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724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压缩机。所述减振连接结构,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件与底盘的固定连接,包括减振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与所述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所述减振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连接结构通过第一固定部与底盘连接,通过第二固定部与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并通过减振部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只设置有减振部,两者之间没有刚性的连接件,从而可以避免振动能量从第二固定部传递至第一固定部上,减振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固定安装相关
,特别是一种减振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压缩机。
技术介绍
为了起到减振的目的,压缩机通常通过脚垫与底盘连接,而压缩机脚垫通常采用刚度较小的材料,为了方便脚垫安装,并防止在外力冲击的作用下脚垫从压缩机基脚中脱出,通常在底盘上设置定位螺栓,对脚垫的安装起定位作用,并且能够防止脚垫从压缩机基脚中脱出。现有压缩机的定位螺栓通常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到底盘上,压缩机定位螺栓的设计能够解决整机在运输和跌落过程中脚垫从基脚中脱出的问题,但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脚垫在受到横向力的作用下脚垫会顶到定位螺栓上,压缩机振动能量会通过定位螺栓传递到底盘上,导致脚垫的减振效果失效。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压缩机振动能量通过定位螺栓传递到底盘上的问题,通常将定位螺栓与脚垫内孔的配合设计为间隙配合,给脚垫预留横向移动的余量,对于螺栓和脚垫内孔的间隙,设计越大,越有利于减小振动能量的传递,但是对于运输和跌落效果越差,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振动能量传递至底盘上的减振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压缩机。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减振连接结构,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件与底盘的固定连接,包括减振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与所述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所述减振部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减振部通过卡合的方式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减振部通过连接件连接。优选地,所述减振部包括减振部主体,所述减振部主体呈柱形结构,所述减振部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和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其中,所述限位部用于跟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时进行限位,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减振部主体,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减振部主体之间,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减振部主体的端面连接。优选地,所述限位部在周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在周向上的尺寸。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主体端面上的连接槽和在所述连接结构侧壁上形成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至少部分所述连接槽的槽壁,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连接槽内。优选地,所述连接槽在所述减振部主体端面上形成T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立板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立板与所述减振部连接。优选地,所述立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卡接。优选地,所述固定孔的边缘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固定孔的轴向延伸。优选地,所述固定板和立板上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与所述固定板和立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与所述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减振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插入所述连接槽内。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的第一面与所述产生振动的部件外壁连接,所述板状结构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相互垂直的连接在一起形成端面为T形的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板和/或第二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减振部主体的第二连接结构的所述连接孔位置对应,所述连接件同时插入到所述通孔和所述连接孔内。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通过上述减振连接结构连接到底盘上。本技术提供的减振连接结构通过第一固定部与底盘连接,通过第二固定部与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并通过减振部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只设置有减振部,两者之间没有刚性的连接件,从而可以避免振动能量从第二固定部传递至第一固定部上,减振效果更好。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示出本技术提供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减振连接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示出减振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第一固定部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第一固定部的截面示意图;图6示出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压缩机通过减振连接结构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提供的减振连接结构用于压缩机的机体与底盘的连接,一方面可以对压缩机的机体起固定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压缩机主体工作时将振动能量传递至底盘,保证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减振连接结构包括减振部100、第一固定部200和第二固定部300,所述减振部100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00和第二固定部300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200与底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300与压缩机固定连接,通过所述减振部100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00和第二固定部300的连接将压缩机固定到底盘上(下文详细介绍)。所述减振部100优选为块状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减振部100包括减振部主体110、第一连接结构120和第二连接结构130,所述减振部主体110为棱柱或者是圆柱体结构,即所述减振部主体110为柱形结构,所述柱形结构的端面为圆形或者任意形状的多边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20和第二连接结构130分别设置在所述减振部主体110相对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20包括连接部121和限位部122,所述连接部121位于所述限位部122和减振部主体110之间,并且所述连接部121同时与所述减振部主体110和限位部122连接,并且,所述限位部122在周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121在周向上的尺寸,即所述限位部122与连接部121连接的端面边缘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121端面边缘的尺寸。所述限位部122优选为圆台或锥形结构,所述圆台或锥形结构的底面与所述连接部121连接。所述连接部121的设置使所述限位部122与所述减振部主体110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并在所述限位部122与所述减振部主体110之间形成槽状结构,优选地,所述槽状结构沿所述连接部121的整个侧壁外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20通过所述槽状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00连接(下文详细介绍)。优选地,所述槽形结构可以是环形槽,例如当所述限位部122为圆台或圆锥形结构时,或者,当所述限位部122包括在圆台或圆锥形结构沿沿着与轴线平行的面形成的切面时,所述槽形结构为环形槽的一部分。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130包括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主体110端部的连接槽131,所述连接槽13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300配合,所述第二固定部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连接结构,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件与底盘的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与所述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所述减振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连接结构,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件与底盘的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与所述产生振动的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所述减振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减振部通过卡合的方式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减振部通过连接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包括减振部主体,所述减振部主体呈柱形结构,所述减振部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和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其中,所述限位部用于跟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时进行限位,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减振部主体,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减振部主体之间,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减振部主体的端面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在周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在周向上的尺寸。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主体端面上的连接槽和在所述连接结构侧壁上形成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至少部分所述连接槽的槽壁,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连接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在所述减振部主体端面上形成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增强高旭高智强吴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