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领域,它涉及一种机织管状织物内幅撑。在机织管状织物6织造时,为保证展开的圆筒状织物的直径符合设计的要求,则必须在织机上织物与纱线交界的织口处准确控制机织管状织物的机上折径。由于机织管状织物6在织机上为双层组织,因此通常单层平面织物所用的边撑不能用于控制机织管状织物6的机上折径。一般机织管状织物6可采用在两侧边缘处各加一根特线7、7’的来控制机上折径,但由于特线7、7’的扩张力较小且不稳定,因此对机上折径的控制不准确,不能达到机织管状织物6的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机织管状织物内幅撑,以合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对机织管状织物6机上折径的控制不准确,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织管状织物内幅撑,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带孔内撑幅板1,它的上端通过左右小孔与左右吊索2、2’相连并插入机织管状织物6中被机织管状织物6夹持住且其上端沿伸出织口5~10mm、左右吊索2、2’,它的上端穿过钢筘4与复位杆3相连,其下端与带孔内撑幅板1上端左右小孔相连、复位杆3,它被安置在钢筘4之后的表里经纱5、5’之间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织管状织物内幅撑,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带孔内撑幅板(1),它的上端通过左右小孔与左右吊索(2、2’)相连并插入机织管状织物(6)中被机织管状织物(6)夹持住且其上端沿伸出织口5~10mm、左右吊索(2、2’),它的上端穿过钢筘(4)与复位杆(3)相连,其下端与带孔内撑幅板(1)上端左右小孔相连、复位杆(3),它被安置在钢筘(4)之后的表里经纱(5、5’)之间既被里经纱(5)托住又与左右吊索(2、2’)上端相连并与处于后止点位置A的钢筘(4)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毓陵,丁辛,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