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细双收缩纤维假捻复合纱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6256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极细双收缩纤维假捻复合纱的制造方法,是以超极细旦丝原料丝饼为第一原料丝经牵伸假捻后或经后处理后形成单丝纤度(dpf)小于0.3D、沸水收缩率小于6%的超极细丝,再与第二原料丝即沸水收缩率大于10%的高收缩丝会合,并在网络喷嘴处通过空气喷捻使两条丝复合在一起,形成超极细双收缩纤维假捻复合纱,该复合纱可使制成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和丰厚感;而由于在高收缩丝从丝架引出后的较短距离内增加输送装置,减少了输送张力的波动,提高送丝张力的稳定性,使丝的加工生产速度大幅提高,布面效果平整;另外由于两丝复合后,增加了第二定型热箱并施以一定温度的定型,使复合丝的收缩率变动范围更小,其双收缩丝的沸水收缩变动率仅在4%范围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长丝的生产工艺,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多年来,作为服饰家居领域使用的长丝,都是由长丝生产厂家以常规的变形丝的形式供给织布厂家使用,织布厂家在将变形丝织成布后,经过染色,整理等工序,再供给服饰、家饰面料等厂家使用,由这些厂家将面料加工成成品,最后到了消费者手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家居面料、服饰面料的要求已不仅仅在于它能穿、能用,而更多的是看它的舒适性、手感度以及是否达到较好的视觉或触觉效果。为了满足消费者这种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纤维变细,使单根纤维的纤度达到或超过天然纤维,目前在国内一般这样规定丝的纤度范围常规丝是指单丝纤度(dpf)大于1D的纤维;细旦丝是指单丝纤度(dpf)介于0.5D~1.0D之间的纤维;超细旦丝是指单丝纤度(dpf)介于0.3D~0.5D之间的纤维;超极细旦丝是指单丝纤度(dpf)小于0.3D的纤维。当单丝纤度(dpf)达到或低于0.5D时,由此纤维制成的面料的手感舒适性即可达到或超过天然纤维,但由于其过于柔软,其面料的手感虽然舒适,却没有了骨架,缺少悬垂性和丰厚感,可以说这样的织物并不适合于厚重之家居面料和服饰等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织物悬垂性和丰厚感的要求,现有技术采用的方法是在假捻机上,直接从丝架上引出另一条高收缩原丝,在第二送丝罗拉前面导丝器处,通过网络喷嘴复合的方法,将经过加工后的超极细旦丝与另一条高收缩丝复合在一起,生产出一种异收缩复合丝,该复合丝在经过织布,染整等工序的后处理后,就有了骨架,悬垂性和丰厚感,但是这样复合而成的丝在织成布染整处理后,其布面不够平整,通常还需要经过将丝经过加捻后再织布的程序来改善,这既增加了工序,又增加了成本;另外,从加工的角度讲,由于高收缩丝从丝架上直接引出,其丝道过长而无罗拉输送,容易造成输送张力的不稳定,复合丝的复合受到影响,使收缩变动范围增大,在织布染整等后处理后,布面不够平整;同时其生产速度也受到很大限制,越是高速,布面越是不平整,当速度超过400M/MIN后,断头明显增多,造成效率低下、产量下降、生产成本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在大大提高生产速度的同时,使双收缩丝的收缩率的变动在4%范围内,且该复合丝制成的织物在经过染整后具有良好的丰厚感和悬垂性,并使布面效果平整。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 以超极细旦丝原料丝饼为第一原料丝,该丝由原丝架上引出,依次经过第一切丝器,第一微动导丝器,第一送丝罗拉的输送,进入第一热箱,在第一热箱内丝条在受热状态下经受拉伸扭曲变形,形成了变形丝,再经过滑撬导丝器导引,冷却板冷却后,进入假捻器进行假捻,并形成单丝纤度(dpf)小于0.3D、沸水收缩率小于6%的超极细丝;以高收缩丝丝饼为第二原料丝,该丝由送丝装置导引,其沸水收缩率大于10%;以第二微动导丝器为第一原料丝经假捻后形成的超极细丝与第二原料丝的会合处,两丝经第二送丝罗拉的输送,在网络喷嘴处以空气喷捻法将两丝复合在一起,再经过第二热箱适当温度的定型,形成收缩率稳定的超极细双收缩复合丝;该复合丝经第三微动导丝器导引,及第三送丝罗拉的输送,最后卷绕到纸管上形成成品。所述的第一原料丝经假捻后在进入第二微动导丝器之前,还包括经过张力感测器进行丝的张力感测。所述的送丝装置导引为第二原料丝由原丝架上引出,依次经过第二切丝器,第四微动导丝器,第四送丝罗拉的输送后,在第二探丝器处进行断丝探测,而后进入第二微动导丝器,在此与超极细丝会合。所述的送丝装置导引还包括第二原料丝由第二探丝器送出后经由若干导丝器,而后进入第二微动导丝器,在此与超极细丝会合。所述的第二探丝器分别与第一切丝器、第二切丝器相联动,第二探丝器在探测到高收缩丝断丝后即会发出信号给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使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动作,分别切断高收缩丝和超极细丝,可以防止缠辊。所述的复合丝经第三送丝罗拉的输送后在卷绕到纸管上之前,还包括经过第一探丝器进行断丝探测,经过上油罗拉上油,及若干导丝器导引。所述的第一探丝器分别与第一切丝器、第二切丝器相联动,第一探丝器在探测到复合丝断丝后即会发出信号给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使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动作,分别切断高收缩丝和超极细丝,可以防止缠辊。所述的张力感测器还分别与第一切丝器、第二切丝器相联动,张力感测器在探测到超极细丝断丝后即会发出信号给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使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动作,分别切断高收缩丝和超极细丝,可以防止缠辊。所述的双收缩丝的沸水收缩变动率在4%范围内。在实际使用中,第一原料丝即超极细旦丝由原丝架引出后,依次经过第一切丝器,第一微动导丝器,第一送丝罗拉的输送,进入第一热箱,在第一热箱内丝条在受热状态下经受拉伸扭曲变形,具有了变形丝的特征,再经过滑撬导丝器导引,冷却板冷却来降低丝条的温度,之后进入假捻器进行假捻,前面提到的在第一热箱内丝条受扭转曲,其扭曲力即来自于假捻器的假捻,再经过张力感测器感测丝的张力变化作为成品丝的等级参考和同时探测超极细丝是否有断丝,若探测到超极细丝出现断丝后即会发出信号给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使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动作,分别切断高收缩丝和超极细丝,这样可以防止缠辊;若探测到无断丝,则该丝进入第二微动导丝器与第二原料丝会合。与此同时第二原料丝即高收缩丝从丝架引出后,依次经过第二切丝器,第四微动导丝器,第四送丝罗拉的输送后,并经第二探丝器进行断丝探测,若探测到高收缩丝断丝后即会发出信号给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使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动作分别切断高收缩丝和超极细丝,这样可以防止缠辊,若探测到无断丝,则该丝经若干导丝器后,进入第二微动导丝器,在此与超极细丝会合。会合后的两条丝再一起经过第二送丝罗拉,第二送丝罗拉既起到输送两条丝的作用,又起到牵伸丝条的作用,在网络喷嘴处通过空气喷捻将两条丝复合在一起,之后经过第二热箱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热定型,定型后的双收缩复合丝经过第三微动导丝器导引,第三送丝罗拉的输送,经第一探丝器进行断丝探测,若探测到复合丝断丝后即会发出信号给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使第二切丝器和第一切丝器动作分别切断高收缩丝和超极细丝,若探测到无断丝,再经上油罗拉上油,若干导丝器导引,最后卷绕到纸管上形成成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将超极细旦丝原料丝饼经假捻后形成单丝纤度(dpf)小于0.3D、沸水收缩率小于6%的超极细丝,再与另一沸水收缩率大于10%的高收缩丝会合,并在网络喷嘴处通过空气喷捻使两条丝复合在一起,形成超极细双收缩纤维假捻复合纱,该复合纱可使制成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和丰厚感;而通过增加输送装置及相配套的导丝器及探丝切丝装置,使织布厂可省却加捻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由于在高收缩丝从丝架引出后的较短距离内增加输送装置,这就减少了输送张力的波动,从而提高送丝张力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速度,使丝的加工生产速度大幅度提高,布面效果平整,可完全满足消费者要求;另外由于在超极细丝与高收缩丝复合后,增加了第二定型热箱并施以一定温度的定型,使复合丝的收缩率变动范围更小,其双收缩丝的沸水收缩变动率仅在4%范围内。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极细双收缩纤维假捻复合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超极细旦丝原料丝饼为第一原料丝,该丝由原丝架上引出,依次经过第一切丝器,第一微动导丝器,第一送丝罗拉的输送,进入第一热箱,在第一热箱内丝条在受热状态下经受拉伸扭曲变形, 形成了变形丝,再经过滑撬导丝器导引,冷却板冷却后,进入假捻器进行假捻,并形成单丝纤度(dpf)小于0.3D、沸水收缩率小于6%的超极细丝;以高收缩丝丝饼为第二原料丝,该丝由送丝装置导引,其沸水收缩率大于10%;以第二微动导丝 器为第一原料丝经假捻后形成的超极细丝与第二原料丝的会合处,两丝经第二送丝罗拉的输送,在网络喷嘴处以空气喷捻法将两丝复合在一起,再经过第二热箱适当温度的定型,形成收缩率稳定的超极细双收缩复合丝;该复合丝经第三微动导丝器导引,及第三送丝罗拉的输送,最后卷绕到纸管上形成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耀南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