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扣皮带头,它包括皮带头本体(1),皮带头本体(1)包括面板(2)和两侧板(3),两侧板(3)上架设有转动杆(4),转动杆(4)上带有扣件(5),所述皮带头本体(1)上还设置有扣件(5)的复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复位装置为设置在转动杆(4)上的弹簧件,弹簧件通过压迫扣件(5)使其总是向面板(2)方向转动。这种自动扣皮带头的皮带头本体(1)的厚度较薄,并且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扣皮带头,尤其是其中的扣件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自动扣皮带头一般包括皮带头本体,皮带头本体包括面板和两侧板,两侧板上架设有转动杆,转动杆上带有扣件,皮带头本体上还设置有扣件的复位装置,复位装置包括磁体和设置在转动杆上的铁件,两侧板上架设有横杆,磁体设置在横杆上,通过磁体对铁件的吸附作用使转动杆上的扣件总是向面板方向转动。但是这种皮带头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由于需要设置磁体并且使磁体具有足够的吸附力,磁体必须有一定厚度,进而使整个皮带头都显得比较厚。另外现在的皮带头上经常会设置打火机或者其它小产品,如果皮带头本体太厚,其设置上打火机后就会更加臃肿,不论从美观的角度还是使用的角度效果都比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自动扣皮带头,这种自动扣皮带头的皮带头本体的厚度较薄。为此,本技术所提供的自动扣皮带头包括皮带头本体,皮带头本体包括面板和两侧板,两侧板上架设有转动杆,转动杆上带有扣件,皮带头本体上还设置有扣件的复位装置,复位装置为设置在转动杆上的弹簧件,弹簧件通过压迫扣件使其总是向面板方向转动。由于本技术自动扣皮带头的复位装置是设置在转动杆上的弹簧件,通过弹簧件压迫扣件使其总是向面板方向转动,由于弹簧件可以直接设置在转动杆上,因此其占有的空间极小,相比现有的磁体和铁件构成的扣件复位装置,本技术自动扣皮带头的体积明显减小,可以减小其皮带头本体的厚度,而且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制造加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动扣皮带头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平面图,该图是皮带头的背面。图2为图1中的自动扣皮带头拆下挡板后的结构平面图。图3为图1中的第一扭簧的结构平面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图1中的转动杆的结构平面图。图6为自动扣皮带头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平面图,该图是皮带头的背面。图7为图6中的第二扭簧的结构平面图。图8为自动扣皮带头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平面图,该图是皮带头的背面。图9为图8中的皮带头拆下挡板后的结构平面图。图10为图8中的簧片的侧视图。各附图中1、皮带头本体,2、面板,3、侧板,4、转动杆,5、扣件,6、第一扭簧,7、上弹压件,8、下弹压件,9、第一弹簧圈,10、挡板,11、第二扭簧,12、第三弹压件,13、簧片,14、上簧片,15、下簧片,16、管形安装部,17、左支杆,18、右支杆,19、第一轴杆,20、第二轴杆,21、转轴杆,22、第二弹簧圈,23、拨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技术自动扣皮带头第一种实施例包括皮带头本体1,皮带头本体1包括面板2和两侧板3,两侧板3架设有转动杆4,转动杆4上带有扣件5,当皮带穿过皮带头本体1时,扣件5卡在皮带的齿形槽内,转动杆4的端部带有拨块23,拨块23主要为控制扣件5对皮带的卡紧或者松开,需要松开皮带时只需拨动拨块23使扣件5脱离齿形槽,皮带头本体1上还设置有扣件5的复位装置,复位装置为设置在转动杆4上的弹簧件,弹簧件通过压迫扣件使其总是向面板2方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件为第一扭簧6,第一扭簧6包括上弹压件7和下弹压件8,上弹压件7和下弹压件8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弹簧圈9连接,上弹压件7、下弹压件8和两第一弹簧圈9构成的第一扭簧6侧视接近V形;两侧板3上相对面板2的一侧架设有挡板10,第一扭簧6的第一弹簧圈9套接在转动杆4上,上弹压件7抵在挡板10上,下弹压件8抵在扣件5上,利用挡板10对第一扭簧6的上弹压件7的阻挡作用,进而促使下弹压件8对扣件5施力使其始终被压向面板2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杆4包括左支杆17和右支杆18,左支杆17通过扣件5与右支杆18连接,左支杆17内侧端部带有第一轴杆19,右支杆18内侧端部带有第二轴杆20,两第一弹簧圈9分别套在第一轴杆19和第二轴杆20上。如图6、图7所示,本技术自动扣皮带头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弹簧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件为第二扭簧11,第二扭簧11包括两第二弹簧圈22和第三弹压件12,第三弹压件12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弹簧圈22连接,第二弹簧圈22套在转动杆4上,两第二弹簧圈22的外端分别与两侧的侧板3连接,第三弹压件12抵在扣件5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扭簧11的两端由两侧板3施力使第三弹压件12对扣件5施加向面板2的压力。如图8、图9、图10所示,本技术自动扣皮带头第三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同样在于弹簧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弹簧件为簧片13,簧片13包括上簧片14、下簧片15和管形安装部16,上簧片14通过管形安装部16与下簧片15连接,簧片13整体侧视接近V形;两侧板3上相对面板2的一侧架设有挡板10,管形安装部16套在转动杆4上,上簧片14抵在挡板10上,下簧片15抵在扣件5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4包括左支杆17和右支杆18,左支杆17通过扣件5与右支杆18连接,左支杆17内侧端面与右支杆18内侧端面之间架设有转轴杆21,管形安装部16套在转轴杆21上。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0对簧片13的上簧片14施力,进而使下簧片15对扣件5施力使其始终被压向面板2。在上述三种实施例中自动扣皮带头的复位装置都采用了弹簧件,因此皮带头本体1的厚度减少许多,如果在皮带头本体1上设置安装槽,再装上打火机,整个皮带头的厚度也不会比平常未装打火机的皮带头大很多,本技术皮带头的这种改进主要也是为生产带打火机的自动扣皮带头。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扣皮带头,包括皮带头本体(1),皮带头本体(1)包括面板(2)和两侧板(3),两侧板(3)上架设有转动杆(4),转动杆(4)上带有扣件(5),所述皮带头本体(1)上还设置有扣件(5)的复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复位装置为设置在转动杆(4)上的弹簧件,弹簧件通过压迫扣件(5)使其总是向面板(2)方向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扣皮带头,其特征是所述弹簧件为第一扭簧(6),第一扭簧(6)包括上弹压件(7)和下弹压件(8),上弹压件(7)和下弹压件(8)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弹簧圈(9)连接,上弹压件(7)、下弹压件(8)和两第一弹簧圈(9)构成的第一扭簧(6)侧视接近V形;所述两侧板(3)上相对面板(2)的一侧架设有挡板(10),第一扭簧(6)的第一弹簧圈(9)套接在转动杆(4)上,上弹压件(7)抵在挡板(10)上,下弹压件(8)抵在扣件(5)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扣皮带头,其特征是所述弹簧件为第二扭簧(11),第二扭簧(11)包括两第二弹簧圈(22)和第三弹压件(12),第三弹压件(12)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弹簧圈(22)连接,第二弹簧圈(22)套在转动杆(4)上,两第二弹簧圈(22)的外端分别与两侧的侧板(3)连接,第三弹压件(12)抵在扣件(5)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扣皮带头,其特征是所述弹簧件为簧片(13),簧片(13)包括上簧片(14)、下簧片(15)和管形安装部(16),上簧片(14)通过管形安装部(16)与下簧片(15)连接,簧片(13)整体侧视接近V形;所述两侧板(3)上相对面板(2)的一侧架设有挡板(10),管形安装部(16)套在转动杆(4)上,上簧片(14)抵在挡板(10)上,下簧片(15)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扣皮带头,包括皮带头本体(1),皮带头本体(1)包括面板(2)和两侧板(3),两侧板(3)上架设有转动杆(4),转动杆(4)上带有扣件(5),所述皮带头本体(1)上还设置有扣件(5)的复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复位装置为设置在转动杆(4)上的弹簧件,弹簧件通过压迫扣件(5)使其总是向面板(2)方向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柯建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