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内接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391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内接桩装置,该装置包括圆柱状抗拉镦,弧形的第一啮合箍和弧形第二啮合箍;抗拉镦的张拉板体两相对方向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板体支撑耳,两板体支撑耳上分别设有板体顶凸和板体底凹;两抗拉镦的环形卡齿端贴合后,两抗拉镦的环形卡齿形成环形凸起,且两抗拉镦的余浆孔对接导通;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拼接后呈环形套箍状,且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的弧形凹槽对接后形成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套箍在所述环形凸起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作为联接装置可联紧两端的钢筋笼,有效传递钢模端部的张拉牵引力,从而实现一模两桩或一模多桩的生产,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内接桩装置
本技术属于空心支护桩的生产机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支护桩的模内接桩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支护桩的工程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传统的一模一桩的生产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高效、节能降耗的要求,经常出现长模做短桩,不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预应力主筋、养护蒸汽、电耗、人工等),同时生产效率无法提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支护桩的模内接桩装置,该装置实现一模两桩或一模多桩,进而提高工厂产效、节约能源,有效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模内接桩装置,该装置包括圆柱状抗拉镦,弧形的第一啮合箍和弧形第二啮合箍;其中,所述抗拉镦包括张拉板体,环形卡齿,以及连接张拉板体、环形卡齿的过渡筒体,所述抗拉镦轴心设有余浆孔;所述张拉板体两相对方向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板体支撑耳,两板体支撑耳上分别设有板体顶凸和板体底凹;两所述抗拉镦的环形卡齿端贴合后,两抗拉镦的环形卡齿形成环形凸起,且两抗拉镦的余浆孔对接导通;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弧面内侧均设为弧形凹槽,弧面外侧均设有箍体支撑耳;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拼接后呈环形套箍状,且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的弧形凹槽对接后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套箍在所述环形凸起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啮合箍的箍体支撑耳上设有箍体底凹;其中,两所述抗拉镦的板体底凹、第一啮合箍的箍体底凹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优选地,所述张拉板体的板面上有若干张拉螺栓孔,若干所述张拉螺栓孔以余浆孔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优选地,所述弧形凹槽侧壁与底部之间的夹角为90°。优选地,所述张拉板体的板面外形为等边多边形。本技术专用于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支护桩的模内接桩装置,本技术作为联接装置可联紧两端的钢筋笼,两个抗拉镦通过一对啮合箍套箍后形成一个钢件组合体,板体顶凸与板体底凹用来对应封挡钢模的卯槽沟与榫头凸,防止混凝土料离心时溢出,板面上有若干张拉螺栓孔,呈六角形阵列分布,穿入高强螺栓后与专用螺母旋紧,用以牵引预应力主筋;板体正中心设置有一个圆形的余浆孔,产品离心成型后产生的余浆可通过此孔倒出,以免影响桩品质量。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作为联接装置可联紧两端的钢筋笼,有效传递钢模端部的张拉牵引力,从而实现一模两桩或一模多桩的生产,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在准备组装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在准备组装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组装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中抗拉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中两啮合箍的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中两啮合箍的纵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6所示,其中,图1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在准备组装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在准备组装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组装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中抗拉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中两啮合箍的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模内接桩装置中两啮合箍的纵面剖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内接桩装置,该装置包括圆柱状抗拉镦1,弧形的第一啮合箍2和弧形第二啮合箍3;其中,所述抗拉镦1包括张拉板体1-1,环形卡齿1-2,以及位于连接张拉板体、环形卡齿的过渡筒体1-3,所述抗拉镦轴心设有余浆孔1-4;所述张拉板体1-1两相对方向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板体支撑耳1-5,两板体支撑耳1-5上分别设有板体顶凸1-6和板体底凹1-7;两所述抗拉镦1的环形卡齿1-2端贴合后,两抗拉镦1的环形卡齿形1-2成环形凸起,且两抗拉镦1的余浆孔1-4对接导通;所述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弧面内侧均设为弧形凹槽4,弧面外侧均设有箍体支撑耳5;所述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拼接后呈环形套箍状,且所述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的弧形凹槽4对接后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套箍在所述环形凸起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抗拉镦1以余浆孔1-4轴心为中心的环形体,抗拉镦1中的张拉板体1-1、环形卡齿1-2、过渡筒体1-3、板体支撑耳1-5为整体铸钢件;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同样均分别为整体铸钢件,张拉板体1-1的板面外形为等边多边形。两个抗拉镦1通过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套箍后形成一个钢件组合体,弧形凹槽4两相对方向的侧壁是两抗拉镦1的环形卡齿1-2的抗拉关键受力部位,设计时考虑弧形凹槽4两相对方向的两侧壁厚度应当大于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弧壁厚度。为确保弧形凹槽4与环形卡齿1-2套箍的紧密度,弧形凹槽4的侧壁与底部之间夹角为90°,环形卡齿1-2与过渡筒体1-3连接处的夹角为90°。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闭合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套箍,用以联接并箍紧两个抗拉镦1的环形卡齿1-2。本技术专用于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支护桩的模内接桩装置,作为联接装置可联紧两端的钢筋笼。在本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板体顶凸1-6与板体底凹1-7用来对应封挡钢模的卯槽沟与榫头凸,防止混凝土料离心时溢出;第一啮合箍2、第二啮合箍3的箍体支撑耳5可以准确定位啮合箍的位置,避免离心时滚动发生脱齿;产品离心成型后产生的余浆可通过余浆孔1-4倒出,以免影响桩品质量。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啮合箍的箍体支撑耳上设有箍体底凹;其中,两所述抗拉镦1的板体底凹1-6、第一啮合箍2的箍体底凹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板体1-1的板面上有若干张拉螺栓孔1-8,若干所述张拉螺栓孔1-8以余浆孔1-4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穿入高强螺栓后与专用螺母旋紧,用以牵引预应力主筋。本技术作为联接装置可联紧两端的钢筋笼,有效传递钢模端部的张拉牵引力,从而实现一模两桩或一模多桩的生产,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内接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圆柱状抗拉镦,弧形的第一啮合箍和弧形第二啮合箍;其中,所述抗拉镦包括张拉板体,环形卡齿,以及连接张拉板体、环形卡齿的过渡筒体,所述抗拉镦轴心设有余浆孔;所述张拉板体两相对方向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板体支撑耳,两板体支撑耳上分别设有板体顶凸和板体底凹;两所述抗拉镦的环形卡齿端贴合后,两抗拉镦的环形卡齿形成环形凸起,且两抗拉镦的余浆孔对接导通;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弧面内侧均设为弧形凹槽,弧面外侧均设有箍体支撑耳;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拼接后呈环形套箍状,且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的弧形凹槽对接后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套箍在所述环形凸起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内接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圆柱状抗拉镦,弧形的第一啮合箍和弧形第二啮合箍;其中,所述抗拉镦包括张拉板体,环形卡齿,以及连接张拉板体、环形卡齿的过渡筒体,所述抗拉镦轴心设有余浆孔;所述张拉板体两相对方向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板体支撑耳,两板体支撑耳上分别设有板体顶凸和板体底凹;两所述抗拉镦的环形卡齿端贴合后,两抗拉镦的环形卡齿形成环形凸起,且两抗拉镦的余浆孔对接导通;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弧面内侧均设为弧形凹槽,弧面外侧均设有箍体支撑耳;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拼接后呈环形套箍状,且所述第一啮合箍、第二啮合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武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卓工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