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271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该薄片型针座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该第一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一框架支撑的第一信号端子。该第二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二框架支撑的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中间部分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中间部分侧边耦合在一起,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其中差分信号端子设置为侧边耦合的结构,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
技术介绍
目前,连接器正朝着高性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例如MiniSASHD(高密度)连接器是高密度接口,体积小节省设备机内空间,频宽更宽容量更大,数据传输更快,其主要应用于大型服务器,高速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存储设备的连接。但是高性能高密度的连接器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因端子布置的更密集而减少电隔离会导致信号降级;还有为确保插头连接器与相对的插座连接器准确对接而需考虑设置导引框架的问题。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改变端子构造而提高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型针座,其将每个差分对信号端子均设置为中间部分外露,并且在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空气介质实现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端子组件,包括有至少一个差分对信号端子,将该差分对信号端子设置为能够在中间部分形成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薄片型针座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该第一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一框架支撑的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一框架的面对该第二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该第二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二框架支撑的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二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二框架的面对该第一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中间部分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中间部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且每一第一中间部分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中间部分侧边耦合在一起,使得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构成一个差分对。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差分对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平行排布,并且形成宽边对宽边的样式;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错开设置,且即不共面也不共轴。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差分对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进一步包括有一头部位置调整结构和一尾部位置调整结构,其中该头部位置调整结构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中间部分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所在的竖直平面;该尾部位置调整结构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一信号尾部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中间部分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所在的竖直平面;每一第二信号端子进一步包括有一介于该第二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头部位置调整结构和一介于该第二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信号尾部之间的尾部位置调整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框架还具有一列沿着该第一边缘设置的第一凸块,以及一排沿着该第二边缘设置的第二凸块,其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位置调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该第一凸块中,而其头部位置调整结构的至少一部被埋入该第二凸块中;该第二框架也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同的凸块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信号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差分对信号端子,该差分对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与一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包括有一第一信号尾部、一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该第二信号端子包括有一第二信号尾部、一第二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中间部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形成侧边耦合。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通过将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分外露,并且在中间部分通过空气介质实现侧边耦合,以降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改善差分信号传输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高密度连接器沿另一方向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高密度连接器的针座模块与一连接片拆分后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一、第二、第三薄片型针座合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一、第二薄片型针座合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沿图10所示O-O线的本技术第一、第二薄片型针座合并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要表现出第二薄片型针座的详细结构。图13为本技术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要表现出第一薄片型针座的详细结构。图14为本技术信号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信号端子组件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本技术信号端子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所示本技术信号端子组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第三薄片型针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接地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高密度连接器1绝缘外壳10基部11空腔110底部112后部114固定槽116对接部12电子卡接收槽120端子收容槽122导引支架13水平部130竖直部132锁扣结构133导引空间134支柱14孔140针座模块20第一薄片型针座21第一框架210第一边缘211、221第二边缘212、222第一凸块213第二凸块214第二薄片型针座22第二框架220第三薄片型针座23第三框架230第一信号端子31第一信号尾部310第一信号接触部311第一中间部分312第二信号端子32第二信号尾部320第二信号接触部321第二中间部分322接地端子33接地尾部330接地接触部331接地主体部332头部位置调整结构34、34’尾部位置调整结构35、35’连接片40固定件50电路板2对接部宽度W竖直平面P。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薄片型针座,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一框架支撑的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一框架的面对该第二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以及该第二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二框架支撑的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二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二框架的面对该第一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中间部分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中间部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且每一第一中间部分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中间部分侧边耦合在一起,使得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构成一个差分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片型针座,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薄片型针座与第二薄片型针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一框架支撑的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一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一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一框架的面对该第二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以及该第二薄片型针座为一信号针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个由该第二框架支撑的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一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尾部、一从该第二框架的第二边缘伸出的第二信号接触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该第二中间部分位于该第二框架的面对该第一薄片型针座的那一侧,并暴露于空气中;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中间部分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中间部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且每一第一中间部分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中间部分侧边耦合在一起,使得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均与相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构成一个差分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型针座,其特征在于:在每一差分对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平行排布,并且形成宽边对宽边的样式;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脱离该竖直平面,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错开设置,且即不共面也不共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型针座,其特征在于:在每一差分对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二信号尾部沿相反的方向脱离该竖直平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型针座,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信号端子进一步包括有一头部位置调整结构和一尾部位置调整结构,其中该头部位置调整结构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中间部分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接触部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所在的竖直平面;该尾部位置调整结构介于该第一中间部分与该第一信号尾部之间,用来改变该第一信号尾部与该第一中间部分的相对位置,使得该第一信号尾部脱离该第一中间部分所在的竖直平面;每一第二信号端子进一步包括有一介于该第二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之间的头部位置调整结构和一介于该第二中间部分与该第二信号尾部之间的尾部位置调整结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信智
申请(专利权)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