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的提花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496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方法及其装置,布置在针筒26周围的提花针22的内侧与针筒26间设有一支点1,通过针织机中的选针器来控制提花针22作以该支点1为轴的径向摆动,来控制该一列针是否进入走针轨道,从而实现与之相连的主针21是否提花的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提花和走针过程中的断头现象,减少摩擦力,降低故障率,使得编织运转过程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方法及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以提花针垂直运动改为横向摆动的为中心的提花方法及其相应的提花装置的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传统的针织提花方法如袜机为例,有以下几种提花方法一种提花方法是采用下拉和提花三角结构,使提花针通过提花三角上下运动带动七字针和主针完成提花,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零件拥挤,容易造成卡死,引起大面积的断针。另一种提花方法采用提花刀片(作用和提花三角一样)使提花针上下运动带动七字针或者主针完成提花,其缺点是容易磨损和断裂提花针。传统的袜机主要部件针筒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主针,七字针,提花针,提花针通过下拉三角装置,使提花针离开针筒针槽底部,通过选针器选针,使提花针向上运动(或者用提花刀片兼作提花三角作用于提花针针齿上使其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七字针和主针作直顶式向上运动,然后七字针向下运动,使七字针直顶提花针向下运动,最后通过平针三角,拦针板使提花针回复到原工作状态。主针则通过各种闸刀等装置的进出使主针做上下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针织机现有提花方法所存在的结构复杂,垂直运动幅度较大,故障率较高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花针无需作上下运动,而是通过拨动的方式有效地实现针织机的新颖的提花方法。本专利技术同时还解决现有提花机构所存在的零部件拥挤,易磨损,造成夹死,引起大面积断针等现象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去掉下拉和提花三角以及提花刀片可等部件,只需要提花针在选针刀片的选择下作左右摆动,即可完成提花的方法及其提花专用装置。该提花装置,可使得整个提花机构结构简单,结构紧凑,且可靠性较高,利于针织机的双向运行,减小夹(卡)针现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方法得以解决的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方法,使用针筒和针床的针织机,其特征是在布置在所述针筒周围的提花针的内侧与针筒间设有一支点,通过针织机中的选针器来控制提花针作以该支点为轴的径向摆动,来控制该一列针是否进入走针轨道,从而实现与之相连的主针是否提花的控制。所述的支点可以是设置在提花针背面上的一凸点,也可以是设置在针筒上的某一环状凸环体或凸点。所述的接力针在提花针的拨动下作水平位移,并通过其接力针脚与提花走针轨道的相对运动,驱动与之相钩接的主针作上下运动。换言之,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采用提花针的横向运动(而非垂直运动)来实现提花选针。因此,所述的支点还可在提花针上直接设置固定支点(或支轴)之类的结构。作为优选的方法,所述的支点设置在提花针中部附近的背侧,平时容纳于针槽内,并留有其作径向摆动的空间;当某针被选针器选中,该提花针的下部向针筒方向靠拢,使其上端向外拨动置于其外侧的接力针,从而使位于其外侧的接力针脚进入提花走针轨道,并由后者带动与之相连的主针作相应的上下提花运动。接力针在提花针的拨动下作水平位移,并通过其接力针脚与提花走针轨道的相对运动,驱动与之相钩接的主针作上下运动。作为优选的方法,布置在所述针筒周围的提花针的内侧与针筒间设有一支点,支点设置在提花针中部附近的背侧,平时容纳于针槽内,并留有其作径向摆动的空间;通过针织机中的选针器来控制提花针作以该支点为轴的径向摆动,当某针被选针器选中,该提花针的下部向针筒方向拉移,使其上端向外拨动置于其外侧的接力针,从而使位于其外侧的接力针脚进入提花轨道,并由后者带动与之相连的主针作相应的上下提花运动。所述的接力针的上端有个主针连接的连接钩,在针杆的一侧设置有接力针脚,接力针脚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呈燕尾状的双向走针面,接力针在提花针的拨动下作水平位移,并通过其接力针脚与提花轨道的相对运动,驱动与之相钩接的主针作上下运动。作为优选的方法,所述的接力针在提花针的拨动下作水平位移,并通过其接力针脚与提花走针轨道的相对运动,驱动与之相钩接的主针作上下运动。所述的提花针背面设有支点于上针背面和下针背面的交合点,并在提花针正面有若干提花针齿,在提花针上端有个接力针接触处。在提花针处设置有上平针圈和下平针圈,以限制提花针作上下运动,仅作径向摆动;接力针针脚附近设置有相应的走针轨道。同时,选针器改成有棱形状双工作面结构,具有反转控制功能,工作时即可以在针筒正面转动时工作,也可以在针筒往复运转反向时工作。因此,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新型提花方法使提花针作左右摆动从而推动接力针作上下运动,即提花针正面提花齿处用力,以提花针背面的支点为中点,使得提花针上端和接力针接触处做进出摆动而带动接力针,使得接力针的燕尾状走针面在走针轨道里运动而完成整个提花和编织。本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需将提花针作较大幅度垂直运动的方法,使得该提花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提花针可以不做上下运动完成提花,去掉了下拉三角和提花三角以及提花刀片,机器运转更加稳定等的好处。上述新型的提花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提花机构来实现。其中,一种采用上述提花方法的针织机的提花机构,包括设有针槽的针筒,设置于其外的镶板,以及设于其间的提花针,在所述提花针上设有主针,且在所述主针与提花针之间设置有接力针,所述接力针的尾端叠置在提花针的接触端的外侧;并在所述提花针的一侧处设置有提花针底脚和提花针脚,其外侧设有上平针器和下平针器,所述上平针器的下缘与所述下平针器的上缘间距大于或等于提花针底脚和提花针脚外缘的距离。作为优选,所述接力针系在针杆一侧设置有接力针脚,且所述的接力针脚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呈燕尾状的导针面。接力针脚可置于上下镶板间的走针轨道内,其上端与主针的下端相钩接。作为优选,所述提花针的背面上设置有支点,且该支点位于所述提花脚的附近。通常,该支点设置在所述提花针的中部附近,其较佳的结构方案是所述上平针器呈圈状,其下缘为环状平面;所述下平针器呈圈状,其上缘也为环状平面。作为优选,所述针筒设置提花针段处针槽里缘的外径小于针筒上部针槽里缘的外径;且设于其外的各镶板和平针器的内缘处于同一圆柱面上。作为优选,所述接力针脚置于上下镶板间的走针轨道内,其上端与主针的下端相钩接,其下端与提花针杆的接触端相叠合;且所述接触端的宽度与接力针尾端的宽度之和等于或小于所述提花针杆的最大宽度。这样,可使每一组针始终在针槽内自由运行。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整个编织过程及走针方法更为科学、可靠,从而依此方法制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提花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提花针无需上下运动,可以去掉下拉三角和提花三角、各种进出闸刀、编织头,掀针头等机构装置,针织过程无需挑针尖,避免提花和走针过程中的夹针或断头现象发生,减少各针与针槽或运行轨道间的相互摩擦,降低故障率,减少针部件的磨损,使得编织运转过程更加稳定,提花装置使用寿命较长,运行成本较低等特点。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1的A-A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组针之间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中的一种接力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提花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案或装置来完成。例如,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机构,系由设有针槽的针筒26,设置于其外的镶板27,以及设于其间的提花针22,主针21和接力针23等组成,在提花针22上设有主针21,在主针21与提花针22之间设置有接力针23,接力针2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方法,使用针筒和针床的针织机,其特征是在:布置在针筒(26)周围的提花针(22)的内侧与针筒(26)间设有一支点(1),通过针织机中的选针器来控制提花针(22)作以该支点(1)为轴的径向摆动,来控制该一列针是否进入走针轨道,从而实现与之相连的主针(21)是否提花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国楚陈仲纪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丰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