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215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0:4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多个光源,设置在入光面一侧,多个光源间隔设置;增亮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用于增加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的亮度,以防止光源之间出现暗区。因此,从而使得背光模组透光均匀,防止明暗视差。

A backlight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A backlight module consists of a light guide plate, including a light entry and a light surface;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set at one side of the light entry, and setting up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the brightening layer is set between two adjacent light sources to increase the brightness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light sources to prevent the dark area between the light sources. As a result, the backlight module is uniform in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s light and shade paralla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本申请涉及电子装置的背光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背光模组是电子装置的重要部件,目前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背光模组通常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即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侧边射入导光板,经导光板导光后为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源发出的光线为散射状态,但是角度越大,其光线的强度就越小,因此在两个光源之间的位置极容易因为光线不足而出现暗区,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
技术实现思路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多个光源,设置在入光面一侧,多个光源间隔设置;增亮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用于增加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的亮度,以防止光源之间出现暗区。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设置增亮层,增亮层可增加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的亮度,防止了光源之间因光线不足而出现暗区的现象,从而使得背光模组透光均匀,防止明暗视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着A-A方向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着B-B方向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匀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背光模组遮光层遮光原理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图8所示的扩散膜和第二增光膜的C-C方向切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图8所示的扩散膜和第二增光膜的D-D方向切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扩散膜和第二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沿图10所示的第一增光膜的E-E方向切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着A-A方向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着B-B方向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框11、反射片12、导光板13、匀光元件14、光源15以及增亮层20。背框11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背框11包括底壁111和侧壁112,底壁111与侧壁112弯折连接,底壁111与侧壁112围成容置腔。背框1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铁、铝等,也可以为塑胶。反射片12设置于背框11的底壁111上,且位于容置腔内部。反射片12可将入射的光进行反射。导光板13设置于反射片12上,且位于容置腔内部。导光板13包括入光端部131和导光板主体部132,入光端部131设置有入光面133,导光板主体部132设置有出光面134。入光端部131厚度大于导光板主体132的厚度,且该入光端部131从入光面133至远离入光面133的方向厚度逐渐减小,导光板主体部132厚度均匀,即处处厚度相等。光源15为多个,设置在入光面131一侧,且多个光源15间隔设置。光源15并位于反射片12未被导光板13覆盖的区域上。光源15可为LED灯。匀光元件14设置在导光板13的出光面134上,匀光元件14靠近入光面132的一端位于非显示区140中。光源15发出的光线由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3入射到导光板13的入光端部131中,入光端部131利用其楔形结构将光线导入导光板主体部132中,导光板主体部132引导光线遍布整个导光板主体部132后传输到匀光元件14,匀光元件14将入射的光线进行扩散、聚光增亮等处理后作为背光模组的输出。其中,部分从导光板13的远离出光面134的侧面漏出的光线将被反射片12反射回导光板13内。应理解,从背光模组输出的光将会在显示区中进行显示而形成所需的图像。目前为了追求高屏占比,即宽屏甚至全面屏的设计,将会对非显示区的设计宽度提出极为苛求的限制,非显示区140的宽度会对其中的元件的大小进行限制。例如光源15,其通常会设置得极小而设置在非显示区140中,并位于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3的一侧。由此光源15向其两侧散发的光线将极为有限,这就导致两个相邻的光源15之间极容易因为光线不足而出现显示上的暗区现象,如图1所示。对此,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光源15之间设置增亮层20来避免明暗视差的问题。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光源15之间设置增亮层20来增强相邻的两个光源15之间的亮度。增亮层20可为荧光粉层。荧光粉在光线的刺激下发光,由此对相邻的两个光源15之间的光线进行补充,从而使得背光模组透光均匀,防止明暗视差的问题。应理解,增亮层20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增亮层20沿着光源15的排列方向均匀设置。也就是说,沿着光源15的排列方向,增亮层20的厚度处处相等。增亮层20的厚度还可设置为沿着远离光源15的方向逐渐变大。增亮层20可通过丝印的工艺形成,也可以通过喷涂的工艺形成,还可以通过光罩蚀刻的工艺形成。本申请不对增亮层20的形成方式作限制。通过设置增亮层20可解决窄边框或全面屏设计时,光源15间出现暗区的问题。但是由于窄边框的设计通常会将一些并不是对光的发出和传输起到实质性意义的元件去除,例如一些仅起到遮光作用的元件。这就很容易导致非显示区产生漏光的现象。对此,本实施例中在非显示区中设置了遮光层来避免漏光的问题。具体而言,匀光元件14包括依次设置在出光面134上的扩散膜141、第一增光膜142以及第二增光膜143。第一增光膜142、第二增光膜143和扩散膜141为相互独立的膜层。也就是说,第一增光膜142和第二增光膜143与扩散膜141三者分别独立完成后安装在一起。扩散膜141、第一增光膜142、第二增光膜143三者的形状可相同,可均为方形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增光膜142可称为下增光膜,第二增光膜143可称为上增光膜。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层16。遮光层16设置在非显示区140中。遮光层16设置在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多个光源,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侧,多个所述光源间隔设置;增亮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用于增加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的亮度,以防止所述光源之间出现暗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多个光源,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侧,多个所述光源间隔设置;增亮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用于增加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的亮度,以防止所述光源之间出现暗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层为荧光粉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增亮层沿着所述光源的排列方向均匀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层沿着所述光源的排列方向设置,且所述增亮层的厚度沿着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逐渐变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匀光元件,所述匀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匀光元件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位于非显示区中;遮光层,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中,所述增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忠恒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