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62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振幅组件、同轴电缆线,振幅组件安装在反射板上,同轴电缆线穿过反射板向振幅组件进行馈电,振幅组件包括: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第一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一振子平面的平面内;第二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二振子平面的平面内;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处在一个称为第三振子平面的平面内;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在各自V形的底部相导通;第一微带线与第三微带线、五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与第四微带线、第六微带线导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加工工艺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是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
技术介绍
吸顶天线是室内分布系统中用于信号覆盖的主要天线类型,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效率、通信质量和网络投资。吸顶天线一般由辐射体、馈线和接地板构成,其中,接地板与墙体相接,辐射体处在接地板的下方,馈线穿过接地板与辐射体相连。根据实际需要,辐射体可采用垂直极化辐射体或水平极化辐射体,也可以是垂直极化辐射体和水平极化辐射体同时采用。常规的吸顶天线多采用单锥体振子方案或者双锥体振子方案。目前,市场上无论单锥体天线或双锥体天线都需要用到呈锥体状结构的振子,该锥体结构的振子大多采用冲压拉伸成型工艺形成,冲压拉伸成型工艺而制成的锥体状振子,加工难度大,令到现有采用锥体状振子的吸顶天线存在生产成本高,使产品在销售时失去了价格的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该宽频吸顶天线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工艺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振幅组件、同轴电缆线,所述振幅组件安装在反射板上,所述同轴电缆线穿过反射板向振幅组件进行馈电,其特点在于,所述振幅组件包括: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所述第一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一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二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二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处在一个称为第三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在各自V形的底部相导通;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三微带线导通,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五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第四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六微带线导通;所述第一振子平面与所述第二振子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所述第三振子平面与所述第一振子平面及第二振子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所述同轴电缆线的内导体电连接于第一微带线及第二微带线的导通部位;所述同轴电缆线的外导体电连接于所述反射板。所述第一微带线的V形宽度A1在180~200mm的范围内,高度H1在20~35mm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微带线的V形夹角α在150~170°的范围内,该第一微带线的线宽A2在8~12m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微带线的V形宽度A3在180~200mm的范围内,高度H2在20~35m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微带线的V形夹角β在150~170°的范围内,该第二微带线的线宽A4在8~12mm的范围内。所述第三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所述第四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所述第五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所述第六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优选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三微带线是导通于第三微带线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交界;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五微带线是导通于第五微带线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交界。优选地,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第四微带线是导通于第四微带线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交界;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六微带线是导通于第六微带线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交界。优选地,第三微带线的第二段、第四微带线的第二段、第五微带线的第二段及第六微带线的第二段均共圆,该圆称为振子参考圆。优选地,第三微带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微带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第五微带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六微带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均朝向所述振子参考圆的圆心。优选地,第三微带线的第一段、第四微带线的第一段、第五微带线的第一段、第六微带线的第一段在所述振子参考圆内均匀分布。优选地,第三微带线的形状尺寸与第五微带线的形状尺寸相同。优选地,第四微带线的形状尺寸与第六微带线的形状尺寸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三微带线的线宽A5在8~12mm的范围内,第三微带线的拉伸长度在190~280mm的范围内。优选地,第三微带线的第一段的长度L1在60~90mm的范围内,第三微带线的第二段的长度L2在80~110mm的范围内,第三微带线的第三段的长度L3在50~80mm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第三微带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所形成的夹角γ在50~60°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线宽A6在8~12mm的范围内,第四微带线的拉伸长度在200~290mm的范围内。优选地,第四微带线的第一段的长度L4在60~90mm的范围内,第四微带线的第二段的长度L5在115~145mm的范围内,第四微带线的第三段的长度L6在25~55mm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所形成的夹角δ在70~85°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可以是PCB板上的覆铜,也可以是钣金冲压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将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做成为V形状的设计,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组合的作用等效于现有技术中的锥体状振子的作用,不需用到冲压拉伸成型工艺制成锥体状振子,大大地简化了结构,使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工艺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等优点。(2)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了由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的组合而构成的振幅组件,这样结构的振幅组件使本专利技术能工作于690~2700MHZ的频段范围内,使本专利技术具有频带宽、全向辐射性能好的优点。(3)本专利技术的整体高度在20~35mm的范围内,大幅降低了产品的剖面高度,减小了产品的体积,使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剖面低,体积小,圆度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第一微带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的第二微带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的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分布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三的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拆装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反射板;2-振幅组件;3-同轴电缆线;4-第一微带线、5-第二微带线、6-第三微带线;61-第一段;62-第二段;63-第三段;7-第四微带线;71-第一段;72-第二段;73-第三段;8-第五微带线;81-第一段;82-第二段;83-第三段;9-第六微带线;91-第一段;92-第二段;93-第三段;10-振子参考圆;21-第一微带线;22-第二微带线;23-第三微带线;24-第四微带线;25-第五微带线;26-第六微带线;27-PCB板;28-PCB板;29-PCB板;31-第一微带线;32-第一延伸部;33-第二微带线;34-第二延伸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1、振幅组件2、同轴电缆线3,所述振幅组件2安装在反射板1上,所述同轴电缆线3穿过反射板1向振幅组件2进行馈电,所述振幅组件2包括:第一微带线4、第二微带线5、第三微带线6、第四微带线7、第五微带线8和第六微带线9;所述第一微带线4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一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振幅组件、同轴电缆线,所述振幅组件安装在反射板上,所述同轴电缆线穿过反射板向振幅组件进行馈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幅组件包括: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所述第一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一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二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二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处在一个称为第三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在各自V形的底部相导通;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三微带线导通,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五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第四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六微带线导通;所述第一振子平面与所述第二振子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所述第三振子平面与所述第一振子平面及第二振子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所述同轴电缆线的内导体电连接于第一微带线及第二微带线的导通部位;所述同轴电缆线的外导体电连接于所述反射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振幅组件、同轴电缆线,所述振幅组件安装在反射板上,所述同轴电缆线穿过反射板向振幅组件进行馈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幅组件包括: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所述第一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一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二微带线呈V形,处在一个称为第二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处在一个称为第三振子平面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在各自V形的底部相导通;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三微带线导通,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五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第四微带线导通,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六微带线导通;所述第一振子平面与所述第二振子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所述第三振子平面与所述第一振子平面及第二振子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所述同轴电缆线的内导体电连接于第一微带线及第二微带线的导通部位;所述同轴电缆线的外导体电连接于所述反射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线的V形宽度A1在180~200mm的范围内,高度H1在20~35mm的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线的V形夹角α在150~170°的范围内,该第一微带线的线宽A2在8~12mm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V形宽度A3在180~200mm的范围内,高度H2在20~35mm的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V形夹角β在150~170°的范围内,该第二微带线的线宽A4在8~12mm的范围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所述第四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所述第五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所述第六微带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第一段和第三段呈直线段,其第二段呈圆弧段。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三微带线是导通于第三微带线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交界;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第五微带线是导通于第五微带线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交界。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顶部加载的宽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第四微带线是导通于第四微带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洪振孙凯陆毅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粤海信通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