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加林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3799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由挺针片和舌针组成,其中所述挺针片其基体前端上侧设有电磁吸合面,在该电磁吸合面后侧按前后位置依次设有前针踵和后针踵,在其基体下侧按前后位置依次设有嵌接部和弹性杆,挺针片通过其上嵌接部与舌针嵌接组合成一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只要挺针片一个辅针来辅助舌针的动作,而使个织针组合的长度大大缩短,从而使三角底板的尺寸大大减小,与之配合的床身结构尺寸也较大幅度减小。同时,所对应的编织控制系统中无压板区和无独立的选针区,其结构十分简单,却具有齐全的编织功能,即具有现有较为复杂的电脑编织横机所具有的一切编织功能,为电脑编织横机的制造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脑编织横机,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
技术介绍
现有电脑编织横机针床上每一针槽内有一舌针和与之配合的一组辅针,通 过选针器和压板对辅针作用来控制舌针进行各种编织动作。选针器用于对不参 与编织的舌针进行选择,目前的选针器有机械式和电磁式两种。机械式选针器 是通过其上选针齿对对应辅针上的选针针踵进行压制,使直接推动舌针动作的 挺针片的针踵沉入针槽,从而受不到编织三角的推抵,舌针不能进行编织动作, 以此达到选针目的。电磁式选针器则是通过电磁吸力使挺针片产生运动,将其 上的针踵沉入针槽来进行选针。如舌针要进行移圈、集圈等花型编织时还要对 应压板和选针三角与以配合。图15是德国斯托尔(Stoll)公司生产的一种电脑横编织机中的舌针及对应 一组辅针,采用电磁选针器。图中的辅针包括挺针片10、中间片11、选针片12。 舌针9置于针槽的前端,针体后端有一钩部9a,挺针片10置于舌针9后部下侧, 其基体上设有槽10a,基体上侧设有针踵10b,舌针9通过其钩部9a插入挺针片 的槽ioa中与挺针片连接。中间片11置于挺针片10后部的上侧,其上有两个针 踵11a、llb,选针片置于挺针片IO末端的上侧,其前端上侧设有电磁吸合面12a, 在该电磁吸合面的后侧设有两个针踵12b、 12c,其下侧设有弹性杆12d。在每一行编织前,根据编织需要由电磁选针器对针床上所有织针的出针情况进行选择。首先,选针压板274 (或275)将选针片12的后针踵12c压下, 选针片前端翘起,前端的电磁吸合面12a被电磁选针器吸合住,后端下落,后 针踵12c沉入针槽(不露在针槽外)。当选针片12相对运动到选针三角946 (或 944或947)的选针位置时,不参与编织的舌针,其对应的选针片继续被被电磁 选针器吸合住,其后针踵12c因沉入针槽而受不到选针三角的推抵而向上移动 (图15中向左移动),中间片11不能被向上推动,保留在原位置上。而在该位 置,中间片11的针踵要受到固定压板923的压制,使中间片11压在下侧的挺 针片10上,挺针片IO后部的细杆产生弹性弯曲变形,其上侧的针踵沉入针槽 内,受不到编织三角的推抵,而不能推动舌针进行编织动作。参与编织的舌针, 其对应的选针片在该选针位置因受不到电磁选针器的吸合而脱离电磁选针器, 选针片12的前端向针槽内回落,其上针踵12b、 12c露出针槽,将受到选针三 角的推抵向上移动(图中向左移动)推动中间片11向上移动,中间片U的针 踵不受到固定压板923的压制,挺针片10亦不受压制,其上侧的针踵10a露在 针槽外,受到成圈三角180的推抵,从而推动舌针9进行成圈编织动作。如选 针片12相对运动到选针三角206 (207)的第二选针位置时,而该活动的选针三 角移到三角板底平面上侧,其上针踵12c会继续受到选针三角206 (207)的推 抵,而使其再上移,推动挺针片10上移,其上针踵10a受移圈三角871的推抵 完成移圈编织。要进行接圈编织和集圈编织时,还需有活动压板261及活动压 板572的配合。上述辅针组合由于所用辅针较多,对其控制也较为复杂,图16是图15所 示舌针及辅针的对应编织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它有两个编织单元,每一编织单 元由分布在三角底板上侧的编织区域I 、中部的压板区域II和下侧的选针区域 m组成。编织区域内设置有各种编织三角,如压针三角870、成圈回针三角178、成圈三角372等。压板区域内设置有活动压板261、 572,固定压板923, 选针区域内设置有电磁选针器100和各种选针三角如206、 207、 944 947及选 针压板274、 275。整个三角底板结构复杂,尺寸较大。而编织控制系统是安装 在电脑横编织机的机头上的,所以机头的尺寸也相应较大。机头在针床上运行, 针床的尺寸必然随着增大,而针床是一铸造件,较大的床体必然耗材多。因此, 复杂的三角底板和较大的床身结构使电脑横编织机的制造成本较高。本案申请人在稍前提出的一种织针组合(申请号200810122648.0),由舌 针和挺针片组合而成,该挺针片综合了原挺针片和选针片的功能,使针槽内的 辅针数量减少,所对应的针槽长度大大縮短,从而大大减少针床及整个编织机 的尺寸。但该种织针组合及所对应编织机不能进行较复杂的前后对翻编织,编 织功能不够齐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设计一种能使对应编织控制 系统及横机整体尺寸大大减小、编织控制系统大为简化、整机制造成本大幅降 低的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上述的专利技术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由挺针片和舌针组成,其中所述挺针片其基体前端上侧设有电磁吸合面, 在该电磁吸合面后侧按前后位置依次设有前针踵和后针踵,在其基体下侧按前 后位置依次设有嵌接部和弹性杆,挺针片通过其上嵌接部与舌针嵌接组合成一 体。所述电磁吸合面还可设在基体后端的下侧。所述挺针片基体下侧的嵌接部前端还设有下定位面,用于在舌针的针体上 定位。所述电磁吸合面的上侧设置有上定位面,用于所述挺针片被编织三角推动 时在该编织三角上定位。所述挺针片基体后端上侧还设有上定位面,用于所述挺针片被编织三角推 动时在该编织三角上定位。本专利技术只要挺针片一个辅针来辅助舌针的动作,该挺针片综合了现有技术 中推动舌针运动的挺针片及决定舌针是否参与编织的选针片和决定舌针进行何 种编织的花型片(中间片)的功能,而整个织针的长度大大縮短,使三角底板 的尺寸大大减小,与之配合的床身结构尺寸也较大幅度减小,耗材少。同时, 所对应的编织控制系统中无压板区和无独立的选针区,系统结构十分简单,却 具有齐全的编织功能,即具有现有较为复杂的电脑编织横机所具有的一切编织 功能,如能进行前后对翻编织等,这为电脑编织横机的制造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挺针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舌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织针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挺针片受编织三角推抵时在编织三角上定位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织针组合所对应的编织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编织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中的M局部放大图。图7是织针组合处于不编织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成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图9是移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图10是织针组合不参与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图11是接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图12是集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 图13是本专利技术挺针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织针组合体的另一种结构及对应编织控制系统中电磁选针器 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15是斯托尔公司生产的一种电脑编织横机的舌针及对应的一组辅针的结 构图。图16是图14所示现舌针、辅针所对应的编织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l是针床,9是Stoll电脑横机上的舌针,9a是舌针上的沟部,10是 Stoll电脑横机上的挺针片,10a是挺针片IO上的槽,10b是挺针片IO上的针踵, 11是中间片,lla、 llb是中间片上的针踵,12是Stoll电脑横机上的选针片, 12a是选针片上吸合面,12b、 12c是选针片12上的针踵,12d是选针片12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由挺针片和舌针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挺针片其基体前端上侧设有电磁吸合面,在该电磁吸合面后侧按前后位置依次设有前针踵和后针踵,在其基体下侧按前后位置依次设有嵌接部和弹性杆,挺针片通过其上嵌接部与舌针嵌接组合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加林巫友群
申请(专利权)人:冯加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