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产一个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4461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在一个具有至少两个针床的横机上生产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特别是套衫(100)的方法,其中在编织第一筒管(1)和必要时在第一筒管(1)上形成平面的或者半圆筒形的过渡区域(4,5,8,8’)之后,在编织接下来的筒管(2,3)之前,编织一个圆筒形的结合区域(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具有至少两个针床的横机上生产一个由多个彼此连接的筒管(Rohr)制成的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特别是套衫的方法,其中各单个筒管至少部分地依次进行编织。
技术介绍
通常,由多个筒管制成的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例如套衫是通过下述方法形成的两个袖子和躯体部分同时并列地平放在横机上进行编织。在达到前臂区域后所述两个袖子和躯体部分合并成一个共同的圆筒部分,并且肩部作为圆筒状圆针织物,必要时具有衣领或者领口。因为这两个袖子和躯体部分是用分离的导纱器形成的,所以袖子和躯体部分必须通过几个织针彼此保持距离。因此总体上产生一个用于生产袖子和躯体部分所需的植针间距明显大于仅生产躯体部分所需的植针间距。因此,通常在一台横机上只能形成这样一种针织物,而不是多个并列的针织物。因此为了减小植针间距的宽度,在DE 19 37 212 C3中建议了一种,其中首先平行地编织两个袖子,然后编织躯体部分。这导致总的所需的植针间距仅和单独用于躯体部分所需的植针间距相应。然而在所公开的针织方法中,前针床和后针床的所有织针是在植针间距之内进行编织,这样只能生产平针针织物。按夹线技术(Spickeltechnik)用U形导纱器运动所形成的肩部区域连着每个袖子圆筒。因此,袖子的宽度和用于肩部区域的夹线线圈横列数量(Anzahl der Spickel-maschenreihe)之比决定着肩部和躯体连接的位置。改型就不可能了。此外,可用以形成最大袖子宽度的织针数量相当于用于躯体的、且减去衣领织针数的织针数量的一半。这样,袖子宽度的自由设计也就不可能了。由于用于形成肩部区域和袖子宽度的自由度受到这种限制,所以用已公开的方法所生产的衣服的合身性以及由此的穿着舒服感就比较少了。此外,躯体部分只能作为具有恒定直径的圆筒状成,也就是说不可能进行紧腰或者类似的部分。这种已公开的方法的另一缺点在于,必须在躯体部分的下端部处用针织物的最大可能的线圈数量对整个针织件进行收口。然而,这种收口过程非常费时间,这样,针织件的整个生产时间就延长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创造一种能在一个窄小的植针间距内生产出具有良好的合身性和按照图案的设计自由度的、由多筒管组成的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的方案。这个任务通过一个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得以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该方法的特征是,在编织第一筒管或者第一批筒管之后、并且在必要时在所述第一筒管或者第一批筒管上形成平面的或者半圆筒形的过渡区域之后,在编织下一个筒管或者下一批筒管之前,编织出一个圆筒形的结合区域。这些筒管例如可以又是一个套衫的袖子或者躯体部分。也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编织裤子。此外也可以将此方法用于生产由各单个圆筒形部件组成的技术上的针织物。通过结合区域,在各单个筒管以及所述筒管的并合区域的直径设计方面形成了更大的自由度。这样可生产出非常合身的针织物。此外通过时间上错置地形成筒管,也达到了由DE 19 37 212 C3所公开的、植针间距具有较小宽度的优点。可用与前面所形成的至少一个筒管相比相同的、更少或者更多的织针数量来编织所述结合区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彼此无关地设计在时间上彼此错置地织成的筒管的宽度。在使用本方法生产套衫时,可在将所述两个袖子同时作为筒管地编织以前首先将躯体区域作为筒管地、然后将胸部区域和上背部区域作为平面针织物地在第一和第二针床上形成,然后将肩部区域作为圆筒形结合区域地织织。产生肩部区域的结合区域在此可以与躯体宽度成比例地自由设计上部的袖子宽度。通过结合区域的高度并且通过胸部区域和上背部区域的外轮廓,就可以在套衫上实现几乎任意的袖子附加物。在躯体部分的下端部处的针织物开始处,在衣袖滚边处用明显少于躯体部分腰部的线圈数量对整个针织物进行收口。虽然如此,当然在使用本方法生产套衫时,也可以在将躯体部分的胸部区域和上背部区域作为平面的针织物地形成、并紧接着将躯体部分作为其它的筒管地形成之前,首先将所述两个衬子同时作为筒管地进行编织,然后将袖子与躯体部分相结合的过渡区域用圆筒状圆-夹线技术进行编织,然将后肩部区域作为圆筒形结合区域地构成。在此就如同在躯体部分的腰部区域中的套衫开始时一样,可以自由地设计躯体宽度和袖子宽度、袖子到躯体部分的延长部分以及整个肩部。当然也可以将领口织入到胸部区域或者上背部区域中。此外,也可以将一个衣领、例如一个翻领织到套衫上。其它重要的优点由此产生用一个针床的至多每第二个织针形成线圈,其中另一个针床的一个空的织针与所述一个针床的被线圈占用的织针相对置。这样有自由织针可供使用,该自由织针对于移圈过程是需要的。这使得按任意结合来生产针织件成为可能。此外,还可以有收针操作和放针操作,这样就可改变各单个筒管的直径。此外,也可以给筒管设置筋材针织物部分(Rippengestrick-sektion)形式的针织物结尾(Gestrickabschluss)。用于生产整个针织件所需的植针间距大约与生产具有最大直径的筒管所需的植针间距相应。虽然结合区域可以比这些筒管宽一些,但是仅仅不明显地宽一点。因此,总体讲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保留了DE 19 37 212 C3所述方法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借助附图对
技术介绍
的方法以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是图1按照一种
技术介绍
的一种方法生产一个套衫的简图;图2按照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生产一个第一套衫的简图;图3按照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生产一个第二套衫的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所表示的根据
技术介绍
的方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从一个起始针织横列AS开始直到一个针织横列ES作为独立的圆筒针织物平行地形成一个躯体部分1’、一个右袖2’和一个左袖3’,其中每个针织件1’,2’,3’分别配设一个独立的导纱器。躯体部分1可以在两侧11’,12’扩展。在袖子2’,3’上、特别是在内侧21’,31’上可以增加线圈。一旦达到针织横列ES,袖子2’,3’就和躯体部分1’连接。从这个部位起为了生产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还只是形成一个圆筒针织物,其中通常只使用一个导纱器。从图1可以看出,用于形成套衫所需的整个植针间距NR-G由用于躯体1’的植针间距NR-R、右袖子2’的植针间距NR-AR、左袖子3’的植针间距NR-AL、以及躯体部分1’和两个袖子2’,3’之间的中间间距A1,A2组成。中间间距A1,A2作为用于产导纱器的停留空间是必需的。因此,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根据
技术介绍
的方法中整个所需的植针间距NR-G明显地比用于躯体1’的植针间距NR-R要宽。图2通过一个第一套衫的实例表示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实施情况。首先一直到前臂区中的点划线A地形成躯体部分1。针织物起始部位13线圈防脱散地进行闭口,因为它是通过起始针织横列形成的。躯体部分1可在侧边11,12通过线圈增加来扩宽。也可随时减少线圈数量,并因此将躯体部分1缩身。在达到前臂线A以后,作为平面的针织物在前针床上形成胸部区域4,在后针床上形成上背部区域5。通过使用夹线针织技术形成胸部区域4的轮廓41,41’和上背部区域5的轮廓51,51’,其中在该针织技术中,线圈占用的织针的数量是恒定的,而参加针织工序的织针数量是变化的。轮廓41,51和41’,51’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在一台具有至少两个针床的横机上生产一种由多个彼此连接的筒管(1,2,3,20,30)制成的圆筒状圆成品针织物(100,100’)、特别是一个套衫的方法,其中,各单个筒管(1,2,3,20,30)至少部分地依次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在编织第一筒管(1)或者第一批筒管(2,3;20,30)之后、并且在必要时在所述第一筒管或第一批筒管(1)上形成平面的或者半圆筒形的过渡区域(4,5,8,8’,80,80’)之后,在针织下一个筒管或者下一批筒管(2,3;20,30)之前编织一个圆筒形的结合区域(6,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施米特F科卢亚W施瓦茨
申请(专利权)人:H斯托尔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