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734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离心机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包括定位柱、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一卡齿、第一卡齿槽、齿轮套、第二卡齿、第二卡齿槽、第三卡齿、第三卡齿槽、第四卡齿、第四卡齿槽、限位圈、第三连接柱、定位凹槽、第四连接柱和限位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第一卡齿设置为带角度的坡形结构,第三卡齿、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长度依次递减,限位圈、定位柱、第三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的直径依次递减,第二连接柱与第四连接柱的直径相同,其韧性强、耐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优越,无断裂、变形现象,能实现工作动力输送的精准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
本技术属于离心机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适用于与离心机组装配件相配合使用,提高离心机的工作稳定性、精准性及动力传动的持续性。
技术介绍
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离心机主要用于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开,或将乳浊液中两种密度不同,又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例如从牛奶中分离出奶油);它也可用于排除湿固体中的液体,例如用洗衣机甩干湿衣服;特殊的超速管式分离机还可分离不同密度的气体混合物;利用不同密度或粒度的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沉降速度不同的特点,有的沉降离心机还可对固体颗粒按密度或粒度进行分。对于离心机来说,其组装配件组装后工作的可靠性是及其重要的如动力输送传动的齿轮轴,齿轮轴指支承转动零件并与之一起回转以传递运动、扭矩或弯矩的机械零件,其使用时组装在离心机的固定部件上与其它动力输出或传动齿轮部件等连接进行动力的传输,所以其合理工作状态的将直接影响离心机械作业的稳定性、精准性。现有用于与离心机械相配合使用的齿轮轴,其结构复杂,不便于进行高效的组装且韧性差,常出现断裂、变形的现象,导致无法实现动力的精准、稳定的输送且具备极大的安全隐患,已无法满足现有离心机的高标准组装使用需求。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其设计结构合理,能实现高效的组装作业,且齿轮套两侧的第一凹形限位圈、第二凹形限位圈,第一卡齿设置为带角度的坡形结构,第三卡齿、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长度依次递减,其中,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高度相同,限位圈、定位柱、第三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的直径依次递减,第二连接柱与第四连接柱的直径相同,上述结构设计其韧性强、耐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优越,无断裂、变形现象,能实现工作动力输送的精准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保证与其装配使用的离心机工作的安全性。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包括定位柱,及设置在定位柱一侧的第一连接柱,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柱一侧的第二连接柱,及均匀设置在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连接面上的若干个第一卡齿、若干个第一卡齿槽,及设置在定位柱上的齿轮套,及均匀设置在齿轮套上的若干个第二卡齿、若干个第二卡齿槽,及均匀设置在定位柱上且位于齿轮套两侧的若干个第三卡齿、若干个第三卡齿槽、若干个第四卡齿、若干个第四卡齿槽,及设置在定位柱另一侧的限位圈,及设置在限位圈一侧的第三连接柱,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柱一侧的定位凹槽,及设置在定位凹槽一侧的第四连接柱,及设置在第四连接柱上的限位卡槽。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还包括对称设置在定位柱上且位于齿轮套两侧的第一凹形限位圈、第二凹形限位圈。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一卡齿设置为带角度的坡形结构。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三卡齿、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长度依次递减,其中,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高度相同。本技术方案的,所述限位圈、定位柱、第三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的直径依次递减;所述第二连接柱与第四连接柱的直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能实现高效的组装作业,且齿轮套两侧的第一凹形限位圈、第二凹形限位圈,第一卡齿设置为带角度的坡形结构,第三卡齿、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长度依次递减,其中,第四卡齿、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的高度相同,限位圈、定位柱、第三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的直径依次递减,第二连接柱与第四连接柱的直径相同,上述结构设计其韧性强、耐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优越,无断裂、变形现象,能实现工作动力输送的精准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保证与其装配使用的离心机工作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的左视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定位柱、2-第一连接柱、3-第二连接柱、4-限位圈、5-第三连接柱、6-定位凹槽、7-第四连接柱、8-限位卡槽、9-第三卡齿、10-第四卡齿、11-齿轮套、12-第二卡齿、13-第一卡齿、14-第一凹形限位圈、15-第一卡齿槽、16-第三卡齿槽、17-第四卡齿槽、18-第二卡齿槽、19-第二凹形限位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包括定位柱1,及设置在定位柱1一侧的第一连接柱2,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柱2一侧的第二连接柱3,及均匀设置在第一连接柱2与第二连接柱3连接面上的若干个第一卡齿13、若干个第一卡齿槽15,及设置在定位柱1上的齿轮套11,及均匀设置在齿轮套11上的若干个第二卡齿12、若干个第二卡齿槽18,及均匀设置在定位柱1上且位于齿轮套11两侧的若干个第三卡齿9、若干个第三卡齿槽16、若干个第四卡齿10、若干个第四卡齿槽17,及设置在定位柱1另一侧的限位圈4,及设置在限位圈4一侧的第三连接柱5,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柱5一侧的定位凹槽6,及设置在定位凹槽6一侧的第四连接柱7,及设置在第四连接柱7上的限位卡槽8。进一步优选的,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还包括对称设置在定位柱1上且位于齿轮套11两侧的第一凹形限位圈14、第二凹形限位圈19;及第一卡齿13设置为带角度的坡形结构;及第三卡齿9、第四卡齿10、第一卡齿13、第二卡齿12的长度依次递减,其中,第四卡齿10、第一卡齿13、第二卡齿12的高度相同;及限位圈4、定位柱1、第三连接柱5、第一连接柱2的直径依次递减,第二连接柱3与第四连接柱7的直径相同,上述结构设计其韧性强、耐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优越,无断裂、变形现象,能实现工作动力输送的精准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保证与其装配使用的离心机工作的安全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柱(1),及设置在定位柱(1)一侧的第一连接柱(2),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柱(2)一侧的第二连接柱(3),及均匀设置在第一连接柱(2)与第二连接柱(3)连接面上的若干个第一卡齿(13)、若干个第一卡齿槽(15),及设置在定位柱(1)上的齿轮套(11),及均匀设置在齿轮套(11)上的若干个第二卡齿(12)、若干个第二卡齿槽(18),及均匀设置在定位柱(1)上且位于齿轮套(11)两侧的若干个第三卡齿(9)、若干个第三卡齿槽(16)、若干个第四卡齿(10)、若干个第四卡齿槽(17),及设置在定位柱(1)另一侧的限位圈(4),及设置在限位圈(4)一侧的第三连接柱(5),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柱(5)一侧的定位凹槽(6),及设置在定位凹槽(6)一侧的第四连接柱(7),及设置在第四连接柱(7)上的限位卡槽(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离心机的改进型齿轮轴,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柱(1),及设置在定位柱(1)一侧的第一连接柱(2),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柱(2)一侧的第二连接柱(3),及均匀设置在第一连接柱(2)与第二连接柱(3)连接面上的若干个第一卡齿(13)、若干个第一卡齿槽(15),及设置在定位柱(1)上的齿轮套(11),及均匀设置在齿轮套(11)上的若干个第二卡齿(12)、若干个第二卡齿槽(18),及均匀设置在定位柱(1)上且位于齿轮套(11)两侧的若干个第三卡齿(9)、若干个第三卡齿槽(16)、若干个第四卡齿(10)、若干个第四卡齿槽(17),及设置在定位柱(1)另一侧的限位圈(4),及设置在限位圈(4)一侧的第三连接柱(5),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柱(5)一侧的定位凹槽(6),及设置在定位凹槽(6)一侧的第四连接柱(7),及设置在第四连接柱(7)上的限位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坚
申请(专利权)人:兴化市正兴齿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