,具有位于比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靠下方的位置的底壁,从而深度比第1油底壳部的深度深;以及弯曲部,其从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朝向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弯曲,在第1油底壳部形成有第1油粗滤器部,第1油粗滤器部从第1油底壳部的前壁沿着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在曲轴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延伸,与第1油底壳部形成为一体,在第2油底壳部设有第2油粗滤器部,第2油粗滤器部从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朝向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延伸,在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形成有供第2油粗滤器的前端部嵌合的凸台部,凸台部至少形成于连接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和弯曲部的位置。由此,能提高油底壳的刚性而抑制油底壳的变形。[实施例]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油底壳的实施例。图1到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油底壳的图。在图1到图9中,上下前后左右是从搭载于车辆的驾驶员观看时的方向。首先,说明构成。在图1、图2中,车辆1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2。在图3、图4中,发动机2具有:气缸体3;气缸盖4,其连结到气缸体3的上部;以及油底壳5,其连结到气缸体3的下部。在气缸体3中形成有未图示的气缸,在气缸中设有未图示的往复运动自如的活塞。在气缸体3中设有旋转自如的曲轴3A(参照图4),活塞的往复运动被转换为曲轴3A的旋转运动。在图3中示出曲轴3A的旋转中心轴3a。在气缸盖4设有未图示的进排气凸轮轴、将未图示的进排气口打开关闭的未图示的进排气阀,气缸盖4通过进气口将吸入空气导入到气缸,从气缸通过排气口排出排放气体。在油底壳5存储有用于对曲轴、活塞等润滑部位进行润滑的油。发动机2以曲轴3A的旋转中心轴3a朝向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车辆1具有纵置发动机。在图1、图2中,发动机2连结着变速器6,变速器6将曲轴3A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后输出。变速器6设置于发动机2的后方,油底壳5连结到气缸体3的下部和变速器6(参照图3)。变速器6连结着第1前侧传动轴7的前端部,第1前侧传动轴7从变速器6向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在变速器6的后方设置有分动(transfer)装置8,第1前侧传动轴7的后端部与分动装置8连结。由此,变速器6的动力通过第1前侧传动轴7传递到分动装置8。分动装置8连结着第2前侧传动轴9的后端部和后侧传动轴10的前端部。第2前侧传动轴9从分动装置8朝向发动机2的车宽方向侧方而向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第2前侧传动轴9的前端部与前侧差动装置11连结。前侧差动装置11将第2前侧传动轴9的动力通过前侧的左右驱动轴12L、12R传递到前轮13L、13R并使该前轮13L、13R能够差动旋转。后侧传动轴10的后端部与未图示的后侧差动装置连结。后侧差动装置将后侧传动轴10的动力通过未图示的后侧的左右驱动轴传递到未图示的后轮并使该后轮能够差动旋转。分动装置8切换传递路径,从而将从第1前侧传动轴7传递的动力传递到第2前侧传动轴9和后侧传动轴10中的一者或两者。由此,车辆1实施切换为两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分时四驱(part-time4WD)。此外,也可以驱动分动装置8使车辆1成为始终以四轮驱动那样的动力传递路径、即成为全时4WD。本实施例的第1前侧传动轴7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第1传动轴,第2前侧传动轴9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第2传动轴。前侧差动装置11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装置。在图5、图6中,油底壳5具备具有高度不同的底壁31A、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油底壳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底壳,其设于内燃机,上述内燃机设置于车辆,具有气缸体,且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朝向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述油底壳连结到上述气缸体的下部和设于上述内燃机的后方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油底壳部;第2油底壳部,其位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后方,与上述变速器连结,具有位于比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靠下方的位置的底壁,从而深度比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深度深;以及弯曲部,其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朝向上述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弯曲,在上述第1油底壳部形成有第1油粗滤器部,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前壁沿着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在上述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方向上延伸,与上述第1油底壳部形成为一体,在上述第2油底壳部设有第2油粗滤器部,上述第2油粗滤器部从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朝向上述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延伸,在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形成有供上述第2油粗滤器的前端部嵌合的凸台部,上述凸台部至少形成于连接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和上述弯曲部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24 JP 2017-0098921.一种油底壳,其设于内燃机,上述内燃机设置于车辆,具有气缸体,且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朝向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述油底壳连结到上述气缸体的下部和设于上述内燃机的后方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油底壳部;第2油底壳部,其位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后方,与上述变速器连结,具有位于比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靠下方的位置的底壁,从而深度比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深度深;以及弯曲部,其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朝向上述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弯曲,在上述第1油底壳部形成有第1油粗滤器部,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从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前壁沿着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在上述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方向上延伸,与上述第1油底壳部形成为一体,在上述第2油底壳部设有第2油粗滤器部,上述第2油粗滤器部从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朝向上述第2油底壳部的底壁延伸,在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后端部形成有供上述第2油粗滤器的前端部嵌合的凸台部,上述凸台部至少形成于连接上述第1油底壳部的底壁和上述弯曲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上述凸台部形成为与上述第1油粗滤器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义裕伊藤泰隆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