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带扣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640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系带扣具,供第一绳带与第二绳带穿系以固定一物体,其包含一基座,分别安装于基座的一固定杆与一活动杆,及一呈可摆动地枢设于基座供第二绳带组结的扣环。基座包括相互间隔的二块翼板,一连结前述翼板的连结板,及分别设置于前述翼板的一长条孔与一限位孔。固定杆是穿设固定于前述翼板的限位孔,活动杆可线性移动但不能转动地穿设于前述翼板的长条孔,固定杆与活动杆配合形成一夹置空间用以供第一绳带穿入。借此,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第一绳带的固定力以提升使用品质的特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绳带穿系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二条绳带穿系进而可固定一物体的系带扣具
技术介绍
一般使用货船将汽车自一出发地载运到一目的地,通常是在汽车与船体之间通过一系带扣具供二条绳带穿系,再分别将前述绳带固结在汽车与船体上以使汽车获得定位,如图1、2所示,一般系带扣具10具有相互间隔的二块翼板11、12,分别固结在前述翼板11、12之间并相互间隔而形成第一空间13、第二空间14的第一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6与呈平板状的连结板17,及一呈可转动地枢设在前述翼板11、12之间的扣环18。组装时,是先将第一绳带20的第一绳端201穿过第二空间14、环绕第二固定板16、再穿过第一空间13、环绕第一固定板15并向连结板17方向拉动,然后将第一绳带20的第二绳端202环绕第一固定板15并向连结板17方向拉动,然后将第一绳带20的第二绳带202环绕第一固定板15并向连结板17方向拉动,最后将第二绳带21穿设扣环18并缝结其二个端部以形成一封闭绳带。使用时,是先将第二绳带21勾挂在船体的固定钩上,然后将第一绳带20的第二绳端202系于一汽车车体并固定,如此,就可以使汽车获得定位,系带扣具10虽然具有可供第一绳带20、第二绳带21穿设并可固定该汽车的使用功能,但仍存有下列缺失一、因为第一绳带20只环绕第二固定板16和第一固定板15,加之前述固定板15、16的板面较光滑,相对第一绳带20的摩擦阻力较小,如此,当施力将第二绳端202向第二绳带21的反向拉动时,第一绳带20极易产生滑移,导致有固定品质不佳的缺失。二、因为第一绳带20在系紧后其第一绳端201带会平贴于连结板17,导致难以将连结板17扳起以进行松放作业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绳带的穿系固定效果以提升使用品质的系带扣具。本技术系带扣具是供第一绳带与第二绳带穿系以固定一物体,该系带扣具有包含一基座,及分别安装于基座的一固定杆、一活动杆、一扣环,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包括相互间隔并各具有反向设置的前端部与后端部的二块翼板,一连结前述翼板并向后端延伸的连结板,及分别设置于前述翼板并相互间隔的长条孔与限位孔,长条孔是自翼板的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具有反向设置的前孔端与后孔端。该固定杆包括一位于前述翼板之间的杆本体,及分别自杆本体的二个反向杆端面延伸用以插入固定于前述限位孔的二支限位柱。活动杆包括一位于前述翼板之间的杆本体,及分别自杆本体的二个反向杆端面延伸用以插入前述长条孔的二支导柱,使活动杆在一远离固定杆的松放位置与一靠近固定杆的夹置位置之间移动但不能转动,且与固定杆之间形成一夹置空间供第一绳带穿设。扣环可摆动地枢设在前述翼板并朝前端延伸,用以供第二绳带组结。供由上述组成,只需将第一绳带的第一绳端自连结板朝向前述翼板的方向穿入,然后依序绕过活动杆的杆本体、进入夹置空间、绕过固定杆的杆本体、再度绕过杆本体,最后穿出连结板外,则只需拉动第一绳端,就可以使活动杆朝向固定杆移动并缩小夹置空间,进而可供由前述杆本体夹置第一绳带,产生可增强对第一绳带的夹置力以提升本技术使用品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一般系带扣具的立体图;图2是一般系带扣具穿设绳带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技术系带扣具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说明安装第一绳带与第二绳带,及活动杆位于松放位置;图6是一类似于图5的视图,说明活动杆位于夹置位置;图7是本技术系带扣具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系带扣具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系带扣具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系带扣具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被详细说明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所使用的相对位置用语,例如“前”、“后”,是以操作方向使用为准,且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如图3、4、5所示,本技术系带扣具是供第一绳带70与第二绳带71穿系以固定一物体100,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基座30,分别穿设于基座30的一固定杆40与一活动杆50,及一呈可摆动地枢设于基座30的扣环60。基座30包括相互间隔的二翼板31,一连结前述翼板31并朝向后端延伸的连结板32,及分别设置于前述翼板31并相互间隔的长条孔33与限位孔34。前述翼板31各具有呈反向设置的前端部311与后端部312,长条孔33是自前端部311向后端部312延伸,具有呈反向设置的前孔端331与后孔端332,限位孔34邻近后孔端332。连结板32具有一连结前述翼板31的后端部312并朝向后端且向下倾斜延伸的扳起部321,及一自扳起部321向后端水平延伸的平贴部322。固定杆40包括位于前述翼板31之间的杆本体41,及自杆本体41的二个反向杆端面42沿轴向延伸用以置入前述限位孔34并扩径铆固的二支限位柱43。杆本体41在较佳实施例中为一圆杆,且其外周面411为沿该轴向设置呈凹凸相交的波浪形周面。活动杆50包括一位于前述翼板31之间的杆本体51,及自杆本体51的二个反向杆端面51沿轴向延伸用以置入前述长条孔33的二支扁平导柱53。杆本体51在较佳实施例中为一圆杆,且其外周面511为沿该轴向设置呈凹凸相交的波浪形周面。扣环60可摆动地枢设于前述翼板31并朝前端延伸。组装时,是先将固定杆40的二支限位柱43分别置入基座30的二个限位孔34,此时,固定杆40由于被限位柱43、限位孔34的限制而不能转动、不能移动,然后将活动杆50的二支导柱53分别置入基座30的二个长条孔33,此时,借由前述导柱53、长条孔33的组配,使活动杆50只能在一远离固定杆40的松放位置与一靠近固定杆40的夹置位置之间线性移动但不能转动,同时前述杆本体41、51之间形成一夹置空间80。其次,如图4、5、6所示,先将第一绳带70的第一绳端701自连结板32朝向前述翼板31的方向穿入,然后依序绕过该活动杆50的杆本体51、进入该夹置空间80、绕过固定杆40的杆本体41、再度绕过杆本体51,最后穿出连结板32外,此时,活动杆50是位于松放位置,要固定第一绳带70,只需拉动第一绳端701,就可以使活动杆50朝向固定杆40移动并缩小夹置空间80,进而可供由前述杆本体41、51夹置第一绳带70,而借由将前述杆本体41、51的外周面411、511设置成凹凸相交的波浪面,则可增加前述杆本体41、51与第一绳带70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提高第一绳带70的固定效果。第二绳带71是穿设于扣环60,然后再将其二个绳端缝结,就可以使第二绳带71成为一封闭环状绳带。如图9所示,使用时,是将第一固定钩90、第二固定钩91分别组结第一绳带70的第一绳端701、第二绳带71、然后该第二固定钩91钩挂于第二固定件93,将第一绳带70的第一绳端701系于物体100上,再将第一固定钩90钩挂于第一固定件92,就可以固定该物体100。如图6所示,借由第一绳带70绕设于活动杆50与固定杆40,配合前述杆本体41、51的外周面411、511制成凹凸相交波浪面可提高第一绳带70的摩擦阻力,再加上将第一绳端701拉动后可使活动杆50的二支导柱53自前述长条孔33的前孔端331位移至后孔端3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系带扣具,供第一绳带与第二绳带穿系以固定一物体,系带扣具包含一基座,及分别安装于基座的一固定杆、一活动杆、一扣环,其特征在于:    基座包括相互间隔并各具有呈反向的前端部与后端部的二块翼板,一连结前述翼板并向后端延伸的连结板,及分别设置于前述翼板的长条孔与限位孔,长条孔是自翼板的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    固定杆包括一位于前述翼板之间的杆本体,及分别自杆本体的二个反向杆端面延伸用以插入前述限位孔的二支限位柱;    活动杆包括一位于前述翼板之间的杆本体,及分别自杆本体的二个反向杆端面延伸用以插入前述长条孔的二支导柱,使活动杆在一远离该固定杆的松放位置与一靠近该固定杆的夹置位置之间移动但不能转动,且前述固定杆之间形成一夹置空间供第一绳带穿设;    扣环枢设于前述翼板并朝前端延伸,用以供第二绳带穿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祥
申请(专利权)人:川浩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